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 / 2)

全部事件經過調查清楚之後,排除了“政治謀殺”的猜疑,大家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周恩來還專門到醫院看望了被撞傷的國民黨士兵,負擔了士兵的醫療費用。10月10日和11日,《新華日報》分別發表了國民黨憲兵司令張鎮對此事件的談話和第十八路集團軍駐渝辦事處處長錢之光關於此事的談話,雙方的談話是一致的。

這樣,李少石事件終於真相大白了,國共雙方都鬆了一口氣。

然而,柳亞子的心裏卻一直憋了一肚子的氣。他仍然將罪責歸於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是國民黨的“士兵失教綱紀裂”才產生了這種傷人事故。他把滿腔怒氣都發泄在國民黨當局頭上;同時,他也極端自責,認為自己雖不殺少石,少石卻是因為送他而死,自責的同時對少石表示了深切的懷念。

五、鄰笛山陽

柳亞子的和詞裏有“鄰笛山陽”一句,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對此不作一些交代,人們的確很難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這四個字典出於西晉文學家向秀的《思舊賦》。

向秀生於約公元227年,卒於公元272年,字子期,河南懷縣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武陟縣人,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洛陽和修武度過的。

向秀是嵇康的好友,他們都是當時的名士,都是“竹林七賢”中有影響的人物。一生豪放不羈,不事權貴。有一個故事,足見二人的豪放風格:

向秀和嵇康曾經在洛陽城中打鐵,配合得非常默契,嵇康握著大錘,向秀拉著風箱。嵇康先用錘子敲打鐵砧,像發出指令一般,暗示著一種節奏,向秀就根據這節奏拉動風箱,控製爐火的強弱。由於他們兩個都是名士,嵇康長得又特別帥氣,向秀長得也很清秀,所以引來各色人等觀看熱鬧。向秀和嵇康一樣,也是通音律的,所以拉起風箱來,就像今天的手風琴伴奏一般,好不熱鬧!再配上嵇康叮當的錘聲,聽起來真像非常別致的樂曲。那時候,由於剛剛經過戰亂,駿馬都被征用做了軍馬,十有八九死在了戰場上,民間使用的“交通工具”以驢最多,所以人們與驢的“感情”較深。很多人想喊兩嗓子的時候,就學驢叫,連皇帝也不例外。如魏文帝曹丕到r郊外,就讓隨行的大臣們學驢叫,“獨唱”之後還要“合唱”,直到遍地能聞驢叫聲。

於是,向秀就在嵇康的錘子停頓的時候,讓風箱發出了驢叫的聲音,並能模仿驢子打響鼻的顫音。他模仿得惟妙惟肖,引得觀眾紛紛叫好。這個時候,朝廷裏的一位大官鍾會來了,他表情嚴肅,儀仗威武,想讓嵇康、向秀主動過來迎接他,可兩位名士隻管打鐵,根本都沒有理睬他的到來。而且向秀還讓風箱發出了驢叫的聲音,用來諷刺鍾會。

原來,鍾會曾任將軍率兵打仗,結果失敗了,死了好多兵士,“將軍擊鼓出征,嗡嗡嗡(驢叫聲);戰敗鳴金收兵,當當當(錘聲)。兵士枉死沙場,當當當(錘聲);將軍黯然神傷,嗡嗡嗡(驢叫聲)……”嵇康敲打著鐵砧,向秀拉著風箱,向秀在心裏默念著歌詞,就這樣他們得罪了鍾會。

嵇康與向秀是很鐵的哥們兒,彼此心靈相通。史書上說他們打鐵時“相對欣然,旁若無人”,那種風度和場麵,已經成為洛陽一景了,並引來眾人模仿,後來競有上百人在那裏打鐵,個個光著膀子,露著黝黑的肌膚,像是進行體育鍛煉,又像是進行健美比賽,大家雖然不吭聲,但歡快的氣氛與爐中的火苗一起跳躍,很是有趣。

嵇康此人在當時是一個真正的孤獨者,不要說他與司馬氏一夥勢不兩立,就是在竹林好友中也沒有真正的知己,阮籍在思想深處與他貌合神離,王戎更是一個被他視為俗不可耐的“俗物”,山濤因薦他代替自己作吏部尚書郎被他罵得狗血淋頭,向秀雖與嵇康要好,但在人生哲學上也是差別甚大。

後來孤獨的嵇康被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