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迷信權威,不盲目從眾(2 / 2)

從眾,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作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從眾通俗地說就是“人雲亦雲”、“隨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這麼做。雖然說從眾有積極的一麵,有助於學習別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修正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不過,盲目從眾更有可能束縛思維、抑製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從而使人們在生活方式、文明習慣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麵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

今天,在社會生活方麵,到處可見從眾心理的負麵影響:休假旅遊,一個個景點中遊客紮堆,休閑成了鬧心;一些傳統建築,竟然瞄上了國外的尖頂哥特式,一幢幢地跟風建起來,顯得不倫不類;孩子上學,到擇校高峰期,家長之間又刮起攀比風,“名校”、“名師”成為角逐焦點……在文明習慣方麵,從眾心理也令很多人明知是錯,但看到別人都這麼做,自己也就跟著做了。十字路口,紅燈亮了,行人紛紛駐足,但有人就是忍耐不住往前闖,於是,兩個、三個……終於,大家一起闖了過去,獨自留在斑馬線這邊的人,反而成了別人眼中的“傻瓜”;街邊,赫然可見“禁止停車”的字樣,但不知何時,一輛車子停了過去,很快,兩輛、三輛、四輛……街邊終於成了停車場;服務窗口前,長長的隊伍有條不紊,終於,有一個耐不住了,加塞,接著就是連鎖反應,窗前馬上亂成一鍋粥;公共場所,本是清爽整潔,一個遊客隨手扔下一張紙屑,第二個遊客便扔下一個礦泉水瓶,第三個遊客習慣性地吐下一口痰,半天不到,就成了垃圾場;保潔員攔下一位市民,問他為什麼就不能多走一步把垃圾丟進垃圾箱,他說:“這有什麼啊,大家不都是這樣嗎?”……我們也看到,很多人在從眾心理的支使下,迷失了自己,在精神價值追求方麵日漸庸俗化:看到同學升官發財了,馬上坐不住“冷板凳”,一門心思攀附權貴,恨不得一夜之間“實現理想”;看到同事有房有車,活得有滋有味,馬上想方設法跟風,一旦受挫立刻失去心理平衡;職場中,“辦公室權謀”和實用主義“厚黑學”紛紛登場,大家在從眾心理的支使下,唯恐落後,不惜拋棄人格與尊嚴。

魯迅先生曾經深刻批判了國民中“看客”的從眾心理,他大聲疾呼“運用腦髓,放開眼光,自己來拿”的“不從眾精神”。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具備這樣的智慧:一方麵,普遍性的社會價值和公共道德,需要充分發揮從眾心理,比如,在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權利等方麵,從眾心理可以形成普遍性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另一方麵,生活方式、個性追求、精神價值,常常需要人們克服從眾心理,尋找自我,實現自我。我們每天都要麵對外界太多太多的誘惑,這就需要我們磨煉自己的意誌,要有“任它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強大內心。比如,做一個學者,麵對誘人的商業利益,能不為所動,堅持學術操守;做一個普通人,不為左鄰右舍的所謂“發達”而盲目追風,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有社會學家早就指出:“在個人價值和社會選擇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坐標,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人都獨特地屬於‘自己’,而不是別人。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如何沉下心來,真正堅守自己,做真正的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麵對的課題。”

從眾心理是人長期社會選擇的結果,在每一個時期總會若隱若現地存在。不過,在現代社會中,當現代化用各種手段把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聯係在一起的時候,從眾心理的負麵作用日益凸顯。現代化所推崇的“標準化”產業形態、世俗化的思想潮流如享樂至上、“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等,常常在不知不覺之中,以同一種模式對人們進行打造。這個時候,從眾心理常常把人們拉上一條“不歸路”,隨之而來的就是個性被淹沒,獨立精神被扼殺。

從眾心理的負麵作用是明顯的,模式化的生活狀態減弱了生活激情,“隨大流”的生活態度使人們喪失了創造的動力。與此同時,思想觀念上日漸庸俗化,不但弱化了人們的個性意識,更帶來整個社會的平麵化現象。從眾,不敢向權威挑戰,容易成為社會上的“流感”,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席卷各個角落。人隻有每時每刻在“流行”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辨析各種潮流和價值觀念的優劣,不盲從,不跟風,培養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從眾心理的危害,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正視權威,不盲目迷信,也不隨意懷疑;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想法,不盲從,不跟風,靠事實說話,勇於探索,完善自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