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2 / 3)

“此乃宮門禁地,胡兄說話之前,仔細思量一番才好。”

“怎麼,心虛了?”

“世間流言繁多,真假難辨。你我不過今科貢士,又非順天府的判官,還是專心殿試為好。”

胡貢士冷笑,還要再說,隊伍前已剩二十人不到。

“流言之事,胡兄可同謝兄說過?”

楊瓚實在煩他,壓低聲音,語氣突變得冰冷。

“小弟不才,同謝兄也能說得上話。日前得謝兄相邀,他日投帖拜訪,得幸見到謝大學士,必將胡兄所言詳細告知。”

說話時,楊瓚臉上始終帶笑,哪怕距離不到五步,也不曉得他在威脅人。倒是有不下三人聽到胡貢士之言,對他極是不滿。

流言傳遍京城,在場何人不知?

楊瓚恭祝謝丕“進士及第”之言,也有不少人知曉。

為何旁人不提,偏姓胡的拿來搬弄是非、大動口舌,還是在殿試之日,宮門之前?

流言的“主角”是謝丕,不敢同謝丕說話,卻來找楊瓚的麻煩,又算怎麼回事?

欺軟怕硬,蠅營狗苟,奸邪小人!

思及楊瓚的年齡和今科名次,不少人得出結論,必是姓胡的嫉賢妒能,動了歪心思,意圖在殿試前擾亂楊瓚,讓後者心思不定,在殿試中出醜!

“無恥之輩,用心何等奸毒!”

在場貢士之中,不少正義之人。見胡貢士麵色乍變,有不肯罷休之意,當即便要挺身而出。

不想,宮門前的錦衣衛早注意到此處情況,兩名校尉回報,穿著大紅錦衣的千戶手按刀柄,正大步走來。

“宮門之前,不得喧嘩。”

聲音落在耳中,低沉,冰冷,像是有鋼刀刮過脖子。

胡貢士生生打了個哆嗦,臉色更青。

楊瓚抬起頭,瞬間愣了一下。

這不是那日見到的藍籌股?

顧卿神情不變,目光掃過胡貢士和楊瓚,微在後者身上一頓,吩咐兩名校尉留下,又轉身離開。

目送顧卿走遠,楊瓚忽然笑了。被胡貢士激起的悶氣一掃而空,心情霎時明朗。

宮門之前就見美人,好兆頭!

花費了足足一個時辰,三百人才走進宮門。

此時天已大亮,帶路的仍是小黃門,方向卻不是謹身殿,而是天子上朝的奉天殿。

行過金水橋,三百多人鴉雀無聲。

琉璃明瓦,紅漆-巨-柱,金龍飛騰盤旋。

比起謹身殿和華蓋殿,奉天殿又多一層莊重威嚴。

眾人屏息凝神,腳步都開始放輕。行進間,耳邊似有龍吟回響,好似能看到自己金榜題名,打馬遊街的美好前景。

幻想美好,卻十分短暫,眾人很快回到現實。

想要東華門唱名,先要過了眼前這一關。

殿試之日,禦駕親臨奉天殿,並欽點十四名讀卷官審讀策論,為朝廷取才。

天子高坐龍椅,貢士們尚未進殿,自然看不到。

殿前點名的是兩名身著錦雞補服,腰束花犀帶,頭戴烏紗帽,腳蹬官靴的二品大員。觀其年齡相貌,皆是花甲之年,然精神矍鑠,目光如炬,威嚴感壓下,幾-欲-令人屏息。

此二人正是執掌都察院,助弘治帝打造中興之世的名臣:左都禦史戴珊,右都禦史史琳。

禦史之責在監察百官,舉發不法之事。

弘治朝政治清明,兩位都禦史居功至偉,更以剛正不阿為百官稱道。

此番殿試,弘治帝欽點的讀卷官皆為心腹之臣,也是日後留給太子班底。

論才幹,十四人均是才華非凡,有能之輩。然其中多數已是花甲古稀,將臨致仕之年。五十歲不到的楊廷和,竟連末尾都沒能排進去,更無資格同馬文升、劉大夏等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