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唯堅忍二字,為成功之要訣(3 / 3)

王密以為楊震不收,是怕壞了名聲,於是湊近楊震耳邊低聲說:“恩師盡管放心,現在天黑了,沒有人會知道的,您就放心地收下吧。”

一聽這話,楊震當時臉色就變了,斥責王密道:“你送黃金給我,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自古以來,君子慎獨,意思就是說即使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仍然不去做於自己的良心有愧的事。我們怎麼能以為沒有人知道,就做出這違背道德的事呢?我希望你不要讓我後悔我對你的推薦!”

王密頓時羞愧難當,急忙起身謝罪,收起黃金走了。據說經過這次的教訓,王密後來也成了一名十分廉潔的官員。而因為“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後來楊震就把自己的書房題名為“四知堂”,以示他對“慎獨”的理解和力行,他本人也被後世人譽為“四知先生”。

古代聖賢之所以十分推崇“慎獨”,就是強調人在獨處的時候要“管好”自己的內心。否則,如果任私心滋長,那麼欲望就會蠢蠢欲動,繼而萌生邪念,最終做出有違道德的事來。慎獨本質上也顯示了“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的內涵。

南宋末年,天下大亂。當時,宋、金、蒙古三國各占一方,混戰不休。老百姓為了逃避戰火,紛紛離開故土,扶老攜幼,四處逃難。

有一天,在金朝統治下的河陽縣地界裏,大道上走著一位十七八歲的小和尚。

小和尚一邊走,一邊望著路邊荒蕪的田野、破敗無人的村莊,胸中湧出無限感慨,他想:如果戰爭再不停息,天下的百姓真是活不下去了。但願菩薩能保佑一位英明的君主,統一天下,讓老百姓重新安居樂業。這樣想著,他加快了腳步,恨不能一步趕到目的地,以避免目睹這種悲慘的景象。

這時正是三伏天,炎炎烈日炙烤著大地,空中一絲風也沒有。小和尚走得汗流浹背、口幹舌燥,真想找個地方乘乘涼,喝上一肚子甘甜的泉水。

可這裏剛剛經過戰火,四周的人家跑得一幹二淨,哪裏去找水喝呢?走著走著,他看到前麵路邊的大樹下,有幾個人正在那裏乘涼。他急忙趕過去,希望能討口水喝。走到近前,卻發現是幾位趕路的小商販。一問,才知道他們身邊帶的水也喝光了,因為無處找水喝,正在那裏唉聲歎氣。

小和尚在他們身邊坐下,準備歇口氣再走。

小和尚邊喝水邊休息,邊聽著旁邊的人閑聊。

這時,遠處跑來一個人,懷裏捧著什麼東西,邊跑邊大聲喊著。商販們都站起身來張望,原來那人是和這些人一起趕路的商販,剛才獨自出去找水。等他跑近,大家才發現他懷裏捧著的,竟然是幾個黃燦燦、水靈靈的大梨!

商販們都歡呼起來,一齊跑過去搶梨吃。小和尚也走上去問道:“這梨是從哪裏買到的?”

“買?”那個商販哈哈大笑起來,“這地方的人都跑到山上避兵災去了,連個人影都沒有,哪裏去買?”

“是呀,那你是從哪兒弄來這好東西的?”商販們邊吃邊好奇地問。

“我到那邊村子裏轉了轉,想找個人家,把水葫蘆灌滿。可是,別說是人,連個老鼠都找不著!水井也都被當兵的用土給填上了。我正在唉聲歎氣,忽然看見一家院子的牆頭上露出一枝梨樹枝,上麵結著幾顆饞人的大梨。這下子,我樂得差點暈過去,可是跑過去一看,這家的院門都用石塊給堵上了,牆頭也挺高。我顧不上這許多,費了好大勁,才翻進院子裏,摘了這些梨。那樹上的梨子還多得很,我們一起去多摘些,帶著路上吃好不好?”

