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一顆正直的心(1 / 2)

要有一顆正直的心

德魯克認為,一個企業充滿鬥誌,其原因一定是企業的最高領導者有崇高的道德品質;而一個企業如果懶散墮落,其根源一定是企業的最高領導者品質惡劣。所以,他主張,企業的領導者一定要培養自己做人的境界,要堅持原則,要有一顆正直的心。正直是衡量領導者的試金石。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領導者把建立正直品格作為事業的資本,做任何事情都以正直為準繩,即使他一時無法獲得盛名與巨大利益,也終不至於失敗。而那些人格墮落、喪失操守的人,卻永遠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很多領導者信守厚黑學之類的東西,他們過分地注重技巧、權謀和詭計,卻忽視對正直品格的培養。很多偉大的公司都願意用公司創立者的名字作為公司的名稱,就是因為這些名字代表著信用,能使消費者感到可靠。

有一些人明明知道堅持正直人格的重要性,卻依然我行我素,不將事業的基礎建立在正直的品格上,反而建立在技巧、詭計和欺騙上。這種行為就像自殺一樣,明知結果,卻還要奮不顧身地投入火坑。

中國傳統士大夫有強烈的價值關懷,他們秉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儒家精神,堅守正直的品性,使後人敬服。唐代的魏征就是著名的例子。作為諫議大夫,他敢於直言、講真話,協助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一次,傳旨官突然來向魏征宣詔,說是皇帝有旨,要征集16歲以上身強力壯者入伍。魏征認為天下初定,連年戰爭和災荒已使百姓中壯丁很少,這樣突然的征兵會不利於國家安全和穩定。當他了解到這是宰相封德彝的主意時,他說:“封德彝無視國家現狀,征兵的主意不合時宜。”他讓傳旨官告訴唐太宗,這種事不合法令,他難以聽從命令。魏征公然抗旨不遵,嚇得傳旨官魂不附體,力勸他接旨,其他朝臣也為他捏一把汗。可魏征依然故我,泰然自若,競反背雙手在大廳裏踱起步來。這時,傳旨官又傳來第2道旨意,讓魏征速派人征點壯丁入伍。魏征仍然堅決不接旨。傳旨官好心提醒他,萬歲要動怒了。魏征卻昂然回答:“絕不苟且從命。”傳旨官無法,隻得奉命叫他入宮見駕。李世民認為魏征太固執,責問他:“征點壯丁入伍有何不可?為什麼屢抗朕命?”

封德彝則添油加醋、火上澆油說:“君命也不執行,怎能治理國家?”

魏征毫無懼色地反駁說:“難道大律不是君命?大律也是陛下親自頒發的,倘若連陛下也違反大律,朝令夕改,怎麼能治理好國家?”

李世民非常生氣地問道:“朕何事違律亂章?又何事朝令夕改?”

魏征正色道:“陛下8月即位時,曾下詔全國免征免調1年,百姓聞詔皆欣喜若狂,歡呼皇恩浩蕩。可至今不到4個月,陛下就開始宣旨征兵,這怎能取信於民?按國家唐律規定,21歲至59歲的男丁方可征調。封大人怎能知法違法,有辱君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