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劇本創作沒有建樹,仍然是高明的《琵琶記》和“四大傳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成就最高,舞台演出最受觀眾歡迎。其餘新作受當時統治思想控製,與雜劇一樣也在宣揚封建道德,像《五倫全備記》、《香囊記》之類,陳腐朽爛。所以,明初到嘉靖這一百多年,是戲曲的低潮階段。李開先《寶劍記》的問世,表明傳奇創作開始出現新氣象,有了新發展。

李開先(1502~1568),字伯華,山東章丘人。嘉靖八年進士,因上疏抨擊朝政,被削職為民。40歲後歸家,隱逸終老。他“知填詞,知小令,知長套,知雜劇,知戲文,知院本……善作能歌。”(薑大成《寶劍記》後序)家中收藏詞曲著述非常豐富。他的《寶劍記》演的是林衝的故事,但情節與《水滸傳》不完全一樣。可能作者主要吸收的是《宣和遺事》、元雜劇和民間傳說的資料。

《寶劍記》的情節是這樣的:北宋徽宗時,豹子頭林衝兼有文武之才。因為上表彈劾童貫,得罪奸黨被降職。後來得到張叔夜舉薦,做了禁軍教師。太尉高俅,是童貫一黨,朝中得勢。高俅派人借采辦花石綱建造宮室之名勞民傷財。林衝考慮再三決意“願濺一腔腥血,疏獻九重宮闕”!童、高設計陷害林衝,借口用林衝祖傳寶劍做樣子,令他帶劍到殿帥府白虎堂,誣他“刺殺上官”,問成死罪。

林衝之妻張貞娘,拚死擊鼓鳴冤,使林衝逃過一死,但被刺字發配滄州。途中林衝險些被解差董超、薛霸殺害,幸虧得到魯智深的救助。老母和貞娘在京音訊不知。一日,貞娘去廟中燒香乞佑,被高俅之子高朋撞見。高朋貪讒美貌,上前調戲,遭到貞娘怒斥。高朋即以高俅名義修書,差陸謙去滄州,令驛丞十日內結果林衝性命。兩番加害,林衝都僥幸逃生。草料場林衝終於處死殺手,趁著雪影天光,投奔柴進而去。朝中高俅聞奏,調動官兵前往捉拿。於是,林衝鐵心反上梁山。

高朋趁危再向貞娘逼婚。林母自盡。使女錦兒假扮貞娘從嫁,拖延三日,使貞娘逃出往梁山尋夫。

林衝在梁山被任命為總領大將,攻打汴京,捉拿高俅。洪太尉奏準朝廷,赦林衝不死,加職二級;將高俅父子押送林衝軍前,就地處死。林衝領職歸順,與貞娘團聚。

《寶劍記》中林衝與高俅的矛盾主要是因為反對奸臣專權,並非因妻子被調戲這樣的家事。林衝曾兩次上本,彈劾高俅借采辦花石綱建造宮室,禍國殃民招致塞上幹戈。他的妻子張貞娘深明大義,勸夫犯顏直諫,並為夫擊鼓鳴冤。林衝發配後,才有高衙內企圖霸占貞娘之事。從主題而論,《寶劍記》突出的是忠與奸的政治鬥爭,更深刻,社會背景更開闊。同時也使林衝的形象不像《水滸傳》中那樣忍氣吞聲,而是個痛恨權奸、憂時愛國的忠義之士,性格剛強得多。但結局仍然是被招安,而且劇中林衝、貞娘、林母、錦兒,“忠孝節義”俱全,又是在體現明代前期注重封建道德宣傳的時代精神。然而也不能單憑這一點來論優劣。《水滸傳》強調“逼反”的過程,也許倒是小說影響大於《寶劍記》的原因之一。

《寶劍記》還是文人寫戲,缺少舞台實踐,所以擅辭曲,而拙排場調度。此劇現在已沒有全劇上演,隻有“鳴冤”、“林衝夜奔”兩出還能演出。昆曲中的《夜奔》與《寶劍記》第37出曲辭隻有少數字的改動。這段戲,身段繁重,從頭至尾不停歇地邊唱邊舞,難度很大。演員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說,就是指這一段戲。侯永奎、李少春、裴豔玲都以演《林衝夜奔》而知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