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選拔的基本原則(2 / 2)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在從事他並不擅長的工作,而他認為,既然這是領導安排的,那就必須做好,雖然他做得力不從心。這其實是在告誡決策者,必須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工作。然而,很多因素會影響到人們的決策選擇。

有一位在公司初創時期就任秘書的人,隨著公司的成長而得到提升,到50歲時升到了公司董事長秘書的職位。而這完全是他所不能勝任的。因為他一直忠誠為公司服務,所以老板也不想讓他換個崗位。其實,這種我們通常習慣了的做法有很大的危害,因為他缺乏取得績效的能力,而這會損害公司的利益和發展;因為他無法勝任,而這會影響整個管理團隊的士氣和信譽。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應該客觀地作出決定,即從公司的利益出發,把這個人從其職位上調開。

我們需要人性化的管理,但這不等同於講人情。一旦損害到企業的發展,任何人——包括老板——都必須離開。很多優秀的管理者在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欠缺時,會選擇馬上退出,以便讓新人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聯想集團的柳傳誌巔峰而退、蒙牛集團的牛根生功成身退都是鮮明的例子。所以管理者一旦認識到某人不適合某個職位,就必須馬上將其調離。而管理者自身不再適合組織發展的需要時,也必須有這種意識。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婦孺皆知。他因錯用了馬謖,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國從此走向衰敗,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選用了不合適的人擔當大任。

諸葛亮曾自比古賢管仲、樂毅,自信十足。而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器才過人,好論軍計”。由此諸葛亮對他刮目相看,“視謖猶子”,馬謖也視諸葛猶父。二人關係非同一般,導致諸葛亮對馬謖的認識不全麵。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其實馬謖並非庸才。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時,馬謖曾向諸葛亮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諸葛亮歎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馬謖也曾向諸葛亮獻反間計,離間諸葛亮的勁敵司馬懿和魏主曹睿的關係,導致司馬懿被貶下野。諸葛亮挺進中原之所以再無對手,“攻心計”、“反間計”功不可沒。守街亭時,馬謖請戰,並立下軍令狀,以“乞斬全家”的擔保來表明決心與信心。諸葛亮認為馬謖不是無能之輩,為保萬無一失,他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但諸葛亮的“失算”在於,他沒有看到馬謖缺乏作戰經曆,也沒有對受命時馬謖流露出的驕狂情緒予以注意,所以最終鑄成了大錯。

諸葛亮一葉障目,認不清馬謖言過其實、適合為良謀而難做良將的本質,犯下了用人不當的錯誤。因而他隻能一方麵嚴肅軍紀,揮淚斬馬謖,一方麵上表自貶謝罪了。

其實,作為決策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部屬,選用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人的個性千差萬別,做事風格也千變萬化,作為決策者,重要的是懂得發現員工的長處並合理地運用其長處。如果其所做的工作與其能力不匹配,則必會事倍功半,甚至折戟而歸。

管理忠告:管理的根本是人事決策,人事決策的核心是擇優,擇優的前提是確定人才選拔原則。德魯克認為,管理者進行人才選拔,必須重視基本的選拔原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