第六章 寬容,是虛懷若穀的力量(2 / 3)

解狐細審,得知原來芝英愛慕刑伯柳年輕英俊,就找機會勾搭成奸。知道情況後,解狐怒火更大,把兩人痛打一頓,雙雙趕出了解府。

後來,趙簡子領地的國相職位空缺了。趙簡子就讓解狐幫他推薦一個精明能幹、忠誠可靠的國相。解狐想了想,覺得隻有他原來的家臣刑伯柳比較適合,於是就向趙簡子推薦了他。

趙簡子找到刑伯柳後,就任命他為自己的國相,刑伯柳果然把趙簡子的領地治理得井井有條。趙簡子十分滿意,誇獎他說:“你真是一個好國相,解將軍沒有看錯人啊!”

刑伯柳這時才知道是解狐推薦了自己。但自己是解將軍的仇人,解將軍為何要舉薦自己呢?刑伯柳決定拜訪解狐,感謝他不計前嫌舉薦了自己。

刑伯柳請門官通報上去後,解狐叫門官問他:“你來是因為公事還是因為私事?”

刑伯柳向著府中解狐住的地方遙遙作揖說:“我今天赴府,是專門負荊請罪來了。刑伯柳早年投靠解將軍,蒙將軍晨昏教誨,像再生父母一樣。但伯柳做了對不住將軍的事,心中本就萬分慚愧。現在將軍又不計前嫌,秉公舉薦,更叫我感激涕零。”

門官將刑伯柳的話通報上去。刑伯柳站在府門前等候,卻久久不見回音。他正在疑惑難解的時候,解狐突然出現在門前台階上,手中張弓搭箭,向他狠狠射出一箭。他來不及躲閃,那箭已擦著他耳根飛過去了。

刑伯柳被嚇出了一身冷汗。解狐接著又一次張弓搭箭瞄準他,說:“我推薦你,那是為公,因為你能勝任;可你我之間卻隻有奪妻之恨,你還敢上我的家門來嗎?再不走,我就開弓射死你!”

刑伯柳這才明白,解狐依然對自己恨之入骨,他慌忙遠施一禮,轉身跑了。

解狐能公私分明到這種境界,寬容的心態頗值得讚歎。

天不言己高,地不言己厚,什麼叫作比海洋還要寬廣的寬容?故事中的解狐給我們講出了答案。寬容的人,雖然有自己的原則和愛憎,但仍會以國家利益為重,會顧全大局,關鍵的時候甚至能舍去自己的私利而顧國家利益。

所以,在生活中,當我們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發生衝突,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時,為了避免衝突,維持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首先要考慮舍利取義,寧願自己吃一點虧,在不傷及自己利益或傷及自身利益的時候,仍要對別人抱持寬容的態度。

滿必溢,驕必敗

南懷瑾認為,謙虛謹慎是每個人必備的品格。擁有這種品格的人,在待人接物時能溫和有禮、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能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對待自己有自知之明,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在成績麵前不居功自傲,在缺點和錯誤麵前不文過飾非,能主動采取措施進行改正。

孔子是謙虛謹慎的人,同時對學生言傳身教。

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裏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立在一旁,在那時候人們把這種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向守廟的人問道:“請告訴我,這是什麼器皿呢?”

守廟的人說:“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誡自己,如‘座右銘’一般用來伴坐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歪倒;水裝得適中,才會端正立住。裏麵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就會翻倒。”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往裏麵倒水試試看!”

學生們聽後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裏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裏。水仍在灌,當它滿了,它就翻倒了,裏麵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裏的水流盡了,它又傾斜了,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裏。

孔子總結說:“器中太滿就會傾覆翻倒啊!”

