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寬容,是養身亦養心的德行(3 / 3)

《孔子家語》中說:“與君子遊,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小人遊,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形象地說明了近朱而赤、近墨而黑的道理。

所以,人在交友時,應注意謹交友、慎擇友。

躬自厚,薄責於人

人與人相處(包括上下級、位高位低、長幼、夫妻、親朋好友相處),價值觀未必統一,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麼該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呢?

南懷瑾認為,現代人應該學習古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精華,把“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作為一種美德加以繼承和發揚。

韓愈在他的著作《原毀》中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周是周到的意思,引申為嚴格;約是簡單的意思,引申為不苛求。這段話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求自己要嚴格,對待他人要寬厚。“責己嚴,責人寬”,是一種正確的處世態度。

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就是說人要敢於深深地責備自己,而責備他人則可輕一些;同樣講述了人要嚴格要求自己,對待他人要寬厚;隻有這樣,煩惱才會遠離你,他人與你就沒有矛盾和糾紛了。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拿著放大鏡看別人的缺點;還有些人卻是拿著望遠鏡欣賞他人美好的一麵,這就是以“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即“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要求自己的結果。中國有句古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了苛責他人他事的負麵作用。

相傳佛學大師雅純年輕時讀書,對老師非常不滿,總是抗拒並排斥老師的要求與教導。

一天,院長星雲大師找到她,問道:“聽說你對老師很不滿,那你說說,你對她有哪裏不滿。”

雅純抓住機會,開始數落老師的不是,一說就是半個小時。

星雲大師沒有打斷她的“數落”,還不時要求雅純再舉幾個例子,直到雅純再也想不起還有什麼例子可以證明老師的過錯時,星雲大師說:“你講完了,現在換我講了。”雅純點點頭。

星雲大師說:“你的個性黑白分明、疾惡如仇。”

雅純說:“師父,您說得真準,我正是這樣的人!”

星雲大師又說:“你可知道,這世界是一半和一半的世界: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惡一半;清淨一半,汙穢一半。但因為你的個性兩端,太可惜了,你擁有的是不完整的一半世界。”

雅純聽了之後,愣了會兒,問道:“為什麼我擁有的是不完整的世界呢?”

星雲大師說:“因為你過於追求完美,隻能接受完美的一半,不能接受殘缺的一半,隻願麵對美好的一麵,不能麵對不美好的一麵,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是由諸多方麵組成的,毫無圓滿可言,也沒有絕對的公平,因此,你的個性讓你擁有的隻可能是不完整的一半世界。”

雅純聽完星雲大師的一席話,茅塞頓開,問道:“那我該怎麼辦呢?”

星雲大師繼續開示她:“學會包容不完美的一半,你就能擁有一個完整的世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本來是不圓滿的、有欠缺的,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取決於我們的心。涉及人,也是一樣,沒有哪個人是光有優點、沒有缺點的,沒有哪個人思想、觀念與你完全一樣,如同長相,千人千相,即使雙胞兄弟姊妹,也會找出些許不同。人要有寬闊的胸懷,能容得下與己不一樣的其他人,容得下各種各樣有特點的事物,容得下千奇百怪的思想,容得下來自各方麵的好壞評價。每個人對生活中的諸多事情,都要有不在意、換個角度看的思想,對他人要有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的胸懷,交往時要低調、主動退讓,寬以待人,少計較得失,這才是於人於己都有利的。

春秋戰國時,有一次楚莊王舉行宴會,招待他的一批得力臣下。他讓自己一位心愛的美姬為眾人斟酒,以助酒興。

夜幕初降時,眾人已有幾分醉意,這時,一陣風吹滅了燭火。黑暗中,有人借著酒意,趁機拉住斟酒美姬的衣袖,但被美姬掙脫了。美姬機靈,順手拉斷了那人的帽纓握於手中。

燭火點燃之前,美女來到楚莊王座前,拿出帽纓,非要楚莊王查出此人,嚴加懲處,為自己出氣。

雖然美姬是悄聲說話,但坐在楚莊王旁邊的臣下們已聽到了幾句,不禁替那位冒失的人捏了一把汗。而那位冒失之人已嚇得冷汗淋漓、麵如土色、垂頭喪氣。現場氣氛十分緊張,但楚莊王聽後卻不動聲色,似乎什麼事都沒發生。

楚莊王大聲說道:“今天,有這麼多的猛將良臣與我共飲,我覺得十分痛快。咱們繼續喝,不醉不罷休。還有,在座的都把帽纓扯斷,痛飲盡歡,否則我就要罰他!”

所有的臣子們都拉斷了自己的帽纓,放膽狂飲,直至東倒西歪才盡興離去。

不久,在楚國圍困鄭國的一場重要戰事中,一位武士特別勇敢,帶頭衝入敵陣,交鋒五個回合,便殺了五六個敵人。他的神勇極大地鼓舞了楚軍將士的鬥誌,大家齊聲呐喊,衝向敵軍。鄭國軍隊被嚇得亂了陣腳,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楚軍大獲全勝。

之後,楚莊王親自慰勞這位武士,一打聽,才知他就是上次宴會上被自己的美姬拉斷帽纓的人。

試想,如果楚莊王在那次宴會上因此事而責罰那人,那人還會在日後對他以死相助嗎?所以做人要大度,對人不過分嚴厲,才能使你與他人的關係平和,而對自己嚴責,時時反省自己還有哪些方麵需要改正,讓自己的品行、德行高尚起來,對自己提高修養非常重要。

