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與人當寬,自處當嚴02(3 / 3)

晉文公勵精圖治,鋤強扶弱,六合諸侯,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也有一段“人生安樂,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的經曆,最終,建立輝煌事業,知廉知恥,成為受人尊敬的人。

管子說:“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現今,我們要知古鑒今,發揚廉潔知恥的古代優良作風。

東漢初年,著名將軍銚期率部作戰時,紀律嚴明,衝鋒在前,為開創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此,東漢的光武皇帝劉秀封他為食邑五千戶的安成侯,十分器重和信賴他。

但是,銚期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過日子,而是勤勞奉公,處處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平時,他看到劉秀有什麼不對,每每率直地當麵進行勸阻,哪怕劉秀大怒,也毫不回避和遷就。在通常情況下,劉秀多是采納銚期的意見,避免了很多錯誤的產生。

銚期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銚丹,一個名叫銚統。盡管銚期對他們很憐愛,可是在生活上對他們的要求卻很嚴格,從不讓兒子們倚借侯門子弟的身份做出越軌的事。

銚期積勞成疾。老母親望著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兒子,又顧念到兩個未成年的小孫子,便嗚咽地跟銚期訴說,讓他趁著還有口氣的時候,跟劉秀提出由孩子承襲安成侯爵位的問題。

銚期睜開眼睛,緩慢而吃力地跟老母親說:“這些年來,自己受到國家如此深厚的恩待,但是自己給國家做的事卻少得很。因而一想到這裏,就覺得很羞慚。現在要死了,我正在抱恨今後不能再給國家出力了,哪裏還能再為兒子們的榮華富貴伸手向國家討要,讓兒子們去承襲什麼侯位呢?”他說著說著,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銚期這種“廉潔知恥”“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道德觀念,在今天很有必要發揚光大。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是一位一身清廉的人,他的一生“撫百姓,示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從而使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

“禮義廉恥”是傳統道德信仰中精華的典範,可以律己,還可以作為人生座右銘,時時警醒自己。

很久以前,有位年輕人和他的舅舅結伴到各地去做買賣。

一次,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外甥在一戶做買賣生意,舅舅於是繼續前行,尋找新的買賣人家。舅舅先渡過河去,剛走不遠,看到一間小茅屋,敲門進去一看,屋裏有一個女人,還有一個小女孩。母女兩人問商人什麼事,商人說:“可有東西要賣?”女孩對媽媽說:“媽!咱們後屋有一隻大盤子,很多年沒用了,不管值多少錢,賣了總比擱在那兒好。如果能換一顆潔白的珍珠該多好啊!”

母親想想也對,便走進後屋,一會兒拿出一隻大的盤子,給商人看。商人用力刮了一下,立刻發現盤子是金的,這可是無價之寶啊。但商人並不想對這對母女說實話,因為如果告訴她們是金盤,就要花更多的錢收購。於是,他假裝很不屑的樣子,把盤子往桌上一放,說:“我以為是什麼寶貝東西呢,原來是一隻破盤子,別讓這不值錢的破銅爛鐵弄髒了我的手!”隨後就離開了,心裏盤算著,過一會兒再上門去,那對母女肯定不指望一個好價錢了,正好低價購入。

誰知,外甥也來到了這家,女孩見又來了一位年輕商人,再次向媽媽提出換珍珠的事。媽媽知道這是女兒的心願,可她又不願意再經曆剛才那種令人尷尬的場麵,便輕聲對女兒說:“這個盤子不太值錢,還是算了,別換了。”女兒卻說:“買就買,不買就算了,這不是什麼難為情的事。”女孩沒聽母親的話,將盤子拿給年輕人看。年輕人一看,告訴她們說:“這隻盤子太值錢啦!這是用非常貴重的紫磨金製成的。我要拿我所有的貨物和你們換,行不行?”

母親很高興地說:“當然好啦!”年輕人出去找到舅舅,借了兩枚金幣,又雇人把自己的貨物運到女孩家。事後,舅舅看到外甥是換那隻名貴的盤子,便對外甥說:“這隻盤子你應壓壓價。”外甥卻說:“舅舅,做生意與做人一樣,要誠實,要有廉恥之心,不能搞欺瞞欺騙之事。”商人聽後羞愧不已。

中國傳統的廉恥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雖然在廉恥觀上,古人與今人各有標準,但做人誠實、正直,不貪不義之財,更不可耍詭計騙取別人的錢財,占別人的便宜這些觀點是一脈相承的。人要行得正,要有正確的知廉知恥觀念,能分清曲直好壞,加強廉恥觀,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把講廉恥作為行動和自律的標尺,知廉明恥,崇廉棄恥,永保做人的高風亮節。

