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強學而力行,是為君子(3 / 3)

秦趙長平之戰的時候,趙括已經成年了,而趙奢已年邁。當時在長平率領趙軍與秦軍對峙的是老將廉頗。廉頗知道秦軍有備而來,於是讓軍士們深溝高壘,堅守城池,並下軍令嚴禁士兵出戰。這樣,秦軍久攻不下,損失的將士不計其數,糧草也漸漸不支。而趙軍一直不出戰,高掛免戰牌。

戰爭持續了三年多,秦軍漸漸改變了策略,派奸細前往趙國都城邯鄲,散布謠言說:“廉頗年紀老了,畏懼秦國,躲在城中不敢出戰。趙軍中真是沒人了,所以隻能做縮頭烏龜。”這話傳到趙王的耳朵裏,真不是滋味。

趙王深知廉頗的性格,如果此時讓他進軍,他肯定不會從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另外找一個將軍代替他領軍。那麼誰比較適合呢?這時他想到了趙括,於是任命趙括為大將代替廉頗進攻秦軍。

但就在任命的當場,趙奢來了,他對趙王說:“大王,廉頗乃是我趙國的支柱,如若撤換,後果將不堪設想。我兒趙括,雖從小熟讀兵法,卻沒有行軍打仗的經驗,絕對不可以讓他帶兵。俗話說‘知子莫若父’,請求大王恩準臣的所奏。”

趙王聽了卻大不以為然,對趙奢說:“孤王深知趙括的才能,他是上天賜給我趙國的人才,雖然他沒有行軍打仗的經驗,但孤王相信自己的眼光,他一定能夠勝任主帥一職的。老將軍不用再諫,孤王主意已定。”

趙奢無奈地說:“既然大王堅持要任括兒為帥,老臣也隻好從命,但老臣請求大王能答應老臣的一個請求,趙括此次出征必然會大敗而回,大王也必然會依法治罪,請大王念在老臣一生為國的份上,不要牽連我趙氏的其他人。”

趙王不以為然,輕輕地點了一下頭。這樣趙括就順利地出征了。

趙括趾高氣揚,一到長平,檢閱軍隊完畢後,便輕易地改變了廉頗當初的戰略,而對不服從他管轄的軍士也隨意地撤換,以致弄得軍心不穩,怨聲載道。

秦軍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了,於是就大舉進攻長平。趙括不知深淺,輕易出戰,結果中了秦軍之計,全軍覆沒,自己單人逃跑了。

秦軍占領長平後,大開殺戒,秦將白起更是將投降的數十萬趙軍活埋,肅殺的戰場盡是滿眼的屍骨,其慘況讓人目不忍睹。

趙括逃回趙國後,趙王知道他全軍覆沒,於是大怒,並將他押入牢中等候問斬。趙王餘怒未消,派兵前往趙奢府中,將府中數十口人押往大殿問罪。

趙奢雙膝跪在趙王麵前,訴說前事,並告訴趙王曾有言在先,希望趙王能免其全家一死。趙王隻好答應了。就這樣,當秋風颯颯,衰草連天之時,趙括一人被押赴刑場,麵對著父親,他愴然於心,覺得要是當初能聽從父親的話,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這是趙括因為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理論,“紙上談兵”以至於全軍覆沒,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最終為秦所滅的曆史典故。所以說,我們不能讀死書,死讀書,因為以這兩種方式“讀書”,讀再多的書也沒用。人不能隻是空談理論而忽視了實踐,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麼東西立得起來。這個‘立’就是根本,而‘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話來說: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認為三不朽的事業,都是‘立’為根本,而‘立’在一個一般人身上是指什麼呢?是指真實的本領,出色的能力,隻要有了這些,就不怕沒有好的前程和發展。”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他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地聽著年輕人的歎息和絮叨,聽完後才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不一會兒,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釋圓抓了些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茶幾上,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些許的水汽,茶葉靜靜地漂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刹怎麼這麼沏茶?”

