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的作家和作品。中國戲曲史上有作家可考的劇本自元雜劇開始。在此以前,《武林舊事》記載有宋官本雜劇280本,《輟耕錄》記載有金院本689種,但都隻有劇名,作者和劇本皆未能流傳下來。隻有元雜劇的劇本才得到保存和流傳。

從金末至元成宗元貞、大德(約1200~1300)前後,是元雜劇發展的繁盛時期。這一時山西洪洞明應王殿元雜劇壁畫期,人才輩出,名作如林。據《錄鬼簿》記載,作家有56人,作劇337本。作家有關漢卿(名不詳,號已齋,一作一齋,大都人。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約1230),約元成宗大德年間去世)、王實甫(生卒年不詳,名德信,大都人)、馬致遠、白樸、楊顯之、高文秀、石君寶、紀君祥、康進之、尚仲賢、鄭廷玉、武漢臣、李好古、李直夫等。活動中心主要在大都、真定等地,傳世的優秀作品有數十種,有的以本色見長,有的以文采見長,在中國戲曲史上形成了盛極一時的繁榮局麵。

這一時期雜劇的創作思想較為複雜。由於元代文人地位低下,失去了仕進的道路,大多處在生活底層,對黑暗的現實生活有著清醒認識,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接近,因此,其作品的主流多能正視現實,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的願望,歌頌人民的鬥爭精神。具體表現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麵:①深刻暴露封建統治的種種罪惡,反映人民所受到的各種壓迫,歌頌人民的反抗鬥爭精神。如《竇娥冤》、《蝴蝶夢》、《勘頭巾》、《瀟湘夜雨》、《救孝子》、《陳州糶米》、《望江亭》、《魯齋郎》、《灰闌記》、《後庭花》、《趙氏孤兒》等等,描寫地方官吏和地痞流氓沆瀣一氣,草菅人命;權豪勢要橫行霸道,搶占別人的妻女財物;法治黑暗,貪汙受賄,殘害百姓等;同時也表現了人民群眾不肯忍受欺淩,運用聰明才智,取得鬥爭勝利。這類作品大多以清官斷案作結,清官多托名包拯。②揭露統治者的腐朽無能,投降賣國,歌頌人民和愛國將領反抗民族壓迫的鬥爭,喚起民族意識,贏得人民的讚賞。如《單刀會》、《西蜀夢》、《東窗事犯》、《漢宮秋》等。③揭露封建禮教和娼妓製度對婦女的壓迫,歌頌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禮教束縛,追求婚姻自由。如《金線池》、《曲江池》、《救風塵》等作品,反映了娼妓製度給婦女造成的痛苦。《拜月亭》、《牆頭馬上》、《張生煮海》等作品,表現了青年男女對自主婚姻的熱烈追求,其中尤以王實甫的《西廂記》成就最高,影響最為深遠。作家在作品中提出“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反映了廣大青年男女的美好願望。

此外,元雜劇中還有一類反映農民反封建反暴政的水滸戲,歌頌了梁山英雄為“救生民”,“替天行道”,上山聚義,與權豪勢要的武裝對立,讚揚了嫉惡如仇、勇於鬥爭的英雄形象。如《雙獻功》、《燕青博魚》、《還牢末》、《爭報恩》、《李逵負荊》等。另外,元雜劇中也有一些宣揚封建思想,反映故國之思,鼓吹出世避世,宣揚宗教鬼神迷信的作品。

元貞(1295~1297)、大德(1297~1307)以後至元滅亡(1368)前後,由於南方的經濟恢複較快,雜劇的創作中心已轉移到南方的杭州,雜劇創作進入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的創作成就遠遜於前一期。據《錄鬼簿》和《錄鬼簿續編》記載,這一時期雜劇作家51人,作品78種。主要的作家有鄭光祖、喬吉、宮天挺、楊梓、秦簡夫、金仁傑等。創作傾向發生轉變,作品內容有為知識分子鳴不平之作,如《範張雞黍》、《七裏灘》等,雖對權豪勢要把持仕途不滿,但又充滿期待;有的作品通過對古代聖君賢相忠臣義士進行表彰,要求恢複儒家的仁政,如《霍光鬼諫》、《豫讓吞炭》、《周公攝政》、《趙禮讓肥》等;有的作品反映封建家庭的人倫關係,維護財產繼承權,如《東堂老》、《龐居士》、《合同文字》、《老生兒》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和喬吉的《兩世姻緣》,都是根據唐人傳奇改編,寫閨中少女思念戀人,靈魂追隨而去,甚至再世重生,兩世姻緣。人物故事具有浪漫色彩,文辭哀婉動人,是《西廂記》與《牡丹亭》之間的過渡性作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