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謹言慎行,是為根本(2 / 3)

曆史上的春秋時代“晉國智伯水淹趙氏,反被趙氏所滅”也是經典的闡述“人和”的例子。

公元前455年,智、魏、韓三家的兵馬,把晉陽圍住,而趙氏的軍隊士氣旺盛,堅守城池,使敵方難以攻下,雙方相持了近兩年時間。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晉水淹晉陽城,幾天後,城牆差幾尺就要全部被淹了。城裏高懸鍋子燒飯;糧食沒有了,就交換孩子來吃。臣僚們也出現了離心傾向,禮節怠慢,形勢很危急。趙襄子派相國張孟乘黑夜出城,分化三家的聯盟。張孟對韓康子與魏桓子說:“唇亡齒寒,趙亡之後,滅亡的命運就要輪到你們了。”

韓、魏參戰本來是不情願的,又見智伯專橫跋扈,也擔心智伯滅趙後將矛頭對準自己。為了自身利益,所以決定背叛智伯,與趙襄子聯合。

一天晚上,韓、趙、魏三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沒了智伯的軍營,智伯駕小船逃跑,被趙襄子抓住後殺掉。於是趙襄子滅掉了智氏一族,韓、趙、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戶口,各自建立了獨立的政權。

隋煬帝楊廣也是因為不注重“和人心而失天下”,成為暴君的代表。他是曆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欺壓百姓,民脂榨盡。僅建築東都洛陽,每月役使200萬人,半數以上都死在工地。

他在西郊建造了一個大花園,方圓100公裏。從江南采得大木柱,運往東都,每根大柱需2000人往返運送,沿途絡繹不絕。據記載,西苑“堂殿樓觀,窮極華麗”,不知搜刮和浪費了老百姓多少財富!

公元611年,隋煬帝為了發動攻打高麗的戰爭,大量征兵、調糧、造戰船。在隋朝官吏監督之下,造船工們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了很多人。被政府征調的兵役,由全國各地向幽州(今河北、遼寧地區)集中,源源不斷;搬運糧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機械的民夫千裏征途,日夜不絕。許多人有去無回,屍體“臭穢盈路”,十分淒慘。

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革命的風暴席卷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大小起義軍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起義軍彙成三支強大的農民革命隊伍: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起義軍瓦解了隋煬帝的暴虐統治,打擊了士族地主,對唐初的統治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楊廣最終自食惡果,喪失民心,不但葬送了自己,也親手葬送了大隋王朝。

“和”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太重要了,那麼該如何做到“和”呢?

(1)對他人要存敬愛之心,與人為善,用真誠的心關愛和幫助他人。

(2)別人即使不善,我們也要盡心盡力去以“和”感化他,盡量不與他人為敵。

(3)顧全大局,讓“成人之美”成為習慣。

事實上,隻要你把“和為貴”的理念根植於你的腦海裏,用“和為貴”的思想指導你的行動,你的人生就沒有做不好的事,也沒有處理不好的關係。

不如能容,不如能化

南懷瑾經常引用中國古語:“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他說寬容和豁達是人立足於社會無堅不摧的利器,人隻有寬容、豁達,才能做大事。南懷瑾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寬容、豁達要有度量,度量大的好處在於能化解矛盾,消融爭端,從而做得成事。

宋朝的韓琦一次與範仲淹議事,兩人意見不合,範仲淹想拂袖而去。此時,韓琦卻一把拉著範仲淹的手說:“有什麼事不可以再商量呢?”韓琦和氣滿麵,範仲淹見此情景,怒氣頓消。像韓琦這種態度,什麼事不能辦成呢?

宋太宗時期,有人上奏說在汴河從事水運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運官貨到其他地方賣,影響到周圍的一些人,眾人頗有微詞。

看了奏折後,太宗對左右說:“要將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實在不是容易的事,這就像以東西堵塞鼠洞一樣無濟於事。對此,不可以過於認真,隻需將有些做得過分的、影響極壞的首惡分子懲辦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挾私行為,隻要他沒有妨礙正常公務,就不必過分追究了。總之,這樣做也是為了確保官運物質的暢行無阻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呂蒙正聽後表示讚同,他說:“水若過清則魚不留,人若過嚴則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慣小人的所作所為,但如過分追究,恐有亂生。不若寬容待之,使之知禁,這樣就能使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從前,漢朝的曹參對司法與市場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認為在處理善惡的執法量刑上應該有彈性,要寬嚴適度,而謹慎從事,必然能使惡人無所遁形。這正如聖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呂蒙正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素以不喜歡與人斤斤計較而出名。他剛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簾子後麵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

