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強學而力行,是為君子(1 / 3)

不會解決問題,就會成為“問題”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有四個字,就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於自然;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生命的價值。這些都清楚了,就沒什麼可憂的了,也沒有什麼煩擾了。因為痛苦與煩惱、艱難、困阻、倒黴……都是生活中的一個個階段;快樂、愉悅、幸福、得意也是。好的階段會變,不好的階段也會變,每個階段都會變化的,因為天下沒有不變的道理。就像一個事,到了某個階段,它就變成另外的樣子。就像上電梯,到某一層就有某一層的境界,它非變不可。人知道了一切萬物非變不可的道理,便能隨遇而安,便能樂天知命,故不憂。”

生活中,一方麵充滿著誘惑,另一方麵也充滿著壓力。人對於誘惑,要有說“不”的心態,對於壓力,要有“放下”的心態。而“樂天知命”從辯證角度形象地說明了如何處理“誘惑與壓力”的問題。天下之事沒有一成不變的,擁有寬廣的胸懷,做到樂天知命,就會讓生活充滿更多的色彩。

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獨坐寺內,悶悶不語。

師父看出了其中的玄機,也不語,一天,微笑著領著他走出寺門。

門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師父不語,找了個地方,懷抱春光,打坐於萬頃溫暖的柔波裏。

小和尚站在一旁,放眼望去,天地之間彌漫著清新,半綠的草芽,飛翔的小鳥,流動的小河。小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氣,偷窺師父,師父安詳地打坐在山坡上,閉目喃言,看不出他的心思。

小和尚有些納悶,不知師父的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過了半天,師父才站立起來,仍是不說一句話,不打一個手勢,又領著小和尚回到寺內。

進到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上兩扇木門,把小和尚關在寺門外。

小和尚不明白師父的意思,獨自坐在門前台階上,半天納悶不語。天色暗了下來,霧氣逐漸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周圍漸漸變得不明朗起來。

這時,師父在門內朗聲地叫他的名字,小和尚進去後,師父問:“外邊怎麼樣了呢?”

小和尚答:“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沒什麼了。”小和尚回答說。

“不,外邊有清風、綠草、鮮花、小鳥,一切都還在。”

小和尚頓悟,他終於明白了師父的苦心,這些天籠罩在心頭的陰霾一掃而空。

有一句話叫“境由心生”。很多時候,人的心情,並不是由客觀環境優劣決定的,而是由自己對事物變換角度的看法決定的。

有個人特別愛發愁。他之所以發愁、憂慮,是因為覺得自己太瘦了;覺得自己不健康,害怕有什麼“大病”;還很擔憂自己的樣子會給別人不好的印象;……終於有一天,他決定到九華山去散散心,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他有所幫助。

這人到了九華山後,覺得和在自己家裏沒什麼兩樣,依舊煩悶、憂愁。於是,他找到廟中一位德高望重的住持,將自己的事完完整整地講了一遍,然後說:“師傅,您幫我看看,我到底得了什麼病。”

住持聽後,說道:“你離自己的家300多裏,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這是因為,你的心在家與在這裏是一樣的。人除了生理上有病,如果精神也有病,就會生出諸多‘不舒服’。現在你總認為自己‘有毛病’是出於你對自己各種情況的想象。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這和在哪裏沒有關係。回家吧!隻要改變心態,你就醫好了自己的‘病’。”

住持的話使這個人更加生氣,因為他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那天晚上,他住在廟裏。第二天,又與住持聊天,住持反複強調的是:“能征服自己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

這人又住了幾天,看到廟裏的人都靜靜地做著平凡的事,他們似乎很快樂,並不認為瑣事麻煩。他開始清楚而理智地思考,他決定改變心態,先快樂起來。誰知慢慢地他竟真的快樂起來。

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行囊回家去了。

人的一生,有的人活得很暗淡,但並不是因為他的生活中缺乏陽光,而是因為他自己消極的心態把所有朝向陽光的窗戶緊緊關上了。有的人活得充實快樂,那是因為他不斷尋找並開啟心靈的窗戶,讓陽光進到靈魂深處。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如何看待不斷變化的事物,不斷變化的自己,看事物的眼光是一成不變還是視情況而變。

一個剛學射箭的人到鎮裏去買弓箭,進到店鋪裏麵看見擺放的全部是各式弓箭,感到很新奇,便在店裏東瞧西看起來。

店裏的牆壁上掛著的幾張弓都是上好弦的,每張弓都繃得緊緊的;而貨架上擺放的那些弓卻都未上弦,弓背就顯得直一些。

店主看見這人對弓箭很感興趣,便從貨架上拿起一張弓,遞到他手上,說:“你仔細看一看,這都是好弓箭,價格也不貴。”

這人問道:“這弓能把箭射多遠?”

