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迷信權威,不盲目從眾(1 / 2)

權威,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靠人們所公認的威望和影響而形成的支配力量。權威依其體現者的不同,可分為人物的、著作的、言論的、政黨和團體的權威等;依表現權威的社會生活領域和影響的範圍不同,可分為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理論的、道德的、宗教的、科學的權威等。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因為懾於權威的“榜樣”力量,從來不敢對權威有何質疑,對權威達到了一種盲目迷信的程度。

權威不是不可信,但不可以迷信。我們在檢查一個觀點正確與否的時候,要多以否定的心態去推敲。以否定之否定的精神去看待權威的觀點,既是對權威的尊重,也是對自己人格的尊重,更是對事實的尊重。隻有這種質疑才有可能突破思想的桎梏,創造新的奇跡。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最初他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栽培。就是在這裏,袁隆平意識到隻有水稻才是農民的救命糧。

1960年,袁隆平又經曆了大饑荒,更加堅定了自己要做點什麼的決心。

當時,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無性雜交可以改良品種,創造新品種”的傳統論斷壟斷著科學界。袁隆平做了許多試驗,卻沒有任何頭緒。他開始懷疑“無性雜交”的一貫正確性,決定改變方向,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研究水稻雜交。

在當時,作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認為根本沒有雜交優勢。“別人都講我是‘鬼五十七’(長沙方言,意為不務正業),我也不理。”但袁隆平義無反顧地選定了雜交水稻這一科研課題。

1960年7月的一天,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樣,下課後挽起褲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發現一株植株高大、顆粒飽滿的水稻“鶴立雞群”。他如獲至寶,馬上用布條加以標記,反複觀察,並采集花藥進行鏡檢。

第二年,袁隆平把收獲的種子種下去,結果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當時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靈感來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這一定是個天然雜交種!”

袁隆平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就能得到有雜交優勢的種子了!但單憑人力不可能大量生產這樣的種子,如果專門培育一種雄花退化的水稻,將其和其他的品種混種在一起,用竹竿一趕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產雜交稻種了!

接下來的幾年,在水稻揚花吐穗的時候,袁隆平都拿著放大鏡,頂著烈日在田間苦苦尋覓。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這是他關於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直擊禁區。

後來,每當袁隆平回想起之前這一切的時候,他都會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也創不了新,永遠隻能跟在別人後麵。科技創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懷、智者的頭腦,更需要勇者的膽識、誌者的堅韌。我們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挑戰權威需要一定的勇氣。伽利略的勇氣在於他不迷信書本,敢於向權威挑戰,於是曆史上有了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人類物理學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哥白尼、布魯諾為什麼名垂千古?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學術上成就卓著,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真正的勇士,即使受到生命的威脅,也仍然堅持科學真理。

向權威挑戰,不是胡來,罵一通完事,而是要拿出事實來,講出道理來,想辦法駁倒權威。而且,強調“必須破除‘迷信權威’的心理慣性”,並不是要人們不加甄別地盲目地去“懷疑一切”,而是要求人們在致力於各項創新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要有理性頭腦,要有大膽質疑、謹慎求證、勇於探索的精神。

某校舉辦活動,主持人將一位滿臉大胡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同學們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液體,現在我要實驗,看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兒味道的,馬上舉手。”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兒,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兩分鍾,全體同學都舉起了手。此時,化學家一把扯下大胡子,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裏裝的是蒸餾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