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順治至乾隆年間,1644~1795),曆史進入清代後,傳奇創作又有了新的發展。首先以李玉(1591?~16717,字玄玉,一字元玉,號蘇門嘯侶,吳縣即今蘇州人)為首的蘇州作家集團,有朱素臣、朱佐朝、葉時章、張大複、畢魏、邱園、陳二白、馬佶人等。他們繼承了明中葉反映現實鬥爭的優秀傳統,寫出了眾多的優秀劇目,如《清忠譜》、《萬民安》、《千忠戮》、《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琥珀匙》、《十五貫》等。這批劇作,題材廣泛,結構精煉,詞曲通俗,適於演出,塑造了諸如社會平民、行商坐賈、清官義士諸多形象,還包括與宦官權相進行鬥爭的市民和紡織工人。

明代滅亡的史實,對作家們的思想震動極大。一些謳歌民族英雄、表彰民族氣節、總結曆史興亡經驗的作品也相繼出世。如吳偉業的《秣陵春》,特別是洪異(1645~1704,字防思,號稗畦、稗村,又號南屏樵者,錢塘即今杭州人)的《長生殿》(寫唐代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和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署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64代孫)的《桃花扇》(通過李香君、侯朝宗的愛情故事,描寫了南明的滅亡曆史),都以生動的形象,總結了曆史的興亡教訓,歌頌了民族氣節,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而且結構精巧,曲律諧葉,文辭優美,形成了傳奇後期雙峰並峙的兩個創作高峰,與雜劇《西廂記》、南戲《琵琶記》、傳奇《牡丹亭》合稱為中國戲曲史上的五大名著。此外,還有李漁(1610~1680,本名仙侶,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翁,又名笠鴻、謫凡,別署笠道人等,浙江蘭溪人)等人,技巧熟練,但多屬輕佻滑稽之作。方成培的《雷峰塔》(白娘子的愛情故事),結構嚴謹,成為傳世之作。乾隆時期,統治者文化專製強化,文字獄株連廣泛。乾隆四十二年(1777),又在揚州專門組織機構修改詞曲,後又指令各省刪毀違礙的劇本,同時又命人編撰《勸善金科》、《升平寶筏》、《忠義璿圖》等宮廷大戲,以備統治者需用。致使當時的文人如蔣士銓、王文治、沈起風等人,所著多歌功頌德劇本。由此,傳奇創作走向下坡路,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日益衰落。後來,從整本戲中的某些段落形成相對獨立的折子戲,由於精煉集中,藝術精粹,受到觀眾歡迎,許多傳奇劇目則借此而存留在舞台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