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王若飛隻有七八歲,像一棵稚嫩的幼苗,在那樣的家庭環境裏隨時都有夭折的危險。就在眼看活不下去的時候,他的兩位舅父,黃齊生和黃幹夫伸出了援助的手,把他從那個家庭裏接了出來,把瀕臨死亡的小外甥救出了火坑。
黃齊生接小外甥來到貴陽,帶他進入了達德學堂初等預備科,親自照料外甥的生活和學習。第一年,王若飛由於身心受過摧殘,身體虛弱,接受能力差,留了級。第二年,由於黃齊生的細心照料和幫助,王若飛的身體逐漸強壯起來,勤奮學習,年終考試,一改前觀,從留級變成了跳級,最後在達德學校畢業。後來,黃齊生又帶著王若飛和其他同學一道出國留學,先是到日本,後又去法國。1923年,黃齊生“愴然揮手”,送已經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王若飛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完成了對少年和青年王若飛的培養。
成了有用人才的王若飛,終生不忘那段往事。他對別人說:“若不是兩位舅父仗義將我母妹三人救出火坑,恐怕早已被折磨而死,或不知流落成如何的景象,焉能還有今日?”可以說,早年黃齊生走到哪裏就把王若飛帶到哪裏,隨身教養;到了後半生,事情顛倒過來了,變成了王若飛走到哪裏,黃齊生就要奔赴到哪裏。王若飛在綏遠坐牢,他千裏赴訣離;王若飛被轉獄送到太原,他又奔赴太原探望;王若飛出獄回到延安,他又趕赴延安看望。結果,1946年4月8日,甥舅兩人在由重慶飛往延安的一架飛機上竟然共赴國難。
當重慶國共兩黨圍繞《沁園春·雪》展開筆戰的時候,1945年12月7日,遠在重慶的王若飛給延安的舅父黃齊生寫了一封信,當時王若飛是中共在重慶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團成員。信中王若飛把重慶關於《沁園春·雪》的情況詳細地告訴了舅父:“毛主席的《沁園春》詞(詠雪),此間和者甚多,真是一首好詞。”信中還附上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黃齊生也是一個擅於詞令的高手,在了解了重慶關於《沁園春·雪》的唱和情況之後,自己怎麼能夠按捺得住呢?他的詩興一時也被外甥的一封遠方飛鴻攪動起來,於是滿懷激情,浮想聯翩,筆走龍蛇一般地寫了上麵的那首詞。
黃齊生將自己寫好的《沁園春》用毛筆認真抄寫之後,裝到信封裏,並附信一封,送到了毛澤東的手中。
很快,毛澤東於1945年12月29日給黃齊生複信一封:
黃老先生道席:
新詞拜讀,甚感盛意!錢老先生[12]處乞代致侯。敬祝六七榮壽,並頌新年健康!若飛寄來報載諸件付上一閱,閱後乞予退還。其中國民黨罵人之作,鴉鳴蟬噪,可以噴飯,並付一觀。
毛澤東十二月二十九日[13]黃齊生的詞寫得很有味道,他寫的這闋《沁園春》與其他人寫的都很有不同。他沒有從當時的大背景人手,而是以自己一生思想變化為背景、為軌跡,通過自己思想的轉變進而反映整個中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小中見大,的確是高人一手。全詞有感而發,真情流露,讀之令人感歎。
黃齊生1879年出生於貴州安順,是著名的老教育家,民主人士,辛亥革命的積極參加者。1894年,維新派人士、欽命提督貴州全省學政的翰林院編修嚴範蓀在貴陽辦起的一所經世學堂,在全省選錄四十名高材生,讀中文、演算術、學格致、習洋文。黃齊生的親兄黃幹夫以算學和物理成績突出而人選。三年後,嚴範蓀任滿離開貴陽,康梁變法失敗,經世學堂被解散。1902年,嚴範蓀的得意門生黃幹夫邀集一批誌同道合的好友,在貴陽城中忠烈宮辦了一所算術館,後來改為達德書社,進而又改為達德學堂、達德學校,是我國開辦較早的新學之一。達德學校還較早地主辦了女學和中學,是我國較早派人出國考察和派遣留學生的學校。達德學校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因而它造就了王若飛、黃齊生這樣的人物,被稱為“貴州革命家的搖籃”。1917年,黃齊生東渡日本求學,1921年再攜王若飛等學生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返回祖國之後,先後在遵義、上海、南京、山東、河北、雲南、重慶等地從事教育工作。1937年赴延安,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熱情接待。1944年底再次到延安,在王若飛夫婦的引導下,他參觀了延安各界的抗日活動,讀了一些馬克思、毛澤東的著作,對共產黨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對自己外甥從事的革命工作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