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實甫的《西廂記》要算是元雜劇中最膾炙人口、流傳最久遠的愛情詩劇了。《西廂記》體製宏偉,有五本二十一折。它文辭俊美,詩意濃鬱,在古典戲曲中幾乎無與倫比。也是郵票上的《西廂記》劇情畫以愛情為題材的元雜劇的高峰。它在描繪男女青年反抗封建婚姻、爭取自主愛情方麵給人們的震撼和啟示,至今具有現實意義。

王實甫的生平事跡不詳,但根據《錄鬼簿續編》所賦[淩波仙]吊曲中“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飆飆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雜新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的形容,我們可以知道王實甫很熟悉勾欄生活,善於描繪兒女風情,文筆優美,撰寫的《西廂記》是當時劇壇中被文士們公認的最佳劇作。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會真記》。但是《西廂記》把一個維護、宣元末明初刻本《西廂記》殘頁傳封建禮教的故事改變為宣揚自主愛情的故事,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同時,在藝術上的成就也更為突出。

《西廂記》的故事大家都熟知。唐代書生張珙入京趕考路過河中府,順便探望小時學友——現在統領十萬大軍的白馬將軍杜確並遊覽名勝古刹普救寺。不料在寺中邂逅絕色美女崔鶯鶯,“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當即放棄趕考,在普救寺借住下來,以便接近小姐。但是,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崔鶯鶯作為崔相國的女兒,家教更嚴。親“治家嚴肅,有冰霜之操。內無應門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輒入中堂”。張生百明弘治刻本《西廂記》方求計,也隻得道場遙觀,隔牆酬詩,沒有當麵傾訴的機會。風雲突起,作亂孫飛虎聞聽鶯鶯有傾城傾國之貌,帶領半萬賊兵包圍普救寺,要擄鶯鶯為妻。三日不交人,燒寺殺人,“僧俗寸斬,不留一個”。眾人一籌莫展,鶯鶯提出三個方案:一、“將我與賊漢為妻,庶可免一家兒性命”。母親不允:“俺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獻於賊漢,卻不辱沒了俺家譜?”二、“我不如白練套頭兒尋個自盡,將我屍櫬,獻與賊人,也須得個遠害全身。”母親不舍。三、“不揀何人,建立功勳,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倒陪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這個主意得到母親的讚成,當下命令長老在法堂上高叫:“兩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奩,斷送鶯鶯與他為妻。”張生挺身而出,修書給白馬將軍杜確,搬來救兵,徹底贏得了鶯鶯和丫鬟紅娘的好感。大家都以為好事將成,不料事平之後老夫食言不守,許婚不認,設宴讓張生、鶯鶯兄妹相稱。兩個年輕人大失所望。張生據理力爭,被老夫以老相國在世已將鶯鶯許於侄兒鄭恒推脫。張生痛苦萬分。終於,紅娘見義勇為,決定幫助兩個有情人。她建議張生趁小姐到花園燒夜香時,隔牆彈琴傾訴心意,讓鶯鶯進一步了解了他的一片深情與至誠。紅娘又答應為張生傳送書信,推動崔、張愛情的實際進程。鶯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終於向張生居住的西廂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老夫人發現了崔、張的自主愛情之後,又是紅娘承受了“家法”,據理力爭,指責事“乃夫人之過也”,指出“信者,人之根本”,“兵退身安,夫人悔卻前言,豈不為失信乎?”提出了成全兩人的方案,迫使老夫人應允了兩人的婚事。雖然後來張生和鶯鶯還經曆了一些波折,但雲開霧散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明萬曆喬山堂刻本《西廂記》

《西廂記》不是一般的才子佳人戲,沒有浮皮潦草、公式化的俗套。它生動地表現了封建社會中男女兩性在禮教壓迫下追求愛情時的艱難和種種真實的情感。特別是男女兩性在戀愛中的矛盾、痛苦、期待、追求、挫折、失望、歡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所以能久經時間的考驗,時至今日仍然得到共鳴。而且《西廂記》把愛情與婚姻聯係起來考慮,把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礎來歌頌,也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義。對後世文學作品影響十分深遠。

《西廂記》的戲劇性很強,全劇雖然篇幅宏大,但安排得生動自然,一波三折,情節緊湊,毫無冗長之感。劇中圍繞崔張愛情一條線索展開,“驚豔”之後立即“借廂”,“聯吟”,“鬧齋”。愛情陷入僵局,又起“寺警”,引起下一輪“悔親”矛盾衝突。衝突過程中,兩個年輕人相互更多了解,鶯鶯的感情逐漸向反叛的方向轉移,為第三本集中解決愛情矛盾作好了鋪墊。第三本中鶯鶯的態度還是有反複,明明寫信約了張生幽會,卻又瞞著紅娘;見了張生來赴約,卻又喊“有賊”,讓人家張生跪在花園裏滿頭大汗聽她言不由衷的教訓。人家張生失魂落魄、病倒床榻,她又心疼,再讓紅娘送信約他。之後的兩本,“酬簡”、“拷紅”、“哭宴”、“驚夢”、“爭婚”等等,都有很強的戲劇衝突,非常有吸引力。縱觀全劇,一折有一折的曲折,一本有一本的波瀾,把一個戀愛故事演繹得跌宕起伏、搖曳多姿。每一折的情節都貼近生活,細膩生動,充滿喜劇情趣,引人入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