貪字當頭,禍害無窮

南懷瑾認為人的貪欲是要不得的,因為有了貪欲,就會控製不住自己,會不擇手段地得到他所想要的一切,甚至無惡不作。貪欲就像毒藥,常飲它的人最終都得不到好下場。

《菜根譚》中寫道:“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意思是說,不是自己分內所應享受的幸福,無緣無故得到的意外之財,即使不是上天故意來誘惑你的釣餌,也必然是人間歹徒用來詐騙你的機關陷阱,所以,人如果控製不了自己的欲望,絕不會有好下場。

有一個故事:

古代有兩個朋友一起外出,誤入了一座人跡罕至的深山之中。正在走著,高個子突然發現:“我們走到金山裏來了。”

“金山?”矮個子奇怪地問。

“對,這裏就是金山。”

“你怎麼知道的?”

“看看你的腳下。”

聽高個子這樣一說,矮個子彎下腰去看自己的腳,才知道自己的腳真的踩在一塊很大的金子上。

“我們變成富翁了!”他們倆興奮得放聲大叫,空曠的山穀裏回蕩著他們的聲音:“我—們—變—成—富—翁—了—”

他們激動得手都發抖了,立即拿出隨身所帶的口袋往裏麵放金塊。不多會兒,各自裝了滿滿一大袋金子,但是卻沒有辦法將口袋扛起來。

“這該怎麼辦才好?”高個子問。

“辦法很簡單,”矮個子一邊說一邊把口袋裏的金子倒出一半來:“這樣,我們就可以上路了。”

高個子有些猶豫,舍不得往外扔金子,而矮個子已經把口袋扛到肩上了。

矮個子對高個子說:“還考慮什麼?快把口袋裏的金子倒出一半來。”

高個子認為半袋太少,但滿滿一袋又實在扛不動,隻好勉強倒出一點來。

“我先走了。”矮個子說完,邁步朝前走去。

高個子從口袋裏雖倒出一點金子來,但仍然扛不動,折騰了好一陣子,最後隻得倒掉半袋,才能湊合上肩,扛著出發。走了一段路,見矮個子坐在樹蔭下等他,於是也到那兒坐下歇息。

矮個子對高個子說:“怎麼樣,我早就跟你說要倒掉一半才背得動嘛。”

“你說得對。”高個子無可奈何地回答。

“就是這半口袋,我們也恐怕很難把其中的二分之一帶出去。”

“為什麼?”

“因為我們還要爬許多山,照目前這種速度,起碼還要走四五天。我們的力氣將越來越小,我們會覺得肩上扛的口袋越來越重。最後,我們會沒有力氣扛起這半袋金子。”矮個子又說。

“那怎麼辦?”

“我們隻好再扔金子。”

“還要扔金子?”

“是的。還要扔金子,直到剩下我們所能帶的那一點兒。”

“這樣一來,我們隻能得到一點點金子了。”

“憑良心說,也不算很少。”

“糟糕透了,拚著老命,最後才得到一點點金子。”

“即使是一點點,也能使我們變得很富裕了。”

盡管兩個人的看法不同,但還是一致認為,不管怎麼說,背著這半袋先往前走,以後的情況如何,到時再說。

他們又走了很久,兩人都覺得肩上那半袋金子太沉,壓得他們走不動了,隻得再次坐下來休息。

“現在我們該怎麼辦?”高個子問。

“我早說過了,我們還須扔掉一些金子,按我們的力氣來背。”矮個子回答。

高個子說:“我不扔,我要把這半袋金子統統扛回家去。”

“隨你的便。”矮個子一邊說一邊扔掉一些金子,然後扛起口袋繼續趕路。

高個子見矮個子扔金子,反而撿起來塞到自己的口袋裏,然後十分費勁地把口袋扛上肩,氣喘籲籲地跟在同伴的後邊,艱難地挪動著步子。

“你看,我肩上的負擔減輕了,走起路來比你輕鬆。”矮個子對高個子說。

高個子氣喘籲籲地說:“我雖然比你費勁,但我的金子比你多,回到家裏,我比你有錢,比你闊氣,比你舒服。因為你隻圖眼前的輕鬆。”

“你理解錯了。”矮個子說,“我不是個偷懶的人,也並非隻顧眼前的輕鬆。我是一個講究實際又知道滿足的人,我不貪心。”

又走了一陣兒,高個子終於堅持不住了,叫嚷起來:“停一下,停一下,歇會兒,我實在走不動了。”

矮個子停住腳步,他也覺得又餓又累,需要休息一會兒。

“這東西越來越沉。”矮個子一邊說著,一邊又把自己的金子扔掉一些。

高個子見同伴扔金子,又趕緊把它們撿到自己的口袋裏。矮個子見了,大笑起來,問:“你難道不想回家了嗎?”

