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離魂》是元雜劇後期作家鄭光祖的著名作品,是元雜劇“四大愛情劇”之一,也是一個充滿想象和詩情畫意的美麗戲曲,代表了後期元雜劇創作的輝煌。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當時名氣最大,大家都尊稱他“鄭老先生”。《倩女離魂》題材出於唐傳奇陳玄的《離魂記》,在情節和語言上明顯受王實甫《西廂記》的影響,但又有可貴的發展。

張倩女自幼指腹為婚許給了王文舉。但後來王家父母雙亡,張母以“俺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為理由,讓倩女與王生兄妹相稱,打發王文舉去趕考,得官後再來議婚。倩女自見王文舉,十分鍾情,折柳亭送別依依不舍,擔心王文舉得官後另結姻緣。之後積思成疾,懨懨臥床。不料倩女思戀過深,以至靈魂出竅,化作另一個倩女去追趕王文舉並一同進京。王文舉狀元及第攜倩女衣錦還鄉。家裏那個軀體仍然在害相思病,“一會家縹緲嗬忘了魂靈,一會家精細嗬使著軀殼,一會家混沌嗬不知天地。”做夢就見到王文舉。大家見又來了個張倩女,非常驚訝。扶出病倩女來對證時,兩個倩女合而為一!

這個劇圍繞著少女對青年男子的愛慕為主線展開,在描寫深閨情懷方麵比任何一個愛情劇都更豐富、細膩,甚至比《西廂記》還要真切、深刻。張倩女很有特色,她具有崔鶯鶯的溫柔、深情,卻不象她那樣喬裝畏縮;有李千金(《牆頭馬上》中的女主角)的開朗直爽,又不同她的潑辣奔放。作者把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升華提煉為“離魂”,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淋漓盡致地刻劃她深於情、癡於情的性格特點,充分表現她對愛情如夢如癡的強烈追求,使她在元雜劇愛情劇的女主角群中具有獨特的光彩。“離魂”這個情節,實際上是深閨婦女被壓抑的愛情願望的巧妙表現,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女子的深層意識。表現了被禁錮的身體與強烈追求自由、愛情的精神之間的矛盾。

《倩女離魂》的語言清麗典雅,抒情氣息濃鬱,代表了後期雜劇的語言成就。第二折,離魂追趕王生的幾支曲子就極為美妙:

[越調鬥鵪鶉]人去陽台,雲歸楚峽。不爭他江渚停舟,幾時得門庭過馬?悄悄冥冥,瀟瀟灑灑。我這裏踏岸沙,步月華;我覷這萬水千山,都隻在一時半霎。

[紫花兒序]想倩女心間離恨,趕王生柳外蘭舟,似盼張騫天上浮槎。汗溶溶瓊珠瑩臉,亂鬆鬆雲髻堆鴉,走的我筋力疲乏。你莫不夜泊秦淮賣酒家。向斷橋西下,疏剌剌秋水孤蒲,冷清清明月蘆花。

(雲)走了這半日,來到江邊,聽得人語喧鬧,我試覷咱。(唱)

[小桃紅]我驀聽得馬嘶人語喧嘩,掩映在垂楊下,唬得我心頭丕丕那驚怕,原來是響璫璫鳴榔板捕魚蝦。我這裏順西風悄悄聽沉罷,趁著這厭厭露華,對著這澄澄月下,驚得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

[調笑令]向沙堤款踏,沙草帶霜滑;掠濕湘裙翡翠紗,抵多少蒼苔露冷淩波襪。看江上晚來堪畫,玩冰壺瀲灩天上下,似一片碧玉無瑕。

[禿廝兒]你覷遠浦孤鶩落霞,枯藤老樹昏鴉,聽長笛一聲何處發,歌欸乃,櫓咿啞。(雲)兀那船頭上琴聲響,敢是王生?我試聽咱。(唱)

[聖藥王]近蓼窪,纜釣槎,有折蒲衰柳老蒹葭;傍水凹,折藕芽,見煙籠寒水月籠沙。茅舍兩三家。

前兩支曲描繪倩女追趕王生時那種焦急、孤獨的心情,後四支曲描寫倩女追到了江邊,在水鄉深秋的景色裏徘徊、猶豫、窺視、傾聽、擔心的情景。把月光下江岸幽美奇幻的景色與倩女離魂忐忑焦慮的心情交織得十分巧妙。特別難得的是作者把孤獨趕路的是一個“離魂”,是魂靈不是人的特點表現了出來,寫出了魂靈飄忽的特點。“悄悄冥冥,瀟瀟灑灑。我這裏踏岸沙,步月華;我覷這萬水千山,都隻在一時半霎。”寫她那種躡手躡腳、躲躲閃閃、飄飄忽忽、悠悠蕩蕩的,和真人不大一樣。但作者又表現了她與真人相同的心情,她也“汗溶溶瓊珠瑩臉,亂鬆鬆雲髻堆鴉,走的我筋力疲乏”,也和一般少女單身走夜路一樣擔驚受怕,聽到漁人捕魚敲榔板,也“唬得我心頭丕丕那驚怕”。寫得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十分巧妙。這也是《倩女離魂》一直深受好評的原因之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