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1 / 3)

“引多少倚閭盡削腰”,詞中的“倚閭”是“慈母望子,倚門倚閭”的縮寫。母親常年倚在門口、街口盼望兒子歸來,而兒子在慘案中英勇就義。導致無數倚在家門口盼望兒子歸來的母親為之瘦削其腰。極言蔣介石當局“殺人不忌,以至於此”的罪行。

“傳薊北方收,詩書漫卷;慧孛複臨,中原紛騷。”以上兩句寫的是詞人此時內心的苦悶。“傳薊北方收,詩書漫卷”是借用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滴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當時,日本剛剛投降,人們都沉浸在戰後重建的喜悅裏,那時的心情就和杜甫聽到官兵收複河南河北時的心情一樣,渴望回到自己的家鄉去。然而,事情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國民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時“慧孛複臨,中原紛騷”,戰爭的烏雲重新籠罩在中原的上空。

“說甚天驕,四維都絕,書生難看口舌雕。”是對時局的感歎。

“說甚天驕”是對國民黨反動文人的蔑視。國民黨反動文人有人在詞中竟然公開叫囂:“一代天驕,原子宇宙,何必荒城競射雕”,大肆讚美美國原子彈的無比威力,詞人對此顯然不以為然;“四維都絕”是引用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一個神話,是說神州大地已經都開裂了,借此來形容國民黨挑起內戰使國家陷入一片混亂的危難局麵。國民黨一味地用武力、用槍炮、用暴行來表達他們的話語權,在這樣的時候,沒有民主、沒有自由,書生連說話的權力都被強權用槍炮剝奪了。詞人隻好歎息:“書生難看口舌雕”。

怎麼辦呢?詞人最後無奈地說:“且瘞筆,看匝地烽火,惆悵今朝。”敵人不讓我們這些書生說話,我們空有口舌,空有筆杆,那麼且閉上嘴巴,且埋起手中的筆吧,我們隻有看著遍地燃燒的烽火,在這裏無窮無盡憂慮的份了!作者借親人在慘案中遇禍的事件寫起,家仇國恨一時湧上心頭,有感而發,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挑動內戰,壓迫民主的惡行,表露了人們渴望和平、民主、自由的心聲。

三、一詞沉睡五十年

1946年初,在國民黨鴉鳴蟬噪最厲害的時候,毛澤東的一個老朋友張聖奘也讀到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詞中的那種浩然大氣,那種氣吞山河的豪情,讓張聖奘不勝唏噓感歎,他真的沒有想到,三十年如飛刀一樣鋒利的時光,竟然能將一介文弱的書生雕刻成一個如此非凡、傑出的偉人……

他想起了前些日子和毛澤東短暫的聚會:

那是毛澤東來重慶談判期間,因為張聖奘早在1913年和周恩來就是天津南開中學的同學,周恩來赴日本求學的時候,張聖奘還親自到塘沽送周恩來東渡[5],後來他們還曾經在歐洲相聚,因此他和周恩來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因為張聖奘也是毛澤東的朋友,所以這次毛澤東來重慶談判期間,周恩來特意將張聖奘約到了自己的辦公室,毛澤東與周恩來共同會見了張聖奘,他們回憶了在一起度過的難忘歲月,交流了彼此分別之後的情況,談友誼,談詩詞,共同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張聖奘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不知道怎麼著,時光仿佛在向後倒退,隨著張聖奘的回憶竟然退到了二十八年之前的一段非凡歲月:

1917年秋,張聖奘送走了周恩來,15歲的張聖奘便考入了北京大學,住進了附近的一個學生公寓裏。有一天,他與一個同住在學生公寓的毛先生在一起聊天,毛先生問張聖奘:“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啊?”張聖奘說:“我是從天津來的,我家祖籍湖北江陵,祖上是明朝宰相張居正的後代。”毛澤東聽說對方是明朝宰相的後代,馬上接著對方的話說:“你的老祖宗是個革新派,他丈量清了天下田畝,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張居正做宰相很公正,改革弊政,賞罰分明,識用人才,用潘季馴治理淮河,用戚繼光鎮守薊州,使倭寇不敢侵犯中國,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生活……”張聖奘聽毛澤東讚美自己的祖先,心裏覺得非常的熨帖,高興地說:“毛先生知識真是淵博。”就這樣,張聖奘和這位毛先生相識了,而且建立了很深的友情。這個毛先生不是別人,就是毛澤東。

原來,自從毛澤東的導師楊昌濟到北京大學任教授之後,一直希望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三個人人北京大學深造。為此,自1918年6月開始,先期到達北京的蔡和森三次致信毛澤東,催促其來京,蔡和森在信中說“兄事已於楊師詳切言之,師頗希望兄人北京大學”[6]。但是事情的發展永遠出乎人們的計劃,後來蔡和森、蕭子升兩個人都到國外留學去了,隻有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學習了一段時間,而且還是一個旁聽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