“那怎麼可能?”高個子回答道。

“你真要想回家,為什麼還要加重你的包袱?你這樣做,一會兒會累倒在半路上,回不到家的。”

“我有把握能把金子背回家。”

“我明白,你有這個心,但無這個力。”

“不管你怎麼說,我隻要能把這些金子弄回家就行。”

就這樣,他倆又繼續上路。沒走幾步,又停下來,他們的確太累了。矮個子不停地扔掉金子,高個子卻一塊不漏地撿進自己的口袋,但他行走時已開始兩腿打戰,最終隻覺得天旋地轉,兩眼一黑,摔倒在地上,斷了氣。

而矮個子雖然隻拿了很少金子回到家,但沒過幾年,卻發了大財。

這個故事描寫了一些貪得無厭的人貪婪的心態,貪得無厭的人沒有自己的是非底線和應有的原則:非分之想太多,對追求不義之財不設限製,最終,因為貪婪,給自身招致麻煩,甚至是災禍。故事中的矮個子也有“貪”的心理,但他能約束自己,最終理智戰勝欲望,沒有成為金錢的奴隸。

古代四川的西部有個叫作蜀國的國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很是富庶。離它不遠的秦國早就對這塊富饒的土地垂涎三尺,想要把它劃歸自己所有。可是通往蜀國的道路非常險峻,有陡峭的懸崖絕壁和萬丈深穀相隔,人若跌下去就會摔個粉身碎骨,秦國虎視眈眈,一時也拿它無可奈何。

蜀國的國君生性貪婪,總是大肆搜刮民間財富來滿足自己對財富的貪欲,有時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秦國的國王秦惠王從派去探聽消息的人口中得知了蜀王的“貪”,覺得有機可乘。苦苦思索了很久以後,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

秦惠王命令工匠打造雕刻了一頭巨大的石牛,在石牛的肚子裏麵放了好多金銀綢緞,然後,放出消息說這頭石牛會屙金子。

蜀國的探子把關於這頭屙金子的石牛的奇聞告訴了蜀王,蜀王聽了羨慕得不得了,暗想:要是我能有這麼一頭石牛,天天給我屙金子,那該有多好啊!正在這時候,秦國的使者來了,他向蜀王說,秦惠王為了表示秦蜀友好的誠意,決定把會屙金子的石牛送給蜀王。

蜀王大喜過望,他聽使者說石牛的身形巨大,要從秦國運到蜀國來恐怕很不方便,便急忙說:“這個不成問題,貴國國君既然肯把石牛送給我,我就想辦法把它運到我國,請你們的國君放心好了。”

蜀王不顧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在國內征調了大量民工,把懸崖挖開了,把深穀也填平了,為了能讓石牛順利到達,把通向蜀國的險徑都修成了平坦之道,然後他派了五個大力士到秦國去迎接石牛。

貪心的蜀王哪裏料得到,秦惠王早已派遣軍隊悄悄跟在石牛後麵,隨著石牛蜂擁而入,一舉滅掉了蜀國。

古人說:“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餌而不見鉤。”在利益的誘惑麵前,人一定要保持清醒和冷靜的頭腦,仔細權衡利弊,千萬不可貪圖小利,最終被利所害。

“千古一帝”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江山,天下財富皆歸於他,如果按照老子的觀點,他應當認真治理國家,保持謙虛精神。然而,這位始皇帝卻偏偏讓貪心控製了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奢欲,他在首都附近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修造驪山墓,所耗民夫竟達70萬人以上。據記載,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達700多米,南北差不多115米。殿門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有人帶兵器行刺秦始皇。除此以外,秦始皇還在鹹陽周圍建宮殿270多座,在關外建有行宮400多座,關內300多座。

修建這樣龐大的工程,當然需要大量的勞力、物力、財力。據估算,當時服兵役的人數遠遠超過200萬,占當時壯年男子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龐大的工程開支加上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糧飽,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悲慘局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們過著“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終,他的萬世皇帝夢隻維持了短短的15年。

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最終因欲壑難填落得朝代更替的下場。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貪”確實是人的心理活動,但人要遠離貪婪,克製自己內心的欲望,對“貪”設置底線,不能放縱難於填平的“欲壑”,這樣才不會自取滅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