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早期劇本保存下來的很少,隻有《張協狀元》被公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南戲劇本。《琵琶記》的時代可以確定是元末明初。現在能看到的《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劇本都經過了明代人的修改。

《張協狀元》由南宋時溫州九山書會才人編撰,作者不詳。這個劇收入《永樂大典》第13991卷,在漫漫曆史長途中經曆了傳奇般的曲折,流出國外。是1920年被葉恭綽先生在倫敦小古玩肆發現,如獲至寶購買回國。錢南揚先生校注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一書有對這《拜月亭》明刊本插圖個劇的分析研究。

《張協狀元》演的是一個狠毒書生忘恩負義的故事。書生張協進京赴試途經五雞山遇盜,財物被劫,被打致傷。風雪中他避入古廟棲身,得到古廟主人王姓貧女接濟。之後張協又與貧女結親,得到更多的照顧和資助,才能有條件進京趕考。張協居然一舉考中狀元,當官後便把貧女的恩情忘在了腦後。當貧女曆盡艱辛尋到狀元行衙,被張協命人亂棒逐出。張協赴任途中邂逅采茶的貧女,又拔劍將她砍傷跌入深坑。當時宰相王德用帶夫人途經五雞山在古廟歇息,發現貧女相貌與自己去世的女兒勝花酷似,將貧女收為養女。待張協向王德用家求親得允,結親時揭開紅蓋頭才發現新娘便是昔日貧女。貧女痛數了往日恩怨,不願與他成婚。但在王德用主持下,鼓樂聲中重諧鸞鳳。

早期南戲中,負心男子的故事很多。漢魏至南宋以來,我國東南地區就有丈夫科舉後一腳踢開辛勞的妻子的社會問題。著名的早期南戲《趙貞女》、《王魁》也是這種題材,可惜劇本沒有流傳下來。《張協狀元》將張協的冷酷無情揭露得很充分,其他如貧女的至誠、鄉鄰李公、李婆的熱誠、王勝花的癡情等等也都動人。一些刻畫人物內心的段落,像貧女抒發幼失怙恃的淒苦心情、尋夫受辱回鄉卻有苦難言等複雜的心理狀態,很有戲劇性和藝術感染力。曲文質直淺近,活潑自然,充滿著民俗情趣。

劇本也有明顯的漏洞:張協中狀元後不肯接宰相小姐王勝花的絲鞭(不允婚事)這個情節,既不符合人物思想性格,也與後麵再向宰相養女求婚的情節大有矛盾。大團圓的結局可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卻削弱了對張協的批判力度。總之,《張協狀元》真實地反映了早期戲曲缺乏提煉加工的原始麵貌。

這個劇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宋代南戲劇本,且保留著原始的演出本麵貌,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像副末開場唱諸宮調、舞台空間的虛擬特點、多重可變特點、一個演員演幾個角色的特點、以人扮演布景道具(末與醜扮作門)、無處不見的插科打諢等,對研究戲曲演化的過程非常有意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