這個故事教育我們,驕傲自滿的人正如這個因太滿的水器一樣會傾覆翻倒,因此,做人一定要低調、謙虛謹慎,不驕傲自滿。

謙虛謹慎是一個人建功立業的前提和基礎。俗話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人之持身立事,常成於慎,而敗於縱。”

李時珍《本草綱目》之所以能寫得如此精確,流傳萬代,與李時珍做事認真,具有謙虛謹慎的優良品德不無關係。

李時珍為了弄清藥物的作用及生長情況,他除了親自品嚐、走遍許許多多山川外,還虛心地向各地的藥農請教。也許,如果李時珍當時不去向藥農請教,《本草綱目》的成就和價值就不會有今天這麼大。

一個人不論從事何種職業,隻有認真踏實、謙虛謹慎,才能保持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能增長更多的知識和才幹。因為認真踏實、謙虛謹慎的品格能夠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差距,讓我們不自滿,否則,驕傲自大就會滿足於現狀,就會停步不前,最後不學無術。

從前有兩個小和尚,一個姓黑,一個姓白,為了拜師學藝,做進一步的修煉,他們討論各自分開去尋求名師。同時,他們倆也約定好,十年後的今天,他倆一定要再回到分手位置的渡船碼頭,不見不散。

歲月如梭,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兩人依約回到渡船碼頭見了麵,白和尚問黑和尚:“黑老大!你的功夫一定很精進,你老兄練就了什麼絕活呢?”

黑和尚很自豪地說:“我拜了一位達摩禪師的傳人為師,練就了‘蘆葦渡江’的無上功夫,現在就讓你開開眼界!”說完後,立刻摘下一根蘆葦草,丟入江中,乘著蘆葦草渡江而過。

等白和尚也跟著其他的人坐著渡船過江,兩人剛一碰麵,黑和尚就很得意地向白和尚說:“白老弟,你看如何?偉大不偉大?你老弟練了什麼無上的功夫?趕快也露一手,讓咱家瞧一瞧!”

白和尚想了想,低聲地說:“我好像什麼都沒有練,咱師父教咱每天隻管認真地吃飯,認真地睡覺,專心一意地當和尚,連敲鍾念經都要很專一,萬般事情努力去做,而後一切隨緣而行!咱師父說這是無上的‘智能與心法’,我就練了這個,也不知算不算‘功夫’!”

黑和尚聽了之後,哈哈大笑,沒好氣地大聲說道:“這也算是功夫?你這十年都白過了?”

白和尚聽了這話後,又問黑和尚:“黑大哥,你還練了其他功夫嗎?”

黑和尚不屑地看了白和尚一眼,回白和尚說:“老弟啊!難道我用十年的時間,練就達摩神功的‘蘆葦渡江’還不算精進嗎?”

白和尚回答:“黑大哥,你的本領確實很厲害!可是我隻要付給船夫三文錢就可以渡江,為什麼你要花十年的時間去練‘蘆葦渡江’呢?難道你的十年功夫隻值三文錢?”

黑和尚當場愣住了,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

“要是沒有船呢?”黑和尚的師父不知何時來了,他高聲說道。

這回白和尚語塞了。

世上沒有無用的功夫,學海無涯,人不能狂妄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多學習,多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很快進步。黑和尚有了本領本是件好事,但他太驕傲了,倘能低調些,持有謙虛謹慎的精神就更好了。白和尚雖然不像黑和尚那樣張狂,但不謙虛的心態也不值得學習。

“謙虛謹慎”一詞源自《晉書·張賓記》:“在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

守愚、守靜、守時、守信

南懷瑾認為,“大智若愚”中的愚並不是真的“愚”,而是把真正的大智慧隱藏起來,即“守愚”。

“守愚”的做法自古有之。《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就是說最完滿的東西,也會有殘缺,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的一樣,但是它的作用也是不會窮盡的。最直的東西,也不是絕對的直;最靈巧的東西,看著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看上去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史記》載,孔子年輕時向老子請教做人的道理。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一個頭腦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財貨,外表看起來好像空無所有;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內藏才華,外表看起來愚鈍。借以告訴孔子: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欲之心,如此才能成為聖人。

有時候,人在關鍵時刻並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現,“此時無聲勝有聲”,反而會使人懾服,出奇製勝,老子說的“大辯若訥”就是這個道理。

三國時,諸葛亮設下空城計。諸葛亮帶一個侍衛在城頭撫琴,司馬懿率百萬之眾殺至城下,諸葛亮表情自然、談笑風生。但諸葛亮越是怡然自得,越是令司馬懿心中不安,狐疑多時,不敢貿然攻城。最終傳下令去,撤軍回營,退避三舍。

