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寬容,是江海不逆小流的氣度(2 / 3)

因此,人一定要認識到環境及外部對提高自我修養的重要性,我們尤其要珍惜身邊的良師益友,要努力和品德高尚者為伍,多接近具有正能量的人,多接觸成功人士或多閱讀他們的成功傳記,相信你這樣做了之後,對你日後成為有德之人會有莫大的影響。

付出就是得到

南懷瑾認為,“為自己”“給他人”,和“己擁有”“予他人”,是生活中人們常見的心態。很多人都會給自己時多多益善,給他人時舍不得。其實,給他人越多,自己得到越多,不給他人,自己也無從得到。這是矛盾的對立麵,這種對立也可轉化,但轉化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人要開闊胸懷,有奉獻付出的精神。

南懷瑾的舍得思想是秉承中國傳統文化,並加以發揚光大的。如

《老子》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的話是說聖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他總是盡力奉獻他人,所以他內心充足;由於他盡力給予別人,因此,在“給”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更多。老子的這段話講述了“既以為人”“既以與人”的無私真愛以贏得人心,從而取得“己愈有”“己愈多”的結果。

人生在世,與人相處,難以回避的就是利益問題。利益問題處理不好,極容易使人陷於困境,也可以說真正的困境不是他人造成的,是自己人為造成的,所以,朋友之間,或者合作夥伴之間,無論給予或付出,都應該是持不計較的心態,持奉獻的精神,而這需要有大的胸懷、大的氣量。

有些人不願付出,一旦付出,反複計較,生怕吃虧。還有些人習慣了“有付出就應有回報”的做法。遇到需要自己付出的時候,總是會在心裏計算著,我所要付出的那些能夠換回來什麼?換回來的那些東西比得上我付出東西的價值嗎?如果認為得到的比預期的要少,付出時會左思右想,悶悶不樂。如果認為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卻一無所獲時,更是心痛不已,要麼怨別人不知道感恩,要麼怨天怨地怨不公平。其實,人的付出隻是自己的決定,而回報卻是別人的事,還有一旦付出就要求回報這種思想也不對,是違背奉獻精神的。人不能要求他人順從自己做事。

成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前來聽他授課的信徒每天都將大殿擠得水泄不通,於是,成拙禪師決定建一所新的講堂。信徒們知道後,紛紛解囊布施。

其中,有一位信徒送了5兩黃金給禪師,讓他用來修建新的講堂。成拙禪師淡淡地將這些黃金收下了,就去忙別的事情了。這位信徒對成拙禪師的態度非常不滿——要知道,5兩黃金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他捐出這麼大的一筆巨款,成拙禪師竟然連一個“謝”字都沒說。於是,那位信徒緊跟在成拙禪師身後,不斷提醒道:“師父啊!我那個袋子裏麵裝的可是5兩黃金呢!”

成拙禪師漫不經心地答道:“噢,我知道了。”

麵對成拙禪師的漫不經心,信徒再一次提高了嗓門,喊道:“喂!師父,我捐的是5兩黃金,可不是個小數目啊,你難道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講嗎?”

成拙禪師停下腳步,轉身對那位“執著”的信徒說:“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給你說‘謝謝’呢?你決定布施,那是你的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一種買賣,那我就替佛祖‘謝謝’你,請你把這聲‘謝謝’帶回去吧。從此,你與佛祖‘銀貨兩清’了!”

故事中的信徒堅持認為自己付出了就應該得到感謝,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為得不到感謝而心有不甘。然而,這種付出是否是真正的付出是要打折扣的,因為布施財物的多少,原本是心甘情願,為自己積功德的事情,又何必執著於接受者的一聲“謝謝”呢!

