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劇本體製大致與南戲相同,但進行了某些改革,因而更為成熟。傳奇改變了南戲的不分出而開始標明分出,也改革了南戲繁複的開場。

明清傳奇的舞台藝術,已經走上了全麵發展和高度綜合的階段。上至宮廷貴族與土大夫府邸,下至民間的草台上,都進行著頻繁的演出活動。明代宮廷演出,前期由“教坊”承應,中期以後專設“四齋”和“玉熙宮”等機構管理。清代則先後設“南府”和“平署”管理。貴族士大夫多數有家班。民間則以水陸舞台進行演出。在音樂方麵,昆山腔集南北曲之大成,廣泛運用借宮與集曲,使曲牌聯套體的結構方法更加完備和富於表現力;演員演唱的水平也大為提高,重情達意,達到了性格化、戲劇化的要求;樂器配置也更加豐富完備。這些都為後世戲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弋陽諸腔,在“字多聲少,一泄而盡”的特點基礎上,創造出幫腔(即一人啟口,數人幫唱)和滾調(在曲詞前後或中間,加進一些接近口語的韻文或短句,使曲詞淺顯易懂),更便於充分地表達情感,在鑼鼓和打擊樂的襯托下,具有激昂強烈高亢奔放的特色。表演藝術上,角色分工更為細致。昆山腔從南戲的7個角色,發展為“江湖十二角色”,包括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麵、二麵、三麵、老旦、正旦、小旦、貼旦、雜,使演員得以專工一行,便於提高藝術水平。弋陽腔則在演唱上更重視觀眾接受能力,活躍舞台氣氛,加強戲劇性和動作性。因而,在這一時期,昆、弋各行角色中,都出現了著名演員,他們擅長於運用唱念做打等藝術手段,刻畫人物。李開先在《詞謔》中記述演員顏容在《趙氏孤兒》中扮演的公孫杵臼,“能使千百人哭皆失聲”。侯朝宗的《馬伶傳》中記述演員馬錦於《鳴鳳記》中表演嚴嵩的奸狠,入木三分,令人叫絕。李鬥《揚州畫舫錄》中記載了各行優秀演員,如副末徐維琛、王九皋;老生山昆壁,陳元凱;小生陳雲九,董美臣,張維尚;大麵周德敷,顏天祥,周君美;正旦史菊觀,任瑞珍,吳瑞怡;小旦吳福田等,無不各擅其技,名重一時。弋陽腔演員的演技也達到技藝精湛的水平。在舞台美術方麵,突出重視服裝、臉譜和化妝。服裝道具即所謂行頭更為細致,分為衣、盔、雜、打四箱。官僚富豪的家班更是豪華精麗,炫赫一時。這些對提高舞台美術的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