商販們齊聲說好,各自收拾東西,準備去摘梨。小和尚插嘴問道:“你說村裏的井都被填上了嗎?”

“可不是嘛!當兵的看老百姓都跑光了,走的時候,就把井都填了,你甭想找到水喝。”

小和尚歎了口氣,默默地轉身走開了。商販們奇怪地問道:“小師父,你不和我們一起去摘梨嗎?”

小和尚說:“梨樹的主人不在,怎麼能隨便去摘呢?”

商販們又笑起來,說:“你真是個呆和尚!這兵荒馬亂的日子,哪裏還有什麼主人呢?再說,那樹的主人沒準已經被打死了呢。”

小和尚認真地答道:“梨樹雖然無主,難道我們自己的心裏也無主嗎?不是自己的東西,我是絕不會去拿的。”說完,小和尚背起行囊,向商販們拱手道了聲別,就轉身上了大路。

古話說:“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君子所以慎獨。”人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品德是人對自己的要求,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遵守規則,保持良好的道德,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人的美德;欺、瞞、騙、拐、詐是被人唾棄的醜惡行徑。不擇手段地蒙騙別人,即使偶爾獲利,也不會持久。所以說慎獨是一種情操、一種修養、一種自律、一種坦蕩。

人的一生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自我改正的過程,“慎獨”更是其中必經的一個階段。

得其時,當其位

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中說:“《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時’與‘位’,即時間與空間。”像孟子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就是時與位的問題。還有老子對孔子所說:“君子乘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萊以行。”時與位,簡單地說,機會給你了,你就可以作為一番,時間不屬於你,就不要吹牛不可一世。

生活中,抓住了“時”,就把握住了人生的機遇。當其“時”,做事就能事半功倍。當其“位”,即能做合適的事。如果不逢其“時”或不得其“位”都是有問題的,當然,當其“時”、處其“位”的前提一定是自身擁有一定的能力,如果你本身就沒有任何的能力,那麼,就算你處在合適的時間居於合適的位置,你的才能也未必能夠體現出來,而此時的“時”與“位”對你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在我們想要發揮自身價值的時候,前提一定是自身擁有能夠發揮價值的能力。人隻有既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又能當其“時”處其“位”時,人的才華才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很多時候,人常常會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這其實就是一個不得其“時”、不得其“位”的問題。因為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隻有你各方麵的才能都具備了,當機遇來的時候,你才能很好地抓住它,發揮出自己的能力。而抱怨的人,大多是各方麵的能力還不夠,所以當機遇降臨的時候未能及時地抓住或抓住也利用不了,這說明當其“時”當其“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嶽飛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將領,他因積極抗擊金國的侵略而名揚千古,後被秦檜因“莫須有”的罪名陷害。

嶽飛能在後世留下英名,與其抗擊金國侵略的行動,被宋高宗拜為抗金大將,並與金國大將金兀術大戰,最後消滅金國軍隊有很大關係。嶽飛正當準備率領嶽家軍直搗黃龍府的時候,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命他班師回朝,而回朝後被秦檜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死於風波亭,與他一起赴死的還有他的部將張貴和兒子嶽雲,嶽飛的故事令一代代忠良賢臣感慨傷懷,又讓一代代百姓至今懷念他當年的英雄事跡。

在有些人眼裏,嶽飛是生不得其“時”的,因為他生在昏庸的宋高宗時代,使他的抗金雄心付諸東流,最後悲憤而死。這也的確是事實,假如他能夠遇上一個英明的君主,假如能讓他無後顧之憂,直搗黃龍府,那麼巍巍立於中國北邊的金國,將有可能被一舉殲滅,從而實現收複失地的願望。可是,我們再仔細地想一想,事情又並不一定是這樣的,嶽飛也可以說是生得其“時”的,他從一個鄉下的山野匹夫,經過武舉考中武狀元,是他的“得其時”;從一個籍籍無名的軍中士兵被大將軍宗澤看重而令他掌管軍隊,這是他的“得其時”;他被皇帝選為抗金主帥,也是他的“得其時”。他一路上升的仕途,正是他的“生得其時”。那麼,嶽飛又為什麼會失敗呢?這是因為靠他一己之力是改變不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性質的。

