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簡單之中蘊含著不簡單(1 / 3)

r \/>

�得失之間話幸福,舍得之間藏智慧

如果硬要把世上之事劃分為兩個方麵,可以說一方麵是舍,一方麵是得。俗話說: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得之間、得失之中暗藏著無限的玄機和智慧。世間萬物沒有莫名其妙的“舍”,也沒有不明不白的“得”。盡管人人都想得,但是舍得之間、得失之中,如果沒有參透其中的真諦而一味地要“得”,是不會真正得到滿意的收獲的。任何事情都是舍與得、得與失之間的權衡。

有個人善於遊泳。一天,河水暴漲,同村的幾個同伴一起要到河對岸去辦事,因為都識得水性,盡管水勢很急,他們還是乘了小船,打算橫渡過去。哪知天有不測風雲,小船到了河中間的時候突然漏了,水一個勁兒地湧進了船裏。眼看船就要沉了,於是大家幹脆全跳下船,準備遊到對岸去。這個人雖然拚命地向前遊,卻遊得很慢。

這人的同伴問他:“你遊泳比我們都強,今天怎麼啦,竟然落在了我們後麵?”他十分吃力地說道:“我腰上纏著500大錢,很沉,遊不動。”“趕快把它解下來,丟掉算了。”同伴們都勸他。可是他搖著頭,舍不得扔掉這500大錢。漸漸地,這個人越遊越慢,幾乎要精疲力竭了。這時,同伴中的一些人已經遊到了對岸,看見這人馬上就要沉下去了,就衝他大喊:“快把錢扔了!你怎麼這樣蠢,連性命都保不住了,還要這些錢有什麼用!”可是這個人終究還是舍不得這些錢。不一會兒,他就沉下去淹死了。

故事中的這個人為了活命隻要做出扔掉錢袋這一個簡單的行為就可以了,然而他不舍,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雖是個極端的例子,可是生活中的我們也常會犯這樣的錯誤。

我們總是希望未來的幸福按照我們的標準來實現,可為什麼人的地位或狀態在不斷改善,但所帶來的幸福感卻往往沒有增加?我們的知識與能力在不斷地增加,生活條件也在不斷改善,我們卻沒有體會到增加的幸福感。其實,幸福感是人們的渴求獲得滿足後的愉悅感覺,渴求幸福就是人們的一種求之而未得的心態,在這種心態的作用下,有人常常放不下利害得失。因此,很多情況下,你越在意得失,幸福就離你越遠。

智慧的舍得之心就是懂得得失與幸福的關係而妥善處理。舍不得“舍”,就不可能有所“得”;要想有所“得”,就得付出,就得奉獻。舍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誼; 舍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舍得“麵子”,得到的是實在;舍得酒色,得到的是健康;舍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舍小,就有可能得到大;舍近,就有可能得到遠。如果不想“舍”,不付出,不奉獻,而企求“得”,那就是不勞而獲,而任何方式的不勞而獲,最終都是沒有幸福可言的。這就是簡單中蘊含著不簡單的道理。

在兩戶人家之間的空地上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這棵樹不知道是屬於兩戶人家中的哪戶,這樣的日子過了許多年。有一年,其中一戶人家的主人去了一趟城裏,才知道銀杏果可以賣錢,就摘了許多銀杏果,賣了一筆錢。銀杏果可以賣錢的消息不脛而走,於是,另一戶人家的主人上門要求兩家均分那些錢。但是,他的要求被拒絕了。情急之下,他找出土地證,結果發現這棵銀杏樹劃在他家的界線內。於是,他再次要求對方把賣銀杏果的錢與他平分。對方仍然不幹,還開始尋找證據,結果從一位老人處得知,這棵銀杏樹是他曾祖父當年種下的。兩家爭執不下,誰也不肯讓步,於是反目成仇。兩家起訴到法院。法院也為難,建議庭外調解。案子拖了下來,他們兩家人一看到銀杏樹就生氣,還不時地踹上幾腳,樹漸漸枯萎了,樹幹也空了,五年後一條公路穿村而過,銀杏樹也被砍倒當柴燒了。

為了一棵樹,這兩戶人家竟然丟掉了鄰裏情,本來可以幸福快樂的日子就這麼浪費掉了。人要想有所收獲,並不是緊緊抓住手中的東西不放就能得到,就像手中的沙,你越是緊緊地攥住它,它就越少。其實,看淡自己的所得,舍得放下所得,我們往往會更加輕鬆,心情也會更加愉悅。

吃得眼前虧,享受長遠福

“吃虧是福。” 一個人也許吃了物質的“虧”,但會收獲精神的“福”;一個人也許吃了小“虧”,得到的卻會是大福。人的一生,在“吃虧”的同時,也往往會另有所得。明白了“吃得眼前虧,享受長遠福”這個道理,你的心境就會坦然,心情就會愉快。

許多人斤斤計較,生怕自己“吃虧”。他們認為“吃虧”一定是不幸福的。這是一種狹隘的思想,其實“吃虧”又何嚐不是一種幸福?