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

釋圓說:“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

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喝,然後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

過了一會兒,小和尚提著一壺冒著濃濃白汽的沸水進來。釋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少部分沸水,放在茶幾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裏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望而生津。

年輕人欲去端杯,釋圓作勢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些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升騰,在禪房中彌漫開來。釋圓這樣注了三次沸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說:“你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茶葉的沉浮就不同。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複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於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有春的幽靜和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人的才華也和沏茶是同一個道理。如果水溫不夠,想要沏出散發誘人香味的茶水也不可能啊。”

年輕人茅塞頓開,回去後刻苦學習,虛心向人求教,不久就引起了周圍人的重視。

水沸騰了茶才會香,猶如功夫到了自然成。南懷瑾認為,如果你是千裏馬,就不要怕遇不上伯樂。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曆史上凡有建樹的人,往往都是勤奮、努力的人,因為任何一項技能的獲得,都是與勤奮和努力分不開的。一個人如果能力不足,想要處處得意,事事順心,自然很難了。所以想要成功,讓自己強大起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人生在世一定要努力鍛煉好自己的本領,當然這其中要曆經生活的考驗,這樣終有一天你會脫穎而出的。

秦宓是三國時的蜀國人,當初劉備占領益州,自領益州牧後,他即被任命為祭酒,後來,劉備去世了,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治理蜀中,秦宓仍然處在原來的位置上。看到與他一起的很多人紛紛升遷,他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卻並不多說,隻是終日飲酒為樂。

諸葛亮感到蜀國自劉備去世後,勢單力薄,不足以抗衡曹魏,於是他就想與東吳結成聯盟,共同抗擊魏國。

一天,東吳孫權派遣謀事外交官張溫來蜀中商談聯盟之事,諸葛亮十分高興,擺下酒宴宴請張溫。張溫昂首而入,酒至半酣,就發起了“酒瘋”,說:“向聞蜀中良俊極多,可有人願意與溫一談?”

座中官員沉吟半晌,這時從旁邊下坐中轉出一人,欠身答道:“某願一試。”

大家一看不是別人,正是秦宓,座中諸人頓時忍不住發笑。

有人就在張溫耳邊悄悄說道:“此人正是蜀中秦宓,因久未受提拔,終日以酒為事。”張溫於是十分輕視他。

張溫問:“君不知讀何書?”

秦宓答:“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天文地理無所不曉。”

張溫問:“君既知天文,請試以天問。天有頭乎?”

秦宓答:“有頭。頭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故而知之。”

張溫問:“天有耳乎。”

秦宓答:“有耳。《詩》曰‘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無耳何能聞。”

張溫問:“天有腳乎?”

秦宓答:“有腳。《詩》曰‘天步艱難’,無腳何能步。”

張溫問:“天有姓乎?”

秦宓答:“有姓。姓劉,天子姓劉,所以天姓劉。”

此時,張溫實在沒有辦法接著問下去了,他覺得此人口若懸河,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就起來欠身說道:“不想蜀中才俊如此之多,溫今日領教了。”

諸葛亮怕張溫麵上難看,於是打斷了他的話,請張溫繼續歡飲,張溫雖不再有問,心裏卻對秦宓生出許多好感。

後來,秦宓當上了蜀國的大司農,他的個人價值也得到了最大的實現和發揮。

孔子說:“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即隻要自己努力學習,把握天命,就可以得到天的了解和承認;隻要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符合天命要求,就誰也否定不了;就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走自己的路,哪裏還會為不為人知而惱怒呢?

古代有一個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時屢次碰壁,他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為沒有“伯樂”來賞識他這匹“千裏馬”而憤慨,他每每心灰意冷,甚至因傷心而絕望,總懷著極度的痛苦。

一天,他來到大海邊,打算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正當他即將被海水淹沒的時候,一位老人救起他。老人問他為什麼要走絕路。

他說:“我這麼多年的辛苦都白費了,得不到別人和社會的承認,沒有人欣賞我,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老人從腳下的沙灘上撿起一粒沙子,讓年輕人看了看,隨手扔在了地上。然後說:“請你把我剛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撿起來。”

“這根本不可能!”他低頭看了一下說。

老人沒有說話,從自己的口袋裏掏出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隨手扔在了沙灘上。然後對年輕人說:“你能把這顆珍珠撿起來嗎?”