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大步走了過去。其他參政為他憤憤不平,準備去查問是什麼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

散朝後,有些參政還感到不滿,後悔剛才沒有找出那個人。呂蒙正對他們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樣的話,耿耿於懷,多麼不好啊!所以千萬不要去查問此人姓甚名誰。其實,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呀。”當時的人都佩服他心胸寬廣、氣量大。

人的胸懷大小依於德行深淺,有德者胸懷必寬廣。胸懷寬廣不是天生的,它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磨煉而成的,也關係到人的見識、修養和品德。

據史書記載,三國蜀將蔣琬也是一位胸懷寬廣的朝廷重臣。

部下楊戲是一個性格狂傲粗疏之人,蔣琬與他商事,他常不應不理。有人看不過去,就給蔣琬說:“楊戲真是太不尊敬你了。”

蔣琬說:“人心的不同,正像各人的麵孔各異一樣。表麵上服從,背後又說反對的話,這是古人引以為戒的啊!要讓楊戲讚同我,這不是他的本性,要讓楊戲說反對我的話,又顯示了我的錯誤,因此,他隻好沉默,這正是楊戲耿直的地方啊!”

位高權重的蔣琬竟能如此處事待人,足見他心胸寬廣。而周圍人更覺得他為人大度,有大將風範。

所以,當我們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時,不妨大度地笑一笑,不要糾纏於此。遇到破壞自己情緒的事,即使心頭不快,也要考慮到大局,忍一忍,告訴自己一點:這些不快又算得了什麼呢?

宋太宗時,官拜殿前都虞侯的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榮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榮在皇帝麵前爭論起守邊的功勞來,二人越吵越氣憤,以至於把宋太宗晾在一邊,完全失去了為臣應有的禮節。

侍臣看不下去了,就奏請太宗將這兩個人抓起來送吏部去治罪,太宗沒有同意,而是讓人把他們兩人送回了家。第二天,兩人酒醒了,想起昨天的行為,一起趕到金鑾殿向皇上請罪。太宗卻不以為然,隻是說:“朕也喝醉了,記不得那些事了。”

宋太宗托詞說自己也喝醉了,對兩位臣屬對自己的冒犯不加追查,既沒有丟失朝廷的麵子,又讓兩位大臣警覺自己的言行,這是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有胸懷、寬容的人,對人善良,不計較自己的吃虧,不以自己的“麵子”為重,能幫他人時不袖手旁觀,喜歡做錦上添花之事,但不會在他人落難時落井下石。

文明禮儀,立己興邦

南懷瑾認為,講禮儀是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內容。他說,中國古代的禮常被視為“眾善之緣,百行之首”,與列為“四德”“五常”之首的“仁”常連在一起。比如,孔子主張“克己複禮為仁”,具體做法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後,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整套“禮”的規範,在影響社會風氣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是今天的社會,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到國家、民族之間的交往,注重禮節都是一項重要的內容。

《論語》有雲:“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樸實多於文采,就顯得有些粗野,而文采多於樸實,就有些華而不實。如果文采和樸實配合恰當,這才是君子。現在我們常用“文質彬彬”來形容文雅有禮的人。

孟子在《告子上》記載:“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即強調人要有恭敬之心,並告誡世人,人隻有恭敬之心,才不會使自己變得浮躁,才不會使自己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

人在麵對巍峨的山峰時,會感歎自己的渺小;在麵對浩瀚的宇宙時,會感歎自己的膚淺。

恭敬之心不僅僅是對他人禮貌的一種表現,也是對追求自身品德完善所提出的要求,更是為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做出的貢獻。恭敬之心是道德素養的一種表現,有了它,人生才會更加充實而美好,才會活得更有意義。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意思是說,對親人供給食物卻不加以愛護,那就像養豬一樣。愛護卻沒有恭敬之心,那就像畜養家禽一樣。恭敬的心情,在給人送禮物之前就應該具備。而表麵上的恭敬,實際上心裏卻不恭敬,君子萬不可以拘泥於這種虛假的形式。

天子商紂王殘暴不仁,但是姬昌對他卻十分恭敬,一再進言希望紂王能夠實行仁政,廢除暴政。商紂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姬昌囚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