店主說道:“力氣大的人,能射出一百多米;力氣小一些的,也能射出七八十米。用鐵鑄的箭,一下子可以射進樹樁好幾寸。”

這人把玩著手裏的那張弓,愛不釋手,決定買兩張帶回去,一張自己留著練臂力,另一張送給師父。他和店主談好價錢後,讓店主拿兩張上好弦的弓,店主認真地說:“這幾張上了弦的弓掛在上麵主要是做樣品的,因為上好了弦後,弓都會繃得緊緊的,而長時間這樣掛著,弓背和弓弦的效用就差了,射出去的力道就會減輕,發射時射不出多遠。所以買弓應買那些沒上弦的,若現用則可買現上弦的。”

這人說:“我買弓,也不是要用它射殺什麼,就是為了練臂力,不必非得有實用價值。”

店主笑了笑,摘下牆上的幾張弓,放在他麵前,又拿出幾張未上弦的弓,叫他隨便挑。最後,這人要了一張未上弦的弓和一張上好了弦的弓。

回家後,這人在一個空曠的地方,用兩張弓試著射了幾箭。他發現真如店主所說,那張現上弦的弓,一箭射出了三十多丈;而先前上好了弦的那張弓,僅把箭射出了十幾丈。店主沒有欺瞞他。

生活中,看待事物不能僅看一麵,也不能預想將來,擔憂自己做不了。人要把眼光放長遠,學會辯證地看事物,尤其是要以變化的、發展的眼光看事物。

生活快樂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和懂得欣賞生活的人。一個人有多少愛,就會享受到多少美妙的人生。生活理應是多姿多彩的,而敢於挑戰自我、敢於嚐試新鮮事物,會讓自己品味到生活的多姿;而缺乏生氣,甘於受生活擺布,消極頹廢的人往往都是不敢挑戰、不敢改變創新和缺乏安全感的人。人要快樂,必定要接受生活的挑戰和壓力帶給自己的磨煉。很多人的生活缺乏色彩,缺乏生機;還有很多人對到來的變化和壓力不適應,常感憂鬱,這都是因為沒有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麵對它們,心中有陽光,生活就會充滿陽光。

一位滿臉愁容的生意人來到自己小學老師的麵前。

“老師,我急需您的幫助。雖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對我友好,生活就像一個充滿爾虞我詐的戰場。”

“那你就離開戰場唄!”老師回答他。

生意人對這樣的回答感到無所適從,他帶著失望離開了老師。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變得更身心俱疲了,他與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吵、鬥毆,結下了不少冤家。一年以後,他心力交瘁,感覺再也無力與人一爭長短了。

他又一次來到老師家中。“哎,老師,現在我不想跟人家鬥了。但是,生活卻是如此沉重——像一副重重的擔子壓在身上喘不過氣來。”

“那你就把擔子卸掉唄!”老師回答他。

生意人對老師這樣的回答很氣憤,怒氣衝衝地又走了。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他的生意遭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並最終破了產。妻子帶著孩子離他而去,他變得一貧如洗、孤立無援,於是,他來到老師家,想再一次向老師討教。

“老師,我現在已經兩手空空,一無所有,生活裏隻剩下了悲傷。”

“那就甩掉悲傷唄!”老師淡淡地回答。

生意人似乎已經預料到會有這樣的回答,這一次他既沒有表現失望,也沒有生氣,而是選擇住在老師家中。

有一天,他突然悲從中來,傷心地號啕大哭起來,而後幾天,幾個星期,乃至幾個月地流淚。最後,他的眼淚都哭幹了。

半年過去了,一天,他推開窗戶,早晨溫煦的陽光正普照著大地。他問老師說:“生活到底是什麼呢?”

老師抬頭看了看天,又看看他,回答道:“生活就是人生,過一天有得到有失去,不過一覺醒來又是新的一天,你看那每日照常升起照常落下的太陽!”

生意人告別了老師,他心中有了想法,從此他改變自己,一年後,開辦了公司,慢慢地,又成了行業內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生活到底是沉重的,還是輕鬆的?這全依賴於我們怎麼去待它。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如果你無法正確對待,就不能正確解決,從而不能解決的問題會越積越多,它們就會如影隨形地伴隨在你左右,成為你肩上的一副重重的擔子。所以,對待生活,首先要有積極的態度;其次,要正確認識,懂得選擇,學會放棄。一覺醒來又會是新的一天,就像太陽,不是每日都會照常升起嗎?