春秋時候,鄭國有個很有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名叫子產,他曾經擔任鄭國的卿相,實行改革,使鄭國迅速富強起來,成為春秋時期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子產最終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有願意“吃虧”的胸懷。

子產在很小的時候就與一般人不同,他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經常讓著別人,有時候做遊戲,明明是自己贏了,可他卻故意認輸,還不表現出來,讓別人沒有什麼心理負擔,結果,大家都喜歡他,都願意和他一起玩。長大之後,子產做了官,位居鄭國卿相,這可以說是地位僅次於君王的官銜了,但是子產從不以權謀私,他仍然總是把好處讓給他人,連君王對他的賞賜他也經常分給別人。他的一位朋友對他這種做法很不理解,有一天就問子產:“你現在位高權重,沒有什麼地方需要別人幫忙的了,相反隻有別人會求你幫忙,那麼你為什麼還要討好自己的下屬呢?應該反過來才對啊!”子產沉吟了一會兒,跟朋友說:“我今天的高位是眾人擁護才得來的,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所以得到的好處應該分給大家,這樣大家都高興了,我自己也就安穩了,大家不是都自得其樂嗎?”朋友表示歎服。

當時,朝廷有許多政策不太好,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天不如一天,這樣就導致老百姓產生了怨恨。子產察覺到這個問題,就上書君王:“國家應該為老百姓謀福利,如果隻為一己之私就不顧百姓的死活而不停地盤剝、壓榨他們,那麼百姓就會視國家為仇人,奮起反抗,這樣國家就不得安寧了,又如何能期望它能興旺富強呢?所以要經常替百姓著想,給他們一些好處,就像放水養魚一樣,表麵上看似乎沒有什麼作用,其實啊,更大的好處在後邊呢,並不會真正吃虧的。”君王看了之後感覺有道理,就同意了子產的建議,並讓子產負責這件事。子產回去籌劃一番,製定了許多惠民的措施,讓百姓暢所欲言而不加禁止,這樣鄭國日漸安定,國力也漸漸增強,老百姓也都在傳頌著子產的仁政愛民政策。

公孫氏是鄭國的大貴族,在鄭國非常有影響力。對待他們,子產並未有任何壓製的措施,而是格外地照顧他們,並把一座城邑獎賞給他們。這樣,子產的一係列措施就很少有來自貴族方麵的阻力了。但是,對這件事,子產的下屬就有點不滿意了,他們對子產說:“大人您為了討公孫氏的歡心,竟然把國家的城邑賞賜給他們,這樣天下人會認為您出賣了國家的利益,您願意背上這樣的罪名嗎?”子產回答說:“公孫氏在鄭國舉足輕重,如果他們懷有二心的話,國家的損失就會很大。我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國家的前途著想,使公孫氏因此為國家效力,這樣做對國家並沒有什麼損害啊!”

這是何等的眼光,又是何等的洞察力!子產為了長遠的利益,舍棄一時的好處,甘願“吃虧”,使百姓過上了國富民安的幸福生活,他的內心一定也是幸福和滿足的——還有什麼比施展抱負讓國泰民安更使人快樂的呢?

美國一家銷售煤油爐和煤油的公司,為引起人們對煤油爐和煤油的消費興趣,在報紙上大肆宣傳它的好處,但收效甚微。麵對積壓的煤油爐和煤油,公司老板靈機一動,吩咐下屬將煤油爐免費贈送到各家各戶,不取分文。就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積壓的煤油爐贈送一空。公司員工們覺得十分心疼,但老板不動聲色。不久,有一些顧客上門來詢問購買煤油的事,再後來,竟有顧客主動來買煤油爐。原來,人們在使用煤油爐後,發現其優越性較之木炭和煤十分明顯。家庭主婦們在爐裏原有的煤油用完後,仍然希望繼續使用煤油爐,這時人們已經一天也離不開它了,隻好來公司購買新的煤油爐。這家公司的煤油爐自然久銷不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