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2 / 2)

詞人在詞中寫的“半世生涯,轉類蓬飄”正是對自己半世漂泊生活的真實寫照。

早期,由於黃齊生接受的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熏陶,滿腦子充斥的都是封建思想。但是自從和家兄一起主辦達德學校以來,黃齊生逐漸接受了新學,尤其是接觸了日本、英國、法國的民主思想之後,使他深刻地認識到儒家思想的沒落,感覺到依靠儒家思想不能夠拯救危難之中的中國。使黃齊生認識到“念聖似尼山,源稱混混;隱如桀溺,亂避滔滔。”這是他接受歐洲新思想之後內心世界發生的深刻轉變。

嚴範蓀先生是天津人,他創辦的經世學堂是貴州新教育的開始,黃齊生因家兄黃幹夫的關係也尊嚴範蓀為師,所以詞中有“教稟津門”一句。青年時期的黃齊生,在否定了儒家思想,接受了新學之後,正好趕上“戊戌變法”,維新思想像雨後春筍一樣在神州大地席卷而來。這個時候,黃齊生馬上接受了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主張。並且特別景仰康有為。後來康有為和黃齊生有緣聚首,康有為聽了黃齊生對於時政的見解之後,康有為曾經興奮地說:“見到你真使我高興,二十年前遇到梁啟超、譚嗣同的時候就和今天一樣,真是相見恨晚,相見恨晚!”因為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所以黃齊生說:“師承‘南海’,許以‘梁’‘譚’比下高。”辛亥革命之後,腐朽的清王朝被徹底推翻了,但是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流離失所,社會仍然處於一派混亂之中。這個時候,黃齊生更加彷徨、迷惘了,他覺得在中國境內似乎找不到救國救民的方針大計,於是他開始遠赴英國、法國,尋求救國真理。有一次他攜子外遊再次拜見了康有為,黃齊生提出了有關救國救民的一個根本問題向康有為請教。康有為瞑目靜聽,思考了好長一會才從口中蹦出了三個字:“善哉問。”但是並沒有回答黃齊生提出的問題。黃齊生很失望,辭別了康有為之後,和朋友們曾經說:“南海亦徒有虛名耳!”至此,黃齊生對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思想徹底決裂,認識到康、梁的資產階級改良思想不能挽救中國。

詞人在詞中說“羞怯甚,笑無言嫫母[14],怎解妖嬈。”包含了兩曾意思:一是黃齊生自謙,因為康有為說見黃齊生如見梁啟超、譚嗣同,而黃齊生自謙,認為自己不能與“梁”“譚”同日而語。第二層意思是說“梁”與“譚”,雖說自己不能與“梁”“譚”比,但是“梁”與“譚”的改良思想如果與共產黨的革命哲學相比較的話就相去更遠了。

這就猶如“無鹽”、“嫫母”與妖嬈的西施媲美一樣。

舅父從火坑裏拯救了外甥,長大成人的外甥又影響了舅舅,使舅父也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

五、共赴國難

重慶這裏為了一首《沁園春》正熱熱鬧鬧地打著“嘴仗”,戰場上也沒有閑著。上黨戰役於1945年10月8日結束,僅僅過了十多天,平漢戰役的大幕又在硝煙中扯開了。10月20日劉鄧躍馬揚鞭,率指揮部離開太行山麓的赤岸村,直指與邯鄲咫尺之遙的峰峰礦區,開始實施對平漢戰役的指揮,這標誌著平漢戰役即將正式開始。

劉鄧大軍誘敵深入至漳河以北,邯鄲以南的袋形戰場,10月24一日,劉鄧大軍突然出擊,25日將敵人包圍,隨後利用夜間作戰,逐步采用分割敵軍、滲入襲擊和頻繁幹擾的方法削弱和疲憊敵人,等待後續起部隊的到來發動總攻。

從“雙十協定”公布的那天開始,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高樹勳、馬法五就率領第四十軍、第三十軍、新編第八軍共七個師采取並進重疊配置,分成左、右兩路,自河南新鄉沿平漢路北進。他們企圖占領邯鄲,與沿石太線西進、先期到達石家莊的第三軍、第十六軍回合後繼續北進,再與空運到北平的第九十二軍、第九十四軍會師,最後達到完全控製平漢路,分割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的目的。

這是十分厲害、非常老道的一著惡棋。蔣介石的這個陰著一旦得逞,將對華北的兩大解放區構成極大的威脅,兩個解放區將被蔣介石分割成兩個孤立的部分,然後各個擊破,這樣,“雙十協定”很有可能會變成一紙空文。

毛澤東羽扇綸巾,運籌帷幄;蔣介石則磨刀霍霍,調兵遣將。誰能問鼎中原,鹿死何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