解決問題是每日的功課,人千萬不要因為出現問題而煩惱和憂愁,事物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分析問題,動動腦筋,解決問題,生活其實可以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思己之過,思利及人

南懷瑾是名人,所以也是公眾人物。南懷瑾認為,越是名人,越要起表率作用,如同古人所講“正人先正己”,榜樣的力量不可小覷。

中國有句古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是說不要因為小事而不去做,也不要認為事小而不屑於去做。有人說,生活無小事,小事非小事。即說明在平凡人生,平凡人大多做著平凡小事。

三國時的劉備在白帝城臨危之時,留給他兒子這樣的話:“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後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餘,死複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劉備的這段話成為“認真做小事,不放過小細節”的經典之語。

劉備生於亂世,出身低微,然而,他卻能與曹操、孫權鼎足三立,這雖然取決於他的雄才偉略,也與他嚴格要求自己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一生,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來勉勵自己,後又將之傳與自己的兒子,可想,他對做小事的認真態度以及努力做好小事能成就大事的深刻理解。

曹操對小事也很重視。有一次出兵征討張秀,率兵路過農民耕作的田地的時候,他的馬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大叫一聲,發瘋似的亂跑,結果把剛成熟的小麥糟蹋得不像樣,因為曹操事先已下過軍令,“有敢糟蹋農田的士兵,按軍法處置”,現在自己違犯了紀律,該怎麼辦呢?有人說不就是踩壞農田了嗎?比起打仗就是小事,但曹操毫不猶豫地抽出寶劍,想要自刎以謝罪,幸好被屬下給攔了下來。他們說:“自古法不上於君王,丞相可以免罪。”但曹操說什麼也不答應,最後割發代首,以示自己軍令不可違抗。曹操小事不放過的做法,使他在軍士麵前樹立了威信,士兵們再也不敢隨便觸犯軍法了。

又比如開創貞觀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能夠注重小節,做小事認真的人。

太宗皇帝手下有一位叫黨仁弘的將軍,因為曾經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戰功卓著,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器重。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後,就封他做了廣州都督。可誰知道,這位封疆大臣卻恃功自傲,在做都督期間,幹了很多違法的事,而且還貪汙受賄,所受賄賂的財物高達幾百萬兩白銀。後來有人把他告到李世民那裏,李世民於是就派大理寺去清查他的罪行,並依法判處他死罪。

事情雖然處理完了,可是李世民卻是食不甘味,寢食難安,他想為什麼一個開國功臣變成了貪官呢,他實在想不通。後來,他經過反複的思考,覺得這件事歸根結底還是他的錯,於是他就把幾個心腹大臣叫到書房來,討論一下事情的嚴重性。

尚書省左仆射房玄齡說:“陛下貴為天子,切不可這樣責備自己,不能因為他人一點小小的錯誤就貶低自己,那以後還要靠什麼來維護自己的君王威信呢?如果陛下失去了威信,那麼天下也就危險了。”

還有很多大臣都跟房玄齡一樣,勸告太宗皇帝不要小題大做,事情既然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吧。可是,太宗卻說:“雖然這對我來說是小錯,那也是錯啊,自古以來,賢明的君主是很重視取信於天下的。我徇私枉法,已經被天下人恥笑了,如果還繼續明知道自己的錯誤,卻又沒膽量承認,那豈不是更加會被天下人恥笑嗎?身為君王,坐在高高的皇帝寶座上,如果有法不依,有錯不認,這也是小事,那也是小事,還談什麼大事,又怎談威信和統治天下呢?”最後,他毅然決定,在朝廷大殿之上當眾宣布自己的罪狀:“朕偏袒黨仁弘,亂了國家法度,犯下大錯,現在當眾悔過,為了對自己表示懲戒,從明天起,朕要到京城南郊去坐席思過,謝罪三天,每天隻吃一頓素餐,並將此事布告天下,讓所有百姓都知道朕的過錯,並以朕為戒。”隨後頒下《罪己詔》。

劉備和李世民為什麼都能秉承嚴於律己的作風呢?因為他們深知“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的道理。小小的錯誤看似不起眼,卻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就像如果我們對於自身的某些缺點或看似無關痛癢的小毛病不加以注意和改正,而放任其自由發展的話,那麼它最終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災難,小則身敗名裂,大則招致亡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