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3 / 3)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事,但是,隻要培養自己有一顆平常心,磨煉自己的平常心意識,就能慢慢做到不計較、不悲喜,行光明磊落之事,那麼,即使是在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中也能發現美麗的世界。

善不是學問,而是行動

南懷瑾多次引用管子言:“善人者,人亦善之。”他說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人隻有從善良的願望出發,才能多考慮別人的需求,真誠地幫助別人,減少不必要的矛盾,達到和諧和睦的共融。

古話說: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善良的種子,培養長大,就會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春秋時期,齊相晏嬰出使晉國,遇到一個饑寒交迫的人。經過詢問,他得知這個人叫越石父,是個齊國人,賣身為奴已經三年了。晏嬰見他談吐不凡,是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就把他贖買下來,與他一起坐車回國。

回到相府,晏子沒跟越石父告辭就進了自己的房門。越石父很生氣,要與晏子絕交。

晏子派人傳話說:“我不曾與你結交,談何絕交?你當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見了才把你贖買回來,我對待你還算可以吧?你怎麼可以恩將仇報?說什麼絕交?”

越石父說:“我聽說,賢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麵前會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麵前會心情舒暢。因此,君子不因為對人家有恩而輕視人家,也不因為人家對自己有恩而貶低自己。我給人家當了三年奴仆,卻沒有人理解我。現在您把我贖買回來,我認為你理解我了。先前您坐車,不同我打招呼。我以為您是一時疏忽了。現在您又不向我告辭就直接進入屋門,這同把我看作奴仆是一樣的。既然我還是奴仆的地位,就請再把我賣到社會上去吧!”

晏子聽了越石父的話,走出來,請求和越石父見禮。晏子說:“以前我隻看到了您的外在,現在理解了您的內心。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離開我嗎?我誠心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

晏子命人灑掃廳堂,向越石父敬酒,以禮相待。越石父說:“先生以禮待我,我實在不敢當啊。”晏子從此把越石父奉為上賓。而越石父後來幫助晏子做了很多事情。

古代賢哲說:“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寓圃雜記》中有一篇記述了楊翥與鄰居和睦相處的故事:

楊翥的鄰居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說是被楊家偷去了。楊家人氣憤不過,把此事告訴了楊翥,想請他去找鄰居理論。可楊翥卻說:“此處又不是我們一家姓楊,怎知是罵的我們,隨他罵去吧!”

還有一鄰居,每當下雨時,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積水掃到楊翥家去,使楊翥家如同發水一般,遭受水災之苦。家人告訴楊翥,他卻勸家人道:“總是下雨的時候少,晴天的時候多。”

久而久之,鄰居們都被楊翥的善良、寬容、忍讓所感動,紛紛到他家請罪。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翥家的財產,鄰居們得知此事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難。

善良是一種善行,有人說: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就是善良。這其實隻是善良的一方麵。善良是對生命的感恩,人生路上,以善良之心對待生命的際遇,生活就會處處陽光燦爛。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是懂得以團結之道感化人心的明君。他未登基之前,由於遭到其弟夷吾的追殺,隻好到處流浪。有一天,他和隨從經過一片土地,因為糧食已吃完,他們便向田中的一位農夫討些糧食,可農夫卻捧了一捧土給他們。

麵對農夫的戲弄,重耳不禁大怒,要打農夫。他的隨從狐偃馬上阻止了他,對他說:“主君,這泥土代表大地,這正表示你即將要稱王了,是一個吉兆啊!”

重耳一聽,平息了怒氣,還恭敬地將泥土收好。狐偃寬宏大量,用智慧化解了一場難堪,這是一種善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隻要能夠做到忍一忍、退一退,便能“海闊天空”,這是於人於己都很有好處的事,是一種方便自己、方便他人共贏的事,也是一種美德、一種風範、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無私的胸懷。

塵緣大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誦經健身之餘,他花費了許多的時間來栽種和欣賞蘭花。

有一年夏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小和尚:“徒兒,好好幫我照顧這幾盆珍貴的蘭花。”

在那段期間,小和尚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小和尚在給蘭花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掉了一地。

小和尚非常恐慌和難過,打算等塵緣大師回來後,向他道歉。“師父會懲罰我的,要知道蘭花可是他最心愛的東西呀!”

塵緣大師回來了,很快知道了事情的經過。他不但沒有責怪小和尚,反而安慰他說:“我種蘭花,一來是觀賞消遣,美化環境;二來是用它陶冶情操,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善良之心讓人心靈美。善良是人生寶貴的財富。種下善良,收獲感動。保持善良之心,需要良好的修養、高尚的情懷,否則是做不到的。

心淨才能心靜

南懷瑾認為,“心幹淨,人就幹淨”。他說,人在生活中應該有正義的言與行,一個人如果行得正,做人正派正氣,心底無私,就能泰然自若。

生活中,仗義執言的人越來越少,見義勇為的人也不多,一些人本著明哲保身的態度,喪失了正義感和責任心。還有一些“好好先生”型的人,什麼事都“好好”,沒有正確的立場和態度。更有一些人對上唯命是從,對下姑息養奸,做工作不負責任,縮手縮腳,麵對邪惡唯唯諾諾,麵對強權不敢理直氣壯地說句話,說穿了,這樣的人“私”字當頭,全身私心,身不正,心更不正。

