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寬容,是養身亦養心的德行(2 / 3)

東漢時,山東人範式和河南人張劭在太學學習時成了好朋友。學成後,約定兩年後重聚,範式到張劭家去,並定下了具體日期。

兩年後的這一天,張劭稟告母親範式要來,請她準備酒食。張劭的母親不信,說兩地相距這麼遙遠(古時交通極不便),你就確定他今日能到?可是,範式果然在這一天到了,張母說,範式真是一個守信的君子,與他結交,不會有錯!

後來,張劭得病死了,下葬的那一日,鄉鄰們忽然發現遠處有一輛車急馳而來,白馬素帷,痛哭之聲相聞。張母說:“一定是範式來了!”果然,近了後看到範式手執麻繩、牽著靈車為張劭落葬,口中說:“去吧!元伯(張劭字),生死異路,無法挽回,我和你就此永別!”在場的千餘人聞言同聲落淚,都說沒有見過像範式這樣誠心誠意、信而不爽的朋友。

像範式這樣的朋友可謂是世間摯友。實際上每個人都希望能交到真心朋友,避開損友,但人生之中要交到益友不易,很多時候難免會遇上當麵對你一套、背後捅你一刀的“損友”,這種朋友一旦誤交了,有時會耽誤自己一生的幸福;還有的人會被這種朋友拖累得身敗名裂,嚴重的可能招致“牢獄之災”,甚至“殺身之禍”,所以,人在擇友時,不可不慎重。

有一師父,凡遇來寺的小和尚,第一天,必要安排做一例行功課——掃地。過了些時辰,小和尚來稟報,地掃好了。

師父問:“掃幹淨了?”

小和尚回答:“掃幹淨了。”

師父再問:“真的掃幹淨了?”

小和尚想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掃幹淨了。”

這時,師父會沉下臉,說:“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小和尚很奇怪,不過就掃個地,為什麼,不收我了?

是的,是真不收了。

師父擺擺手,小和尚隻好走人,不明白這師父怎麼也不去查驗查驗掃得是否幹淨就不要自己了。

原來,這位師父事先在屋子犄角旮旯處悄悄丟下幾枚銅板,看小和尚能不能在掃地時發現。大凡那些心浮氣躁,或偷奸耍滑的後生,都隻會做表麵文章,才不會認認真真地去掃那些犄角旮旯處,因此也不會撿到銅板交給師父。而掃到了錢不交給師父,人品也就相應地被師父看了出來,所以,這位師父正是這樣“看破”入門的小和尚,或者說,以此檢驗入門的小和尚的“為人品質”。

還有一個故事:

唐朝元和年間,東都留守名叫呂元應。他酷愛下棋,養有一批下棋的食客。

呂元應常與食客下棋。誰如果贏了他一盤,出入可配備車馬;如果贏兩盤,可攜兒帶女來門下投宿就食。

有一天,呂元應在院亭的石桌旁與食客下棋。正在激戰猶酣之際,衛士送來一疊公文,要他立即處理。呂元應便拿起筆準備批複。

下棋的門客見他低頭批文之狀,認為不會注意棋局,迅速地偷換了一個子。哪知,門客的這個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複完文件後,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門客下棋;門客最後勝了這盤棋。食客回到住房後,心裏一陣歡喜,盼望著呂元應提高自己的待遇。

第二天,呂元應帶來許多禮品,請這位食客另投門第。其他食客不明其中緣由,很是詫異。

十幾年後,呂元應處於彌留之際,他把兒子、侄子叫到身邊,談起那回下棋的事,說:“他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不介意,但由此可見他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看人看細節,交朋友要慎重。”呂元應積多年人生經驗,深覺棋品與人品密不可分。

交友不是小事,交友不能草率,要注意所交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隻要仔細觀察,是能看出人的品德優劣的。生活中,人的一言一行體現著人品的尺碼。所以,在交友時不能不謹小慎微地恪守交友原則,要有知人、察人之本領。當你發現朋友不能真誠地待你,先要找找自己的問題,當你看不慣朋友的行為時,要辨別是非,如果是朋友品德不優、居心不良,應趁早離開他們為好。

