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元雜劇。這個劇無論從揭露元代社會濃重的黑暗現實、歌頌人民的反抗意誌的思想意義角度,還是從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成就而言,都無愧作為元雜劇的代表作。

《竇娥冤》是旦本,主角是青年寡婦竇娥。劇本表現的是一樁冤案,體製是四折加一楔。為了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還要介紹一點元雜劇結構方麵的知識。

元代雜劇的結構有獨特的慣例,一般情況下是以一本四折為單位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四折正好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的起、承、轉、合四個過程。

什麼叫“折”?相當於現在戲劇的“幕”。當然元雜劇是早期戲劇,不拉幕。也就是說,元雜劇的每一折,都是戲劇情節發展的一個段落。這是指一般的慣例,每出戲都分四個大段落,是一本四折。當然也會有特殊情況,像《趙氏孤兒》是一本五折;《西廂記》規模更大,是五本二十一折。

另外,為了彌補四折結構對劇情的局限,元雜劇結構中還有一種重要的形式——楔子,相當於現在戲劇的“過場戲”。它的作用是補充說明一些情節,又不影響劇情的緊湊簡煉。楔子用在四折之前或加在折與折之間,作用是使戲劇衝突更迅速有力地推向高潮。們絕不允許將楔子加在最後。楔子本來是木工用的小木片,用來彌縫填裂的,可以使器具更加堅固。現在用來稱呼過場戲,很恰當、很傳神。比如《竇娥冤》,是很典型的一本四折結構,它的四折之前,用了一個楔子。在楔子裏把竇娥3歲死了母親,跟著父親流落在楚州;7歲時,又被迫作為借債的抵押品成為蔡婆的童養媳這段身世作了交待。這一段情節與竇娥被冤殺的故事,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楔上這段情節後,人物的悲劇命運、性格就被刻畫得更深刻更豐富了。

另外,還要介紹一點元雜劇音樂、演唱方麵的知識。元雜劇采用的曲調是北曲。北曲是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的聲腔係統,它吸收了宋金詞、曲和諸宮調的成分,受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影響,與南方流行的曲調、風格和發音都不同,比較高亢、激昂。元雜劇的演唱形式也很特別,全本四折戲中,每折隻由一個主要角色獨唱到底,其他人都隻能說,不能唱。由女主角獨唱的劇本叫“旦本”,由男主角獨唱的叫“末本”。有的書上介紹說,“一人主唱”,不準確;是一個角色主唱,不是一個演員。比如《單刀會》是末本,第一折正末喬國公主唱,第二折正末司馬徽主唱,第三、四折才是正末關雲長主唱。都是由正末這個角色主唱,不是一個演員主唱。我們來看一看《竇娥冤》的故事:

楔子的內容是:窮苦的書生竇天章,因為借了當地放高利貸的寡婦蔡婆婆20兩銀子,一年後滾成40兩,無力償還,隻好答應蔡婆婆的要求,將7歲的女兒端雲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改名竇娥。蔡婆婆另外又送了10兩銀子給竇天章作盤纏,以便他上朝應試。

第一折已是13年之後。改名竇娥的端雲守寡也已3年。一個渾名“賽盧醫”(古代良醫扁鵲住在盧,人稱盧醫)的庸醫,也是借了蔡婆婆的高利貸還不起,結果起了殺心。他把蔡婆婆騙到郊外,要用繩子勒死她。行凶之際,被潑皮張驢兒父子碰上,無意中救了蔡婆婆。當張驢兒得知蔡婆婆家隻有婆媳兩個寡婦時,威逼蔡婆婆婆媳倆改嫁他父子,否則就用賽盧醫的繩子勒死她。蔡婆婆無奈,隻好把兩人帶回家中。竇娥哀歎自己不幸的命運,平時隻好與婆婆相依為命,決心守寡侍奉婆婆到老。這次見婆婆不明不白把一對鰥夫父子引進家門,堅決反對,責怪婆婆糊塗,同時義正詞嚴地拒絕了張驢兒的無理要求。終究因為蔡婆婆軟弱怕事,兩個無賴就賴在了她們家裏,被好茶好飯供養了起來。

第二折裏,蔡婆婆憂懼成病。張驢兒想乘機害死蔡婆婆,然後霸占竇娥。他找到賽盧醫要到了毒藥,下在了蔡婆婆想吃的羊肚湯裏。不料因為蔡婆婆嘔吐,把羊肚湯讓給了張老頭吃。就這樣,張驢兒反倒藥死了自己的父親。張驢兒竟然以“藥死公公”的罪名逼迫竇娥順從他。竇娥堅決不從,自恃清白,情願與張驢兒到衙門“官休”。貪贓枉法的楚州太守桃杌隻聽張驢兒的一麵之詞,毒刑逼供。竇娥堅持不招。最後,昏官要刑訊蔡婆婆。善良的竇娥為了救婆婆,屈招了“藥死公公”的罪名,被判了死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