諸葛亮不動一兵一卒,反而嚇退了司馬懿百萬雄兵;如果諸葛亮不淡定,以硬抗硬,勢必會城破人亡,性命難保。諸葛亮實踐了老子主張的“無為”戰勝“有為”。

曆史上公孫弘不作辯解贏美名的故事也與諸葛亮的空城計有異曲同工之妙。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慧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如果他百般辯解,旁觀者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在為自己辯解、“使詐”。公孫弘深知汲黯這個指責的分量,並不順著“指責”辯解,而是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承認,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過去也就不會“使詐”,減輕了“罪名”的分量。同時,公孫弘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對皇帝“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公孫弘就用不著去為自己辯解及沽名釣譽了,因為他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隻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由於各種原因,人有時難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此時,如果我們心慌意亂、手足無措,忙於解釋和迎戰,處理不好,往往會給自己及他人帶來更大的不安和麻煩;相反,如果能靜下心來,沉住氣,不去忙於解釋,冷靜思考,反而可能很容易化解各種危難於無形。

《論語》中孔子說:我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愚蠢的人一樣。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愚蠢。

顏回表麵上很“愚”,其實他更用心,所以課後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可見此“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但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虛懷若穀,寬厚敦和。

古往今來,聰明反被聰明誤者可謂多矣!倒是有些看似“若愚”、守愚的人,反而是很聰明的人。

洪武年間,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這樣一位聰明得讓人不以為聰明的人。

當時的郭德成,任驍騎指揮,一天,他應召到宮中,臨出來時,明太祖朱元璋拿出兩錠黃金塞到他的袖中,並對他說:“回去以後不要告訴別人。”麵對皇上的恩寵,郭德成恭敬地連連謝恩,並將黃金裝在靴筒裏。

但是,當郭德成走到宮門時,卻又是另一副神態,隻見他東倒西歪,儼然是一副醉態,快出門時,他又一屁股坐在門檻上,脫下了靴子,靴子裏的黃金自然也就露了出來。

守門人一見郭德成的靴子裏藏有黃金,立即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見守門人如此大驚小怪,不以為然地擺擺手:“那是我賞賜給他的。”

後來有人因此責備郭德成道:“皇上對你偏愛,賞你黃金,並讓你不要跟別人講,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來鬧得滿城風雨。”

對此,郭德成自有高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們想想,宮廷之內如此嚴密,藏著金子出去,豈有別人不知之道理?別人既知,豈不說是我從宮中偷的?到那時,我怕渾身長滿了嘴也說不清了。再說我妹妹在宮中服侍皇上,我出入無阻,怎麼知道皇上是否以此來試一試我呢?”

現在看來,郭德成臨出宮門時故意露出黃金,確實是聰明之舉。恰如郭德成所言,如果被他人發現,他就有口難辯了。郭德成的這種做法,不是大智若愚,是“裝愚”,這是因為他已預料到可能出現的麻煩,防患於未然罷了。

南懷瑾非常讚賞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的觀點。他認為對一些不情願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有大勇,也可表現出怯懦的樣子;若聰敏,也可表現出愚拙的樣子,如此保全自己不受傷害,進而不做隨波逐流之事。他認為,世間真正的大智大勇者都不大肆張揚,更不張狂,所以,看一個人不要光看其表麵,而要看其內心,考察他的內在實力。

中國有句古話:“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並砌,以實其堅。”成大事者大多有四守:守愚、守靜、守時、守信。人悟懂了“四守”,就學會了人生中的諸多智慧。

懂得退讓,方顯大氣

如果問世間有人願意“吃虧”嗎?大多數人恐怕都回答不願意。

南懷瑾對“吃虧”卻有自己的一種體會,他認為“吃虧”是人生中的正常心態。同時他也秉持“吃虧”理念,在講經、講學中多次告訴人們,“讓人為上,吃虧是福”。他說,倘若人總是一味地想要獲取,一點小虧也不肯吃,自然界的東西那麼多,一個人能得到多少?縱使你全得到了,那又有什麼用,你會因此而幸福嗎?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你什麼東西都帶不走。還有,假如全世界人都很貧窮,隻有你一個人是富翁,那你會覺得快樂嗎?會覺得幸福嗎?“吃虧”的法則是“吃虧”越多,得到越多。人隻有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敢於“吃虧”,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睦地相處,自己有難時他人才會施以援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