“當然能!”

“那你就應該明白自己的境遇了吧?你要認識到,現在你自己還不是一顆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別人立即認可你。如果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你就要想辦法使自己從沙子變成珍珠才行。”

讀書人低頭沉思,半晌無語,最後抬頭正視老人說:“我一定會繼續努力的,直到出人頭地為止。”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有上麵那個讀書人的心態,愁眉苦臉的覺得自己有大的才能,卻還處在較低的位置上,而造成這一切的都是因為社會的不公平或身邊沒有伯樂,他們整天想著自己懷才不遇,經常是怨天尤人或者抱著享樂人生的態度自甘沉淪。殊不知,當他們頹廢的時候,一些並不如他們的人,經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慢慢地積蓄了能量並超越了他們。而機遇總是垂青於積極努力有準備的人,成功者之所以有所成就,能享受到至尊的榮譽和財富,不是簡簡單單地靠伯樂、靠機遇成就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達到的。

人要正確認識自己,必須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要想自己不做普通的沙礫,成長為價值連城的珍珠就要努力。而出人頭地,必須有出類拔萃的“資本”才行。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先想著結果怎麼樣,待遇如何。隻有一心一意地想著當前你應該做好的事,努力地憑著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好,才能把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發揮到最佳。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眼光長遠,意誌堅定,不輕言放棄,能讓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從前,有個年輕人,十分迷茫和彷徨,整天過著湊合的生活。村裏人覺得他沒有能耐,於是慢慢幫他的人也開始不幫他了,直到很多人看不起他。有一天,他感覺再也不能這樣生活下去了,便去找村中一位長者,向他求教。

長者把他帶到一處雜草叢生的亂石旁,指著一塊石頭說:“明天開始,你把它拿到集市上去賣。即使一整天沒人買,你也要堅持天天去,而且要記住,無論多少人出多少錢要買這塊石頭,你都不要賣。”

年輕人滿腹狐疑,心想:這種石頭滿地都是,怎麼會有人花錢買呢?但是他還是抱著石頭來到集市內,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蹲下來叫賣石頭。

可是,那畢竟隻是一塊普通石頭啊,根本沒有人把它放在眼裏。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又過去了,無人問津;直到第三天,才有個人來詢問;第四天,真的有人想要買這塊石頭了;第五天,那塊石頭已經能賣到一個很好的價錢了。

年輕人興奮地向長者報告:“想不到一塊石頭值那麼多錢。”

長者笑笑說:“明天拿到收藏市場上去,記住,無論人家出多少錢都不能賣。”

年輕人又把石頭拿到收藏市場去。一天、兩天過去了;第三天,有人圍過來問;幾天以後,問價的人越來越多,價格也已被抬得高出了黃銅的價格,而年輕人依然不賣;但越是這樣,人們的好奇心就越大,石頭的價格被抬得越來越高。

年輕人又去找長者,長者說:“你再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上去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年輕人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到最後,石頭的價格已經炒得比珠寶的價格還要高。由於年輕人無論如何都不賣,這塊石頭更是被傳為“稀世珍寶”。

對此,年輕人大惑不解,去請教長者。

長者說:“世上人與物皆如此,如果你認定自己是塊陋石,那麼你可能永遠隻是一塊陋石;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塊無價的寶石,那麼你就是無價的寶石。”

年輕人從此開始振奮精神,他不再“混日子”,慢慢地竟成了村中的富戶。

許多人一事無成,不僅是因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也是因為心態消極,總認為自己“不行”;許多人感到不如他人,不僅是對自己妄自菲薄,也是自信力提升不夠,以至於耽誤了獲取成就的時機。人自身有一個無窮的寶藏,如果自己不發掘,才華是顯現不出的。所以,這個世上不缺千裏馬,也不缺少伯樂,隻要你是千裏馬,終會遇到伯樂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