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夜歸人》這出戲看似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但是,其中卻包含了吳祖光對藝人細致人微的體察和理解,散發著人性的光輝和雋永的氣息。周恩來一看便心領神會,十分喜歡。
戲演完,謝完幕,總理就到了後台。當時所有的人都在,他就對吳祖光說:“祖光,你這個戲寫得很好呀,我們麵前現在有三座大山嘛,你這是反封建,反封建也是我們需要的嘛,提倡民主反對封建,你這個戲是個好戲啊。”周恩來當著大家的麵肯定了吳祖光的戲,其他一些左派的朋友自然也就無話可說了。後來周恩來還和他的文藝秘書張穎特意強調:“現在這種思想不大對,不直接寫抗戰的都不承認人家,這是不對的。你寫篇文章,你不也認為它是個好戲嗎,你寫一篇評論登到《新華日報》上,再找幾個人出個專刊也行。”周恩來這麼一說,張穎也就有了主心骨,連夜就寫了一篇比較長的評論,有五千多字。
之後不久,周恩來又讓張穎買票請八路軍辦事處的所有人員一起觀看這出戲。周恩來前後一共看過七次,每一次他都會對吳祖光提出一些具體意見。可以說,周恩來是吳祖光的知音。他們的友誼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並且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以後。
當時,吳祖光拿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首先就想到了他的知音周恩來。他設法和周恩來取得了聯係,就發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的事情爭取他的意見。周恩來答複說:“毛主席本人不願意叫人們知道他能寫舊體詩,他認為舊體詩太重格律,束縛人們的性靈,不宜提倡。”[9]周恩來又進一步說:“如果要發表這首詞,應當征得作者的同意。
由於這個原因,《新華日報》不得不拒絕了柳亞子先生的要求。”周恩來的話說得非常得體,沒有說不允許發表,隻是說“毛主席本人不願意叫人們知道他能寫舊體詩”,又說:“《新華日報》不得不拒絕了柳亞子先生的要求。”顯然對周恩來而言這裏麵有一定的難言之隱。
吳祖光回到報社之後對周恩來的話進行了分析,覺得是一種比較謹慎的推脫之詞,甚至有某種暗示:因為柳亞子唱和毛澤東《沁園春·雪》的和詞發表之後,毛澤東不願意讓外人知道他能寫舊體詩的秘密已經不是秘密;另外作品是毛澤東本人的,沒有毛澤東的答複,周恩來也的確不能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第三,《新華日報》是共產黨自己辦的報紙,當然應該受黨的主席是否同意的約束,而《新民報》是一家民營的報紙,有自己的自主權,並不存在這樣的約束;第四,發表毛澤東的一首文采飛揚的詞作,無論是對共產黨還是毛澤東來說,也絕非什麼壞事情。
這首詞畢竟是一首雄渾奔放、大氣磅礴的作品,它是投向統治中國幾千年封建主義的一柄利劍,但是它的發表可能會引起國民黨的不滿。
此時正是國共合作期間,如果《新華日報》發表這首詞,也許會引起國共雙方的齟齬,也許會給對方以攻訐的口實,而民辦報紙發表這首作品卻可以使共產黨方麵有極大的回旋餘地。作品不僅得以發表,造成巨大的影響,實現毛澤東的政治目的,而且又不被國民黨抓到小辮子。這的確是周恩來聰明機智,靈活果斷處理事務的藝術。
當時《新民報》出早刊、晚刊兩張報紙,辦報方針是中間偏左,經常刊登進步內容的稿件,報社的主要負責人與中共領導人周恩來等都有著良好的關係,吳祖光左右權衡,果斷拍板,決定發表。
就這樣,1945年11月14日,《新民報》晚刊的副刊首次將毛澤東這首驚世駭俗的詞篇公開發表,標題寫作《毛詞.沁園春》,詞日: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10]莽莽;大河上下,[11]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12]象,欲與天公試[13]比高。須晴日,看紅裝[14]素裹,分外妖嬈。[15]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16]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17]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18]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