很多時候,付出並不一定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如幫助別人不一定會得到感謝,但隻要有一顆真誠為他人奉獻的心,有一顆為幫助他人做出努力的心就夠了,不要去管接受者從中得到多少益處,真誠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自願基礎上進行的,付出所做的都是善心與美德的積累。

南懷瑾認為,生活中人們要有付出不圖回報的心態,這樣才能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體會到幫助他人的美好。如果太過在意別人如何回報,那就不是真誠的奉獻,而是給奉獻蒙上了一層利益價值。因為期待回報,就會想著索取,就會給自己的心四周“築牆”,而幫助是自願的行為,所以不會有所求。

20年前,他還很年輕,家在南方的一個山區,家裏很窮,無法供他上大學。但他為了不放棄讀書的機會,獨自離家求學,他一邊打工,一邊念書,處境很是艱難,有時連一日三餐都難以保障。

一天下午,眼看晚飯時間就要到了,他卻心情沉重,身邊的朋友們商量著去哪兒好好大吃一頓,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他推托有事要忙沒去。朋友們離開了,他緊緊攥著口袋裏剩下的幾塊錢,這些錢連買一份最便宜的飯菜都不夠。

黃昏時分,他還在街頭獨自徘徊,為了避免碰到熟人,他拐進一條小巷子,在一家小飯館門口等待,飯店剛開張不久,招牌看上去很新,等到店裏客人大都離開了,他才麵帶羞赧地走進店裏。

他低著頭小聲對老板說:“請給我一碗白飯,謝謝!”

見他沒有選菜,老板一陣納悶,卻也沒有多問,立刻盛了滿滿一碗的白飯遞給他。他心裏暗暗鬆了一口氣,掏出錢給老板,又不好意思地問了一句:“您這裏還有沒有剩菜湯,我想淋在飯上。”

老板娘端來菜湯,笑著說:“沒關係,盡管吃,菜湯免費。”

飯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湯不要錢,他又多叫了一碗。

“一碗不夠是嗎?這次我給你再多盛一點。”老板很熱情地回答。

“不是的,我想帶回去,當明天的午餐。”

老板聽後,走進廚房好一會兒才拿著餐盒出來。年輕人吃完飯起身,接過餐盒時覺得沉甸甸的,略有所思地看了老板夫婦一眼。臨走前,老板笑盈盈地對他說:“要加油啊,明天見!”話語中透露著請年輕人明天再來店裏用餐的意思。

那盒飯沉甸甸的,他回到宿舍,打開飯盒,白花花的米飯下麵有一大匙店裏的招牌肉臊和一顆鹵蛋,他落淚了,飯盒裏裝著老板的熱情和良苦用心。

他離開飯館後,老板娘不解地問丈夫:“我知道,你看他還是個學生,而且生活很困難,想幫他。可是為什麼不將肉臊和鹵蛋大大方方地放在飯上,卻要藏在飯底呢?”老板說:“他要是一眼就見到白飯加料,說不定會認為我們是在施舍他,這不等於直接傷害了他的自尊嗎?這樣,他下次一定不好意思再來。如果轉到別家一直隻是吃白飯,怎麼有體力讀書呢?”

打從那天起,他幾乎每天黃昏都會來這家飯館,在店裏吃一碗白飯,再外帶一碗走,當然,帶走的那一碗白飯底下,每天都藏著不一樣的秘密。後來他畢業了,在往後的二十年裏再也沒來過這家飯館。

一天,年近五十的老板夫婦接待了一位身穿名牌西裝的人。這人說:“你們好,我是某某企業的副總經理,我們總經理讓我前來恭請二位,希望你們在我們公司裏開自助餐廳,一切設備與材料均由公司出資準備,你們隻需要負責菜肴的烹煮,至於盈利的部分,你們和公司各占一半。”

夫婦二人大惑不解:“你們公司的總經理是誰,他怎麼會知道我們的事情,還要幫我們?”

那人說:“你們是我們總經理的大恩人和好朋友,總經理最喜歡吃你們店裏的鹵蛋和肉臊。”