哲學家蔡尚思說過:“心中無鬼,處處無鬼;心中有鬼,處處有鬼。”很多人之所以經常會有怕這怕那、畏首畏尾的想法,歸根結底是因為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鬼”。

古代有個瑞嚴寺,附近的村莊由於地處偏僻,民未開化,人們普遍信奉鬼神。

後來瑞嚴寺來了住持雲居禪師,聽說信鬼神事,就對弟子說:“妖魔鬼怪都是由心而生。行正,不怕影邪。隻要自己心中無愧,就不招外鬼。”

說來也是,那些在民眾中流傳的妖魔精怪,似乎都不敢招惹雲居禪師。

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雲居禪師像往常一樣去坐禪。當他穿越鬆林時,突然,低垂的樹枝間伸出了兩隻爪子之類的東西,抓住了雲居禪師的光頭!

天哪,這完全是出乎預料的、突如其來的襲擊,足以令人魂飛膽破!然而,雲居禪師既沒有嚇得哇哇大叫救命,撒腿就跑;更沒有心驚膽戰,駭得半死。他毫不驚惶,靜靜地站立在原地,任那東西在自己的光頭上撫摸……

他的鎮靜自若,反而將那東西嚇了一跳,急急忙忙縮了回去。雲居禪師若無其事地繼續坐禪去了。

他走遠之後,一個黑影從樹上跳下來,驚慌失措地跑回了村裏。原來,村裏的年輕人想看看雲居禪師是否真的不怕鬼神,他們經過周密的籌劃之後,由一個人夜裏潛伏在濃密的鬆枝上,等雲居禪師經過時,假扮魔鬼,突然摁住他的腦袋。

誰知,他們的惡作劇,對於雲居禪師竟然毫無作用。他們十分納悶:一個人在走夜路的時候,本來就有些膽戰心驚,突然之間被一個東西抱住腦袋,應該毛骨悚然才對,為什麼禪師竟毫不驚恐、慌亂呢?他們跑去問禪師。

雲居禪師說:“世上根本沒有鬼那東西,所有的精怪魔境,都是人心變現,是虛假不實的幻影、幻象。”

“可是,有人說他們在走夜路時,真的被魔鬼抱住了腦袋,嚇得昏了過去。”有位青年問。

“老衲的光頭昨夜也曾被抱住過,但那不是魔鬼,而是有人故意裝神弄鬼。並且,老衲還知道,這是你們年輕人以惡作劇取樂,並無惡意。”

“咦,你怎麼知道得一清二楚?”

雲居禪師一笑,用手指點著他們的額頭說:“因為,隻有你們年輕人的手,才能伸縮得那麼迅捷;你們的血液循環快,所以手才那麼熱乎!”

幾個年輕人驚呆得半晌說不出話來,他們對雲居禪師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是啊,在那遭受突然驚嚇的緊急關頭,雲居禪師能從一雙手的熱度,判斷出是年輕人的手!這種定力,可說是泰山崩於眼前而不動心,利刃架於脖項而不改色。

人身正,心中定有浩然正氣。心正,才能言正、行正、身正。

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你如此衣著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歎一聲,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人折腰!”說罷,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隻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陶淵明身正心正,為官一任心懷百姓,終不為五鬥米折腰,留下青史美名。古人雲:“心為形所累。”做人一旦摻雜太多的功名利祿,就會讓人處處受到無形的羈絆,不得自由進退。這樣不僅會牽製人前進的步伐,而且會腐蝕人純淨的心靈,使人走向墮落、失敗。人隻有去除了內心的私欲,才能麵對強暴無畏無懼、一往無前;才能身處逆境談笑自如、坦坦蕩蕩;才能言行樸實、不事張揚、做人低調;才能淡然、坦然麵對人生,輕裝上陣,展翅高飛!

一天,佛印和蘇東坡到茶館裏喝茶。

侍者見佛印是一個出家人,就對他顯得非常冷淡,而對蘇東坡則十分熱情。

蘇東坡感到過意不去,幾次提醒侍者對佛印客氣些。但是侍者顯然是一個非常勢利的小人,依然對蘇東坡明顯更熱情些。

蘇東坡不高興了,一言不發,結完了賬。而佛印掏出一文銀子,遞給侍者,並道謝,態度非常謙恭。侍者羞愧。

走出茶館門口,蘇東坡問佛印:“這人態度很差,是不是?”

佛印說:“是一個勢利的小人,他的行為令人討厭。”

蘇東坡問:“那你為什麼對他還是那樣客氣,而且還賞錢給他呢?”

佛印道:“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給他錢對他說話客氣,是我為人處世的一貫行為,因為他為我服務了。”

佛印是有修養的人,他的心幹淨,人也幹淨。我們要有不讓他人態度決定我們行為的心態,這樣內心幹淨,心無雜念。多麼耐人尋味的一句話!如果我們都學會這樣想、這麼做,生活中高尚的人會越來越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