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侖原名王汝虞,字魯瞻,祖上住在無錫城中的姚寶巷。1902年8月7日出生於河北保定,後來先後在北京新開路小學、第四中學和北京大學讀書。在北大讀書期間,正趕上五四運動爆發,他積極參加愛國宣傳和示威遊行活動。1922年初,北洋政府委派彭允彝出任教育總長,激起北京愛國學生的義憤,王昆侖作為學生代表之一,南下上海尋求各界的支持,其間拜見了革命先驅孫中山。在孫中山的啟發和鼓勵下,他參加了中國國民黨。回到北京後,他根據孫中山關於宣傳革命、組織起來的教導,在北京學生中團結進步青年,進行革命活動。
1922年7月,王昆侖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同年8月,應聘為天津南開中學國文教員。老舍、範文瀾等都是他當時的同事,曹禹、馮至和王瑞驤等都是他當時的學生。
1926年初,王昆侖從北京到廣東,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
同年7月,隨軍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他在南京擔任了以陳銘樞為首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的秘書長。但因不滿蔣介石對外勾結帝國主義、對內實行獨裁統治,不久便憤而辭職,南走桂粵,投奔孫科、李濟深。後又返回江蘇,奔走於南京、無錫、上海之間,開始在國民黨內部從事反蔣民主鬥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為尋覓拯救中華的正確道路,王昆侖在無錫姚寶巷17號家中黿頭渚太湖別墅內,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列主義著作,聯絡進步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第二年他同孫翔風、華方增等人,在無錫創辦了《人報》。2月26日,《人報》正式出版發行。王昆侖用“大魚”、“戡天”等筆名,為該報撰寫了《問無錫青年》、《對外抗日到底,對內爭取自由》、《朝鮮的光榮與中國的恥辱》等許多文章。
1933年,王昆侖同孫曉村、曹孟君、錢俊瑞、張錫昌等,組織了革命團體南京讀書會。這時候,他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開始從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不久由中共南京市委負責人盧誌英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利用國民黨老黨員的合法身份,長期從事愛國民主運動和共產黨的統一戰線工作。1935年8月,王昆侖同錢俊瑞、曹亮、孫曉村等,在無錫黿頭渚太湖別墅內的萬方樓召開秘密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上海、無錫、南京讀書會的部分骨幹狄超白、華應中、陳佩珊、薛葆寧、秦柳方、鍾潛加、汪季琦等人。會上,曹亮傳達了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錢俊瑞作了分析世界革命形勢和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報告,王昆侖陳述了國民黨左派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於右任、經享頤等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情況。會上大家共商抗日救國的大計,並決定在讀書會的基礎上建立救國會,以推動國共合作,一致抗日。同年秋天,王昆侖隨孫科重回南京國民政府,任立法院立法委員,又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1936年11月,王昆侖和孫曉村在張繼的支持下,幫助南京救國會在中央飯店公開舉行南京各界援助馮玉祥、方振武領導的綏遠前線抗日將士大會。何香凝、柳亞子等都到會簽了名。之後,中共領導人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潘漢年等還曾到成貿街無錫同鄉會駐地看望過王昆侖。1937年春,在國民黨的一次中央全會上,王昆侖把陝北傳來的中共中央批評國民黨長期對內反共、對外投降的長篇電文公開宣讀,借以促成國共合作、共同抗日。馮玉祥在會上給予支持。“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形勢急轉直下,國民黨當局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下,釋放了遭受非法逮捕的上海救國會七君子。9月,王昆侖和潘漢年陪同出獄不久的沈鈞儒,由上海專程到南京,參加南京各界救國會聯合會成立大會。會後,他們又陪沈鈞儒從南京到無錫,住在王昆侖家中多日,共商國事。這期間,他們在無錫師範大禮堂和錫師附小大禮堂,舉辦無錫暑期學術講座,先後請孫曉村、曹孟君、李公樸、沙千裏、薛暮橋等作報告和講演,掀起無錫抗日救亡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