南懷瑾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為人處世應該多替他人考慮,多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寬容地對待他人。哲學家荀子也說過一段有關包容的精辟的話:“君子賢而能容罪,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即說善於用人者,大都是責己嚴、待人寬,有智慧能包容人、包容事的人。

正心、正己、正人

南懷瑾認為,多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對於現代人提高修養、開闊心胸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孔子的正己思想、孟子的仁政學說,都告誡人們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多檢查自己,樹立威信。

孔子在《論語》中寫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即:“統治者為人表率,即使他不下命令,百姓也會學著他的樣子做;但如果統治者行為不端,即使他下了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孔子還寫道:“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裏的“正”,是端正的意思,延伸說來,是起表率的意思。

南懷瑾認為,孔子的“正己”思想,既是對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當時的現實深入剖析的結果。因為孔子的理想社會,是貴族統治的社會,是能長治久安的社會,而被統治的廣大勞動人民也能安居樂業。他認為,社會能否安定富裕,關鍵在於操縱國家命運的上層統治階級是否具有高尚的倫理道德,是否能做到“敬德保民”。所以,他對當時上層統治者的倫理道德修養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他認為,春秋時期的社會大動亂,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統治者缺乏倫理道德的高尚修養,因而,在處理國家事務時背離了正確的倫理道德原則。於是,綱紀不正,行為不端,欺壓百姓,逐步演化成天下大亂。要挽救這一局麵,首先就需要統治者有正己思想,自覺提高道德修養,起好表率作用,要求百姓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身體力行。隻有這樣,才能用道德規範去指導國家事務,教民化俗。然而,當時的統治者根本不認可孔子的正己思想。盡管孔子的思想打上了封建時代的烙印,他的思想也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統治者仍血肉百姓,生活腐敗、墮落,但今天,孔子的“正己”思想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對我們為人是有幫助的。因為“做人”要做以身作則的人,要做思想端正的人。

南懷瑾認為,人對自己是需要管理的,而管理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正己”。也就是思想是否正、作風是否正、行為是否正,從而實現統一意誌、統一步調、統一行動。擴展到一個組織也是一樣,能不能思想正、作風正、行為正,團結起來,統一步調,一致行動非常重要。而具體到組織實現“正”,關鍵在於領導者。領導者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下屬的關注,因而在這種情形下,領導者要為人起表率作用,帶頭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風、行為,使各級組織更加牢固,使集體更加團結,然後才能健康地向前發展。相反,如果領導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領導者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是不會服從的。

唐太宗是“正己”思想的典範人物,他在統治過程中,嚴格自我要求,起表率作用。他說:“身為國君必須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為念。壓榨人民而自己卻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無疑是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樣,雖然吃飽了但是身體也糟蹋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須端正自己的姿態。迄今為止,尚未聽說直立的身體能映出彎曲的影子,也沒聽說過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會胡作非為。”唐太宗以身作則的故事很多。

有一次,唐太宗與魏征聊天。

唐太宗說:“為政者自取滅亡的原因不外乎是為政者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罷了。比如,吃山珍海味,又沉溺於歌舞笙笛與美女之中,欲望越發膨脹,所需的費用也將隨之增加,如此一來,不但無暇顧及政治,甚至會使人民陷於困苦的地獄之中。結果為政者隻要說出一點不合理的話,人民的心就會馬上起伏不定,謀反的人就會趁機出現。有鑒於此,我極力壓抑自己的欲望。”

魏征聽後說:“自古以來被尊崇為聖人的君王都努力實踐‘正己’這件事,所以才能夠開創理想的政治。從前楚莊王問詹何政治的要義,詹何回答他,君王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為。楚莊王又問他具體的策略,他的回答仍是要君王端正自己的行為,詹何說隻有君王本身行得正,國家才會清明。所以陛下所說的,其實正和古代賢者的意思相同。”

唐太宗不愧為一代明君,他努力端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始終以“正己”的態度來處理政事,即使他很自律,也仍常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徹底。

有一次,他向魏征表示自己的這種不安,他說:“我一直努力端正自己的行為,但是不管怎麼努力,也達不到上古時代聖人做出表率的標準,我要怎樣做才能達到聖賢的水平呢?”

魏征說:“從前魯哀公曾告訴孔子:‘有一個健忘的男子,在搬家的時候連自己的妻子都給忘了。’孔子聽後回答說:‘不,還有更嚴重的呢。像桀和紂等暴君不要說忘了自己的妻子,甚至連自己都忘了呢。’陛下隻要經常反省自己,時時以國家大事為重,大公無私,就可以與古代聖人媲美了。”

由此觀之,如果領導者能夠率先做出表率,修正自己的行為,公而忘私,那麼下屬就會群起效法,端正自己的品格行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起表率作用的領導者,既重視言教,更重視身教,他們會以自身的言行起示範、導向作用,以取得人們的充分信賴,讓人們同他們一樣,端得正,行得正。

“能喚起人尊崇,甘願踐行其原則的,是德與禮,而不是法(刑政)。”幾千年前孔子就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即用優秀的個人品質樹立威信,比過於嚴肅的紀律和苛刻的懲罰更有效。榜樣的力量既是無窮的又是無私的,這種力量,如同一個標杆、一盞明燈、一枚指南針,指導著目標,指示著航向,指引著方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