就這樣,20年後,他再次見到了那一對曾經無私幫助他的開飯館的夫婦。當然,現在的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為了一日三餐發愁的大學生,他通過自己的奮鬥,已經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事業王國。但他知道,如果昔日沒有飯館老板的鼓勵與暗助,他或許連學業都難以順利完成,成功後的他一直都在默默關注這對開飯館的夫婦,尋找機會報答他們。現在他的願望實現了。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人不可能一輩子都順風順水、飛黃騰達,也不可能一輩子都窮困潦倒、失意連連。因此,當你失意或遭遇困難的時候,如果你曾得到過他人的幫助,無論是實際的讚助,還隻是一句充滿友情的話,我們都應記住他人的幫助以及滴水之恩,時刻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能幫助他人時一定伸出自己的援手,享福時不要忘記造福,受到過幫助要有回報以及感恩他人的心。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南懷瑾認為人要克服自以為是的弱點。他認為自以為是包括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四方麵,這四方麵源自《老子》一書:“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就是說人要謙虛、低調,不要太過自我表現,因為太過自顯於眾的人反而會自討苦吃。因為人局限於自己所見,往往看不明白,以為自己對,就會遮蔽真相,誇耀自己,這樣的人並沒有功勞,仗恃自己有本領,往往無法被領導常識。按老子所說,不自我表揚者,反而能顯明;不自以為是者,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者,反而能有功勞;不自我矜持者,反而能長久受人歡迎。

現今,很多人有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或缺點。自見就是自以為是;自是就是主觀認為自己的看法一定正確,自己絕對沒錯。自伐,就是自誇,自我表揚,自我表功。自矜,就是自尊自大,傲慢。“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者,實際上都是自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優越感十足,抬高自己。古話說,坐轎子要眾人抬才能抬得起來。如果別人“不抬”,靠你自己吹噓讓人來“抬”,有誰能來呢?所以,“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者,往往都吃力不討好,欲得反失,想要表現最終反顯得自己愚昧無知,令人恥笑。這樣做,表麵看是有資本可借,實際結果隻會讓人不齒。

從前魏地有個人,素以博學多識而著稱。很多奇物古玩,據說隻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麼朝代的什麼器具,並且解釋得頭頭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為豪。

一天,他去河邊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東西,把腳碰痛了。他蹲下去揉腳,同時看那東西,這一看,不得了,原來是一件銅器。他頓時忘了腳疼,拾起來細細察看。這件銅器的形狀像一個酒杯,兩邊還各有一個孔,上麵刻的花紋光彩奪目,儼然一件珍稀的古董。

魏人得了這樣的寶貝非常高興,決定大宴賓客慶賀一番。他擺下酒席,請來了眾多親朋好友,他對大家說:“我最近得到一個夏商時期的器物,現在拿出來讓大夥兒賞玩賞玩。”於是他小心地將那銅器取出,斟滿了酒,敬獻給各位賓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很多人裝出懂行的樣子交口稱讚不已,恭喜主人得了一件寶物。可是賓主歡飲還不到一輪,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有個從仇山來的人見到魏人用來盛酒的銅器,驚愕地問:“你從什麼地方得到的這東西?這是一個銅護襠,是角抵的人用來保護生殖器的。”這一說,舉座嘩然,魏人羞愧萬分,立刻把銅器扔了,不敢再看一眼。

這個魏人實際上犯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錯誤。

無獨有偶。

古代楚邱地方有個文人,其博學多識的名聲並不亞於上麵故事中的魏人。一天,他得到了一個形狀像馬的古物,此物造得十分精致,頸毛與尾巴俱全,隻是背部有個洞。楚邱文人怎麼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就到處詢問,可是問遍了遠近街坊許多人,都沒有一個人認識這是什麼東西。後來一個號稱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人聽到消息後找上門來,研究了一番這古物,然後慢條斯理地說:“古代有犀牛形狀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狀的酒杯,這個東西大概是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一聽大喜,把它裝進匣子收藏起來,每當設宴款待貴客時,就拿出來盛酒。

有一次,一個朋友做客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這個東西盛酒,便驚愕地說:“你從什麼地方得到的這個東西?這是尿壺呀,也就是那些貴婦人所說的‘獸子’,這怎麼可以用來盛酒呢?”楚邱文人聽了這話,臉“唰”地一下紅到了耳朵根,羞慚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個洞鑽進去,趕緊把那古物扔了。

上麵這兩個故事中的人也許有些本領,但本領也有限,最終出了洋相。可見,不自以為是是非常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奉行的為人之道。而那些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的人,常常會出盡洋相,讓人笑話。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人驕傲自大之通病,這類人如果不改正,不僅令人厭惡,與己、與人、與事業都不利,而且,世間的紛爭相當多的也是由這種心態、行為所產生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