在人際關係中,人要以“誠懇”的態度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原則性和自主性,不能無原則地接納任何品行不端的人或者與某些不誠實之人“同流合汙”,要明辨良友,謹慎擇友,認識交友的重要性。而這也需要我們本著以下原則:

首先,不受利誘、冷靜思考。交友有一個選擇和認識的過程。開始是結識和初交,在交往過程中互相了解以後,才由初交成為熟悉的朋友。朋友可以是暫時的,也可能是永久的。從學習、工作、生活的需要出發,本著互惠互利、互相幫助、共同發展的原則,結交一些誌同道合或心心相印的朋友是有益的。

朋友不僅需要真誠、真心、誌同道合,而且要感情深厚、心靈相通,這樣就可以從合作、共事的朋友發展成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知音、知己。

交朋友不要隻看到對方是否有錢財、是否有勢力或是否有高官爵位,不能單憑自己的喜愛和感情,或者有某些欲望而蓄意接近或攀交。交朋友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交往時仔細地考核、分析及判斷,要結識能夠相互欣賞、有情有義的朋友才是最好。

其次,多自我反省,多加強自我修養。選擇交友要重視朋友內在的涵養,特別是要選擇品德修養及學識思想都在自己之上的人做朋友,正如孔子在“學而篇”中所寫“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即交朋友要選擇各方麵能力都比自己強的人,才能對自己有益處。人與他人交往時,應隨時自我反省檢討、改進自己的缺點,仔細考察對方的個性與資質,要有包容之心,要能換位思考,要多發現對方的優點並主動去學習。

最後,交友宜精不宜多。交朋友不講多少,廣交朋友可以提倡,但不能濫交。交往時要全心結交,特別是誌同道合的工作朋友和生活朋友,而且要有一定的感情基礎,要結交遇到困難能鼎力相助的朋友,而不是建立在純利益基礎之上的人。

一旦交了朋友,要多加聯係,交朋友需要有著共同或近似的經曆、經過時間考驗等過程,同時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是需要經營的,要留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培植友誼,不斷加深友誼。要共同經曆好與壞、富與貧等各種環境,人隻有共擔責,才能在患難中見人品,獲得的友誼才會是至誠的友誼、純潔的友誼。這樣的朋友,無論是順境中還是逆境中,都會伸出援手給你幫助。

在歲月中修養自己

所謂“人各有誌,不能強勉”,說明人與人誌向、思想是不同的。還有句古話:“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形象地說明了人的誌向、思想有高有低。而“道不同,不相為謀”,更是說明人與人相處時“三觀”一致很重要。當然,“道”在這裏的含義可以非常廣泛,既可指人生誌向,也可指思想、觀念、學術主張等。

曆史上,“齊景公逼走孔夫子”的故事,講的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道理。

魯國重用孔子後,國政大治,百姓殷實。齊景公為此深感憂慮,便對大夫黎彌說:“自孔子相魯以來,魯國日益強大,對我國的威脅極大,這該如何是好?”

黎彌沉思了一會兒說:“想辦法讓魯國逼走孔子,魯國失去孔子,必然孱弱如初。這叫作釜底抽薪。”

齊景公問:“孔子在魯國正受寵,怎樣才能讓魯國逼走他?”

黎彌把自己的計策說了出來:“俗話說,飽暖生淫欲,今日魯國強大太平,魯定公必有好色之念。如果選一群美女送給他,讓他日日夜夜在脂粉堆裏打滾,他還有心讓孔子輔佐他嗎?他們君臣還能像過去一樣親密無間嗎?這樣一來,保管把孔子逼走,那大王不是可以安枕無憂了嗎?”

