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藝術的成熟,對戲曲的劇本文學和音樂唱腔的形成,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中國以抒情詩為主體的詩歌淵源流長,但長篇的敘事詩卻不發達,這使戲劇的產生和發展缺乏必要的文學準備,因而影響了戲劇的成熟。宋雜劇金院本等,雖然已具有戲劇性因素和唱念做打的手段,但缺乏完整的故事和不斷發展變化的情節這些必要的敘事性因素。這丁都賽磚圖一點恰由說唱藝術予以解決。早在南北朝時,樂府詩歌用大曲的樂曲來歌唱,曲後還有一段舞蹈。隋唐以來,大曲將歌舞結合演唱故事,以散板——慢板——快板——散板的音樂結構形式,反複演唱,來敘述故事。唐代寺院也開始采用邊唱邊講的方式講說佛經和世俗故事,稱“俗講”或“囀變”,講唱的文本稱“變文”。這種文體後來發展為鼓子詞,詠唱故事《劉知遠諸宮調》書影時,仍采取說唱相間的形式。至北宋中葉,說唱藝人孔三傳創造了諸宮調的說唱形式,把敘事和抒情的因素結合,以演述長篇故事。諸宮調的形式是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采用各種宮調的曲子組成,後來出現了董解元所著的《西廂記諸宮調》,演唱崔鶯鶯與張君瑞戀愛的故事。這一說唱本的出現,表明了說唱藝術在文學上和音樂上的成熟。戲曲不僅從說唱藝術借鑒了敘事的經驗,而且吸收了眾多的題材故事、情感和趣味。當諸宮調與歌舞戲和滑稽戲的宋雜劇金院本相結合時,原來的演唱者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敘述,變成了對正在進行事件的直觀再現,這種直觀的再現由演員所扮演的角色來完成。這樣,其中的敘事性情節就轉化為戲劇性情節故事,也就形成了戲曲的劇本文雜劇磚雕學,同時,原來的諸宮調的套曲形式,也演變成戲曲的曲牌聯套的音樂體製。

自古以來,上述各種藝術的演出,往往在節日假日集中在一個場所。演出地點,除宮廷外,還設在寺廟裏。到北宋時,除寺廟外,還產生了專為演出而設的場所,稱瓦舍。據記載,當時東京(今開封)的瓦舍,已遍布全城。每座瓦舍中有幾十座勾欄棚,分別演出不同的伎藝節目。瓦舍中的藝人以賣藝為職業,觀眾主要是市民,即手工業工人、商人,也有士大夫官僚階層和貴族。瓦舍勾欄演出的節目有雜劇、小說、講史、諸宮調、武藝、雜技、傀儡戲、影戲、說笑話、猜謎語、滑稽表演等。後來,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瓦舍勾欄承續了北宋的體製,但在眾多伎藝的數量和質量上又大有發展和提高。瓦舍勾欄中諸種伎藝互相競爭、互相觀摩、互相吸收融彙而得到藝術上的提高。其戲班圖中,宋雜劇和金院本在不斷吸收融彙各門藝術中得到發展,特別是吸收消化了諸宮調的文學體製和音樂體製,就逐漸形成了古典戲曲的第一個完整形態——元雜劇。

近人關於戲曲的起源和形成,還有如下幾種觀點:①戲曲起源於古巫古優。王國維持此說。②戲曲受印度的梵劇影響而成。許地山持此說。③戲曲起源於傀儡戲、影戲。孫楷第持此說。④戲曲至遲起源於春秋,完成於唐代。任二北持此說。以上各說都提出了各自的論據,但總的來看,可能各有偏執。中國戲曲的起源和形成因素十分複雜,不可能是由一種因素而致。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