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2 / 3)

當然,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後,開始貪戀富貴,隻有極少部分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夠正確對待富與貴。

名利是浮雲,太過看重,隻會負累我們的心。人甩開名利的束縛和羈絆,思想就會變得簡單,就會少思少慮,心就會“快樂”,不會因進退而喜悲,不會因名利而憂慮,不會因財富而煩惱,做到笑看人生,還一個本色的自我。

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淡定

南懷瑾說:隻要你的內心保持平靜,就不會因為外在事物的影響而起伏不定、心緒煩躁。

《小窗幽記》中說:“清閑無事,坐臥隨心,雖粗衣淡飯,但覺一塵不淡;憂患纏身,繁擾奔忙,雖錦衣厚味,亦覺萬狀苦愁。”

這段話講的是,人生要有一種寧靜致遠的追求,不為外物太過牽掛。喜歡坐就坐,喜歡躺就躺,隨心所欲,在這種狀態下,雖然穿的是粗衣,吃的是淡飯,但仍然會覺得心情平靜;相反,那些患得患失,憂患和煩惱纏身的人,成天奔忙著一些為名為利之事,這些人雖然穿的是華麗的衣服,吃的是山珍海味,卻會心不安定,睡不安穩,食之無味。

人有欲望,欲望不控製,就像無底洞,深不見底。所以,人隻有始終保持一種從容淡定的心,平靜地麵對榮辱得失,做到得榮不喜,受辱不懼,才能不為世事所牽絆。生活中,多數人在榮辱之間要麼得意忘形,要麼失意失誌,得之若驚,失之亦驚,在大喜大悲之間常常失了方寸,亂了陣腳,把持不住自己,讓世事牽著自己,不能把持自我。

範進在突然降臨的功名麵前,壓抑不住內心的狂喜,竟然瘋了。這是我們熟知的“範進中舉”的故事。今天,為了追求功名富貴的人依然不在少數。於是在這條路上,前仆後繼地走著傷痕累累的追利逐權者。

從前有兩個兄弟,家境十分貧寒。他們自幼失去父母,相依為命,以打柴為生。但他們從來都不抱怨,而是一天到晚忙個不停。生活中,哥哥照顧弟弟,弟弟心疼哥哥。生活雖然艱苦,但日子過得很舒心。

觀世音菩薩得知他們的情況後,決心去幫他們一把。一天清早,兄弟倆還未起床,菩薩便來到了他們的夢中,對兄弟倆說:“在遠方有一座太陽山,山上滿是黃燦燦的金子,你們可以前去拾取。不過一路上有很多艱難險阻,你們可要小心!另外,太陽山溫度很高,你們隻能在太陽未出來之前拾取黃金,否則,等到太陽出來了,你們就會被燒死。”菩薩說完就不見了。

兄弟二人從睡夢中醒來,很是興奮。他們商量了一下,便啟程趕往太陽山。太陽

山上遍野都是黃金,照得他們眼睛都睜不開了。

哥哥從山上撿了幾塊較大的金子裝在了口袋裏,告訴弟弟準備下山。弟弟卻不停地撿,撿了一塊又一塊,始終不肯罷手,不一會兒整個袋子都裝滿了。哥哥看到太陽快出來了,想起了菩薩的警告,說:“太陽快出來了,趕快回去吧!”弟弟卻說:“我好不容易見到這麼多金子,你就讓我一次撿個夠吧!”說完他又忘我地撿了起來。哥哥見勸之無效,就自己下山走了。

太陽出來了,太陽山的溫度也在漸漸地升高。弟弟看到了太陽,急忙背著金子往回走,可是金子實在太重了,他的步履有些蹣跚,太陽越升越高,弟弟終於倒了下去,再也沒有站起來。

哥哥回到家之後,用撿到的那幾塊金子作本錢,做起了生意,後來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卻永遠留在了太陽山上。

世上最可怕的是貪欲無止境。故事中的弟弟就是因貪欲送了性命。人有欲望不是錯,但欲望過盛,就會煩惱連連,自招痛苦,甚至引來災禍。那麼,如何避免這一最可怕的東西降臨到我們的身上呢?那就是要掌控好自己的內心,不被貪欲蠱惑,在淡泊中求得快樂。

《世說新語》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王忱向自己的晚輩王恭要一個竹席,王恭把自己唯一的一個竹席送給了他。事後,王忱知道了,非常不安。但王恭卻說:“我對生活講究簡單,從來都是身無長物。”

好一個“身無長物”!現代社會,像王恭這樣“身無長物”的人太少了。走在路上,人們總是留戀於那些高檔的服飾、名牌的手表、珍貴的首飾,向往於富豪所住的別墅、大房子,為擦身而過的名貴跑車而羨慕不已。其實,我們忘記問問自己的內心: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

諸葛亮逝世前,在給後主的一份奏章中對自己的財產、收入進行了申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去世後,其家中情形確如其奏章所言,可謂內無餘帛,外無盈財。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簡單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隻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隻著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看看,這就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死後的最高要求,其高風亮節實為可圈可點。