齊景公連稱妙計,令黎彌挑選80名美女,教以歌舞,授以媚容之技。隨後將這些美女和120匹寶馬良駒送到了魯國。

齊國的使者見到魯定公說明來意後,馬上讓美女們表演。隻見這些美女搖臂擺臀、巧笑媚視、輕歌曼舞,魯定公樂得神蕩魂飄,不能自已。

“大王再看看我帶來的那些良馬吧?”齊國使者說。

魯定公此時的心思全在美女身上,不耐煩地說:“不用看了,這些美人我還沒瞧夠,把良馬放到馬廄裏去!”

自這天起,魯定公就“芙蓉帳底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了。

孔子見魯定公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十分憂心。他幾次勸說魯定公,都毫無效果,魯定公話語之中總顯不耐煩之意。孔子感到自己的抱負無法在魯國施展了,認為與魯定公“道不同,不相為謀”人,於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去了。

孔子是最早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人,他認為人在交往處事中,理想、信念、價值觀不一致,是“交”不到一起的。中國古代有一句十分形象的話,“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即說明了人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不能為伍的道理。

晉國範某有個名叫子華的兒子,他在一群門客的擁戴下,成為遠近聞名且受晉王寵愛的人物,他雖不為官,但影響幾乎比三卿大夫還大。

禾生和子伯是範家的上客,他們有一次外出在老農商丘開家借宿,半夜談起子華在京城裏的作為。商丘開從窗外聽見後,眼前頓時一亮,既然範子華如此有能耐,幹脆找他求些好處。第二天,他用草袋裝著借來的糧食,進城去找子華。

子華家的門客都是些富家子弟,他們衣著綢緞、舉止輕浮、出門車轎、目空一切。當商丘開這個又黑又瘦、衣冠不整的窮老頭走來時,他們都投以輕蔑的目光。商丘開沒見過大世麵,說了聲來找子華,就往裏走。門客將他拽住,又推又搡,肆意侮辱,但他毫無怒容,門客隻好帶他去找子華,商丘開說明來意後,沒想到竟被收留下來。但是,門客們卻變著花樣戲弄他,直到招式用盡,興味索然。

有一次,商丘開隨眾人登上一個高台,子華說道:“如果有人能跳下去沒事,賞他100兩銀子。”商丘開信以為真,搶先跳下去,隻見他身輕如燕,翩然著地,沒傷著一點身體,拿到了100兩銀子。門客們認為這是偶然,並不驚奇。

事過不久,又一次,子華指著小河深處說:“這水底有珍珠,誰拾到了歸誰。”商丘開又信以為真了,他潛入水底果然撿到了珍珠,通過這兩件事,此後,門客們再也不敢小瞧他了。

子華給了商丘開同別的門客一樣遊樂、吃酒肉和穿綢緞的賞賜。

有一天,範家起了火,子華說:“誰能搶救出錦緞,我將依數重賞。”商丘開毫無難色,在火中鑽出鑽進,安然無恙,範家的其他門客都看傻了眼,事後向他連聲謝罪說:“您原來是個神人,就當我們是一群蠢人,寬恕我們過去對您的不公吧!”

商丘開說:“我不是神人,過去我聽說你們本領大,要富貴必須按你們的要求毫不含糊地去做,現在才知道我是在你們的蒙騙下莽撞幹成了那些冒險事,回想起來,真有些後悔。”說完,商丘開毅然離開了子華家。

這個故事說明,商丘開潔身自好,對朋友的交往持謹慎的態度,選擇也是有自己原則的。人隻有選擇誌同道合、誌向高遠的朋友交往,才能對自己的修養和人格大有裨益。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司馬遷感歎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誌向啊!”這是政治態度不同而不相為謀的典型。司馬遷又說:“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於學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屑於學老子。這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思想觀念、學術主張不同而不相為謀的典型。

明代蘇浚則將朋友分為四種:“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遊戲征遂,昵友也;利則相合,患則相傾,賊友也。”形象講述了畏友、密友、昵友、賊友的區別。

清代馮班說:“交朋友的作用及影響有時比老師的作用及影響還大,因為這種影響和作用是習氣相染、潛移默化的,久而久之人會不知不覺地受其影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