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偉大推銷員如是說
在試圖銷售任何商品之前,先問準客戶一些問題,以便了解客戶的需要及想法。
——[美]喬·坎多爾弗
在與客戶進行溝通時,運用反問的提問方式,能夠把客戶的注意力鎖定在溝通的過程中,使推銷員在整個推銷過程中掌握主動權,有利於推銷工作的順利開展及交易的達成。
比如:“你們不反對我們進一步合作吧?”“當然不反對!”“謝謝。”
“如果您在旅遊時,背上這麼一部相機,不但使您更加時尚,而且它會讓您永久保留美好的回憶。請您想一想,如果因為沒有相機而失去這些寶貴的一刹那,豈不是終生的憾事,難道不是嗎?”
比如:“您不覺得如果穿著我們公司設計生產的緊身衣,會更加舒適嗎?”
比如:“您不覺得如果使用我們公司生產的儀器,就不會出現那樣的問題嗎?”
比如:客戶:“我希望你的價格再降10%!”
推銷員:“先生,我相信您一定希望我們給您提供百分之百的服務,難道您希望我們給您的服務也打折嗎?”
假定你推銷的是帽子,客戶說:“我不太喜歡這種帽子。”你就可以反問:“為什麼你會不喜歡呢?”“樣式不是太好。”“為什麼你覺得樣式不好呢?”你通過問“為什麼”,可以引導對方逐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然後就可以想辦法說服對方,從而達成交易。
有位機械推銷員講述了他的一次推銷經曆,有位先生來到他的公司詢問一台機器的價格,推銷員告訴他是3000元,他回答說太貴了。推銷員便問“為什麼呢?”“因為本錢太高,賺不回本呀!難道你認為它值得?”“為什麼不值得?它一直是一項最劃算的投資。”
林小姐到一家服裝專賣店去買衣服,好不容易選中了一件衣服,但是覺得價格很貴,而且她記得自己曾經在某家商場也看到過這種款式的衣服,但是價格幾乎卻隻有這裏的一半,林小姐感覺到這家專賣店在宰顧客,因此感到很不滿意。
林小姐(質問):“這件衣服真的是這個價嗎?”
促銷員(很肯定地):“是這個價啊,市麵上都差不多這個價格。”
林小姐:“是嗎?可是我覺得隻有你們這裏才是這樣的價格,你們想宰顧客也不至於這麼黑心吧!居然比別的地方貴一倍!”
促銷員(心裏也很生氣,但她還是盡量克製住了):“既然您覺得您被欺騙了,那您還可以重新選擇。我想,您應該不止一次見到這種款式的衣服吧,而且價格也可能如您所說的那樣便宜,但是您沒有買下來,我想您一定是另有打算,不是嗎?您選擇了到我們專賣店來買這款衣服,也一定有您的想法,不是嗎?可能您也經過對比了,那麼您是否發現了我們店裏衣服的質量和別處有什麼不同嗎?也許您沒有意識到,價格其實並不是您最計較的。”
林小姐(無語)……
促銷員:“難道您真的那麼在乎價格,而要放棄這樣一件合自己心意的衣服嗎?”
林小姐:“不,我並不真正在意價格,隻是不能忍受同一款衣服的差價如此之大。”
促銷員(耐心平和):“難道您真的那麼肯定那件衣服和我們這裏的衣服的款式就一模一樣?廠家相同?同一代的產品?做工、麵料一模一樣?都是今年的新貨?您難道不對這兩者的價格差價產生懷疑嗎?”
林小姐(沉思)……
促銷員:“這款衣服是我們店裏比較受歡迎的一個款式,您想想,難道說那些顧客都沒有對這款衣服的價格做個大致的了解嗎?”
林小姐無言以對,最後她還是決定買了這件衣服。
麵對顧客咄咄逼人的質問,促銷員並沒有采取反唇相譏的做法,而是先心平氣和回答對方,以讓顧客能夠平靜下來,接著再使用一係列的反問句,來逐一打消顧客心裏的疑問。而最後顧客顯然也意識到自己對產品的了解也許真的不如促銷員,也許是自己弄錯了,誤會了人家,自己確實也無話可說了,最後就決定買下了衣服。
每次客戶拒絕或提出反對意見,推銷員就應該去問客戶為什麼,並認真傾聽對方的回答。客戶說得越多,往往越會發現自己的理由並不完全正確,之後會重新考慮是否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