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3 / 3)

一張黃絹,三十餘字,蓋上寶印,眨眼之間,決定三位藩王後半生的命運。

無論是好是壞,是繼續享受恩榮,還是一朝跌落塵埃,都是自己種下的因果,怨不得旁人。

正德二年,正月癸醜,天子下旨,賞晉王食鹽歲五十引,並賞晉王妃綢緞寶鈔。

同日,各王府在京長史得旨,可啟程歸藩。獨寧王府長史被-扣-押,有民告其強-良-家-女為妾,證據確鑿,經順天府詢問,交刑部發落。

不等消息傳回南昌,醞釀多時,憋了一肚子氣的皇帝,終於-爆-發。

早朝之上,拋出戴銑奏疏及廠衛送回實據,令張永劉瑾宣讀。

群臣垂首,殿前默然,無一為史雍等辯白。

宣讀完畢,朱厚照冷笑數聲,當殿下旨,差錦衣衛往南京械犯官。

“貪-贓-枉-法,構-陷-同-僚,具法司提審,擬罪勿縱。”

“林翰陳金停半祿閑住,呂等、葉贄、章懋降三級留用,胡諒降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

“杖史雍,李善等五人,抄沒其家,追奪官銀。旨到,即南京闕下行刑。不解至京,即發南疆。三代不歸,遇赦不赦,子孫五代不許科舉。”

“敕令抄錄三都,與聞百姓!”

張永宣讀聖旨,略顯尖銳的聲音在奉天殿前回-蕩。

百官齊身下拜,萬歲之聲山響。

非常時,行非常手段。

天子同內閣達成一致,南京之事,隻處置帶頭之人,餘者從輕或暫免發落。

“薊州危急,調兵北上為要。”

朱厚照年輕衝動,但吃一塹長一智,吃過幾次暗虧,終於明白,哪怕是天子,也無法事事順心,該妥協的時候,必須低頭。

錦衣衛送上證據,朱厚照手握名單,當真想一網打盡。然內憂外患不絕,群臣立場不一,閣老也各懷思量,能維持如今局麵,已十分不易。輕易打破,實難預料後果。

鎮虜營兵報五日送達。

黍穀山隨時將破,軍-情十萬火急,容不得半點拖延,更不能旁生枝節。

為保晉地寧夏安穩,他可以壓下怒火,拉攏晉王,安撫安化王。為朝中不生變故,哪怕想夷史雍三族,也硬是咬牙,將砍頭改成流放。

退朝之後,朱厚照回到乾清宮,獨自坐在暖閣裏,翻開楊瓚北上之前所進奏疏,看了一遍又一遍。

楊先生曾言,忍字頭上一把刀。

忍一時之氣,保百年之安。

為退韃靼,他必須要忍!

合上奏疏,朱厚照深吸氣。

不會太久,等援軍北上,將韃靼攆回草原,該算的賬,該討的利息,朕都要一一討還!

天子讓步,聰明人自當知機。

當日午朝,兵部即上言,再調兩千人北上退敵。戶部侍郎隨後出班,上奏府庫米糧尚且充足,可運二十萬石。

“準奏!”

朱厚照等的就是這番話。

李閣老同他說,天子出麵,逼-迫-兩部派人出糧,實乃下策。遠不如態度稍緩,先退後半步。凡心係家國者,必知事情急緩,不會在這時為難。

真有想不開拖後腿的,再下手處置,更為名正言順。

“一重一輕,兩相兼顧,策動人心,實為上上之選。”

朱厚照點頭,表示明白。

打個巴掌給個甜棗,朕懂。

甜棗給多大,巴掌扇多響,是不是扇掉幾顆牙,都是朕說得算。

簡單而言,楊先生講得更為透徹。

李東陽無語半晌,背過身,心中思量,待楊禦史回京,必要延請過府,做一番懇談。

教導天子的大方向沒錯,但在細節方麵,還需仔細把握。

鎮虜營

站在城頭,楊瓚忽感背後一陣發涼。摸摸後頸,頗覺有些奇怪。

總覺得,這股涼意非因韃靼而起。

“錯覺嗎?”

楊瓚不敢肯定。

正思量時,一名校尉奔上城頭,抱拳道:“稟僉憲,黍穀山飛報,千餘韃靼衝過營壘,正往鎮虜營馳來。”

這麼快?

楊瓚撐著牆垣,用力咬了咬腮幫,道:“謝郎中和顧司業可曾稟報?”

“回僉憲,兩位大人正趕製火-雷,言事報僉憲即可。”

“是嗎?”

苦笑一聲,難說無奈還是欣慰。

得人信賴,自然是好。但重責壓下,也非常人可以承受。

“黍穀山還有多少人?”

“回僉憲,除兩支騎兵,步卒不足五百,火銃兵隻餘三十。”

“才千戶如何說?”

“才千戶領兵出戰,中飛矢,戰死陣中。”

楊瓚愣住。

才指揮三子全部戰死。滿門忠烈,竟無一存!

“趙僉事率餘下步卒暫退,於穀口設下埋伏,殺傷韃靼三十餘人。穀少監突出重圍,正往營堡趕來。”

“顧總戎領騎兵策援,突遇韃靼主力,損失慘重,死戰方脫。”

“顧同知……”

說到這裏,校尉忽然頓住。

楊瓚心頭狂跳,升起不好預感。

“顧同知怎麼了?”

“前日,顧同知領兵襲擾韃靼-右-翼,再無消息傳回。”

楊瓚未及反應,遠處忽傳奔雷。

號角聲中,三千韃靼衝破黍穀山,逼近鎮虜營。

雪原之上,騎兵彙成滔滔洪流,破開朔風,洶湧而來。鎮虜營孤立邊塞,隨時可能被吞噬傾覆,搖搖欲墜。

麵對強敵,冰牆再厚,也將麵臨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