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生1901年出生於天津,是當時很有影響的一個報人,他比毛澤東小8歲。雖然在報界裏麵是響當當的大手筆,是《大公報》裏數一數二的人物,但是麵對一個黨的領袖人物他還是有一點拘謹的。當時的談話主要在毛澤東與王芸生之間進行,王若飛與《大公報》的其他幾個人隻是偶爾插幾句話。毛澤東平易近人,侃侃而談,談笑風生,幾句話將彼此的距離就拉近了,消除了幾個人的緊張情緒。
毛澤東親切地望著王芸生,問道:“你對目前的國事是如何看的呢?”“我們的思想認識,”王芸生停頓了片刻,似乎對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還有一定的顧慮,也似乎是在尋找恰當的語句。他接著說:“是希望在抗戰勝利以後,國共兩黨能夠合作,隻要和平,不打內戰就好。”毛澤東點頭:“對,我們也深知大後方人民熱望和平,反對內戰,也深知和為貴。”接下來,毛澤東與王芸生等人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講解了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和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闡述了共產黨的立場和對時局的展望。
王芸生一邊認真地聽,一邊默默地點頭稱是,談話一直進行了三個多小時。談話使王芸生等人對時局有了全新的認識,提高了對和平抱有的希望,對共產黨的了解和支持。
此時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燈火在山城的夜空明明暗暗地閃爍起來。毛澤東站了起來,熱情地說:“我看天色已晚,你們就在這兒吃點便飯吧。”王芸生已經完全沉浸在與毛澤東談話的美好氣氛之中,似乎忘記了時間,此時經過毛澤東的提醒才注意到天色,也沒有客氣,笑著對毛澤東說:“那我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於是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幾個人陪王芸生、孔昭愷、王文彬幾個人在融洽的氣氛中共進晚餐。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來而不往非禮也。9月20日《大公報》的宴請其實是對毛澤東9月5日晚餐的一個回應。
除了三次見麵,毛澤東初到重慶的時候,王芸生在自己主持的《大公報》上還曾經寫過一篇《毛澤東先生來了》的文章,在文章中熱情洋溢地說:“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民聽了高興,世界人民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大家一邊飲酒一邊聊天,言談中王芸生忽然對毛澤東說道:“希望共產黨不要另起爐灶。”毛澤東哈哈大笑,說道:“不是我們要另起爐灶,而是國民黨的爐灶裏不許我們做飯呦。我們對國民黨隻有批評,留有餘地,並無另起爐灶之意。”王芸生聽了毛澤東的表達,點頭說:“多年寫社論沒有方針,今後有了。”本來,幾個回合下來,我們認為毛澤東與王芸生似乎已經是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了,然而事情其實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簡單,從王芸生向毛澤東提出的“希望共產黨不要另起爐灶”這句話來看,其實王芸生還是傾向於國民黨的。為什麼呢?因為王芸生隻是《大公報》的主筆,並不是《大公報》的老板,王芸生隻是一個為別人打工的,後台老板才是真正的老板,後台老板是誰?他就是辭去《大公報》社長現在是國民黨行政院文官長的吳鼎昌,他才是《大公報》的真正控製人。
你王芸生拿人家的錢財怎麼能不向著人家說話呢,你怎麼敢不聽從人家的擺布呢?
四、王芸生對曆史的一種看法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都在受著《大公報》的欺騙和戲弄。就拿《大公報》於11月30發表的崔敬伯那首《沁園春》詞來說吧,最初的稿子並不是《大公報》發表的那個樣子。原稿是《新民報》晚刊在11月29日發表的。《大公報》是在30日轉載的,但是《大公報》並不是真正的轉載,而是先篡改,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