南懷瑾曾說:“物質少有少的好處。”這句話源於他一段真實的經曆。

有一天,一位信眾送給他一份禮物,打開一看,是一套製作精美的茶壺,一共24把。在每一隻壺身上都刻著《心經》,而且外表形狀都不一樣。顯然,這套禮物價值不菲。但在南懷瑾看來,自己根本就用不了這麼多的茶壺,平常喝茶隻需要一把茶壺就足夠了。於是他留下一把,其餘的都退了回去。

生活就是這樣,多了未必就好,少了也未必就差。也許物質少了些,歡喜就會多了些;吃穿少了些,情誼就會多了些。人隻要內心充滿了快樂,又何必在意物質的多寡呢?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身

南懷瑾認為,中國道家思想講究“無為,無不為”。他以為很對。他說,這種思想實際上是平常心的思想,人若保持一顆平常心,待人會更寬容,遇事會多往好處想,能夠從心裏坦然地接納人。擁有一顆平常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莊子的《讓王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楚國的一個屠夫叫屠羊說,他曾跟著楚昭王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的。

後來,楚昭王複國,昭王派大臣去問屠羊說希望做什麼官。

屠羊說答複道:“楚王失去了他的故國,我也跟著失去了賣肉的攤位。現在楚王恢複了國土,我想恢複我的肉攤,除此,不要什麼賞賜。”

昭王過意不去,再下命令,一定要屠羊說領賞。但是,屠羊說卻說:“這次楚國失敗,不是我的過錯,所以我沒有請罪殺了我。現在複國了,也不是我的功勞,所以也不能領賞。我文武知識和本領都不行,隻是因為逃難時偶然跟君王在一起,如果君王因為這件事要獎勵我,就是一件違背政體的事,我不願意天下人來譏笑楚國沒有體製。”

昭王聽了這番話,更覺得這個肉攤老板非等閑之輩,於是派了一個更大的官去請屠羊說來,並表示要任命他為三公。可是屠羊說死活不肯來,說:“我很清楚,官做到三公已是到頂了,比我整天守著肉攤不知要高貴多少倍。那優厚的俸祿,比我靠殺幾頭羊賺點小錢,要豐厚多少倍。這是君王對我這無功之人的厚愛。我怎麼可以因為自己貪圖高官厚祿,使我的君主得一個濫行獎賞的惡名呢?因此,我絕對不能接受三公職位,我還是擺我的肉攤更心安理得。”

故事中的屠羊說確實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擁有一顆平常心,居功不自傲。

人在社會中,受各種環境的影響,內心滋生出各種情緒是很正常的事,像喜、怒、哀、樂,像功成名就或一事無成等,都會有不同的“心態”。

盡管擁有平常心的益處誰都知道,但施行起來卻不容易。

元和十五年,大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對禪宗非常推崇,聽說高僧鳥窠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興,就決定上山探問禪法。

白居易上得山來,望著依山懸空中的草舍,十分緊張,關心地對禪師說:“您的住處很危險啊!”

鳥窠禪師卻說:“我看大人的住處更危險。”

白居易不解地問:“我身為要員,鎮守江山,受皇帝重用,有什麼危險可言?”

鳥窠禪師答說:“我看您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燒,在此說一句,人生無常,塵世如同火宅,你陷入而不能自拔,怎麼不危險呢?”

的確,當時白居易的處境真是危機四伏,他正是因為被貶職從京城來到杭州的。

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轉個話題又問道:“什麼是佛法大意?”

禪師答道:“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白居易本以為禪師會開示自己深奧的道理,沒想到卻是如此平常的話,於是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孩子也知道的道理呀!”

禪師說:“三歲孩子知道,八十老翁不得啊。”

白居易心頭豁然開朗。是啊,人倘若以一顆平常心秉持正道,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為人才能坦然自若。此後,白居易潔身自好,官位複原後,牢記此兩句話,留下了清官的好名聲。

人有一顆平常心,處世會更理智。如果情緒浮躁,很難把握自我,一旦走錯一步,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導致步步錯,令人追悔莫及。

傳說鑒真大師剛入僧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個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

每天,他都很勤奮地做著住持交給他的工作。兩年的時間,他每天如此,從來沒有一次讓住持對他的工作覺得不滿的。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別人都在做著很輕鬆的活,而他卻一直做著寺裏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兩年這麼長的時間?

鑒真認為自己很委屈,覺得住持分配得一點都不公平。

有一天,日上三竿了,鑒真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隻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於是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破瓦鞋幹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都穿不破一雙瓦鞋;我剛剃度兩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

住持笑了:“昨天夜裏剛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

住持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說:“當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問:“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昨天行走的腳印嗎?”

鑒真不解地說:“我每天都走路,哪裏能找到前一天的腳印?”

住持說:“今天如果晚上再在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已走過的腳印嗎?”

鑒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沒有再說話,隻是看著鑒真。

鑒真愣了一下,低頭說:“找不到。”

腳印如同時間,過去的是找不回來的,但每天工作,即使重複著同樣的事情,也應該把它做好,因為這是戰勝自我的新的一天。

平常心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信仰追求,平常心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漸練就的。那些計較得失,讓自己陷在爭、搶、奪的情緒中的人,是不會有平常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平常心;待人寬容,對己嚴格,是一種平常心;勝不驕,敗不餒,是一種平常心。千人千心,百人百態,平常心因不同的人散發著不同的光芒。所以,我們必須記住,讓自己有平常心很重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更重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