再來談談“位”。儒家思想強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說如果你不是處在這個位置上,就不要去幹預這個位置所應該做的事和所應該說的話。比如,如果你是下屬,你就不能事事都顯出一副高傲自得的表情;如果你是一家企業的老板,那麼你就不能事事唯唯諾諾,自己拿不定主意。所以,我們要做到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就應該做什麼樣的事,說什麼樣的話。例如,下麵一個例子。

明代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文臣兼武將,他的名字叫於謙。詩句“千鑿萬仞出深山,視死如歸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就是他的代表作,這首詩是於謙自身心理的寫照,表明他視死如歸、獻身國家的精神。

在明英宗的時候,於謙位居兵部尚書。

明英宗正統年間,北方的瓦剌部入侵內地,他們是蒙古族的一支,其首領名叫也先,是一個殘忍凶暴的人,他多次率領瓦剌軍隊侵略中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邊境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也先侵略的消息傳入明英宗的耳中,但英宗卻沉浸在欣賞歌舞,逍遙自得中。後來經太監王振的唆使,英宗決定禦駕親征。

於謙聽到英宗要禦駕親征的消息,大為氣憤,大罵王振誤主,於是立刻入宮勸諫英宗,他對英宗說:“陛下,也先的瓦剌軍隻是癬疥之患,你隻需派一名英勇善戰的將領前去即可平定,何須陛下親勞,況且陛下一身係全天下百姓之命,關係到社稷安危,豈可輕易犯險,願陛下明察。”

英宗對於謙的話大不以為然,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向北出發,在土木堡被也先軍隊伏擊,全軍覆沒,王振死於亂軍之中,英宗也被也先俘虜。

也先想用英宗做人質,威脅明朝就範。就給明朝廷寫了一封信,收到這封信後,朝中百官都歎息不已,一個個認為隻要能夠贖回皇帝,什麼要求都能答應,但於謙則不然,他立即麵見皇太後,說也先胃口很大,見我朝中無君,想借英宗來趁機占領我京師,到時候社稷江山將會毀於敵手,希望皇太後下令,命成王即位為君,以打消也先的念頭。

太後聽了於謙的話,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成王就即位為帝了,也就是曆史上的景泰帝。景泰帝任命於謙為大將,主持京師的一切事宜,並加強京師城防,以抵禦也先的進攻。

後來,也先見明朝廷已有準備,覺得無機可圖,英宗在手裏也沒什麼用了,於是就把英宗給放回來了。英宗回到朝中,見江山易主,便發動奪宮之變,又重新登上了帝位。英宗複辟後,對以前擁戴景泰帝即位的很多大臣實行了報複,首當其衝的就是於謙,於是他找了一個理由把於謙給抓起來,不久就處死了他。

於謙是一個很有名的曆史人物,在這個事件中,於謙當其“位”而做其事,實在不愧為一代忠臣。當英宗想要禦駕親征的時候,於謙冒死進諫,這是因為,他作為英宗的臣子,看到君王要做錯事了,就要盡自己的職責去勸諫,這是“當其位而謀其事”;當英宗被俘,也先進逼京城,於謙身為大明王朝的臣子,不能眼看著國家滅亡,於是就對太後有了一番諫言,使國家轉危為安,這也是他的“當其位而謀其事”。雖然最後他被英宗處斬於市,但他的功績是不能被抹殺的,後人為了紀念他,為他立了祠堂。

“時”與“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很重要的內容,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得其“時”和不當其“位”的結果都隻能是不成功的。所以,南懷瑾認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審時度勢,在適當的時候,在恰當的位置,發揮自身的才能,這樣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