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2)

從深層來說,不僅是為司馬氏一夥不能容,而且是他得罪了整個世俗,為整個社會所不容。用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中教訓兒子的話來說他是“淩物凶終”,用顏延之《五君詠》中的話說,是“龍性誰能馴?”在整個社會道德崩潰的狂亂時代,世人總要拿一些不合俗的人去做活祭的,嵇康就當了祭品,古往今來,這種例子並不少見。據說司馬昭殺了嵇康後也“尋悟而恨焉”,他悔恨什麼?不得而知,也許知道嵇康是冤枉的,但在當時,司馬氏是必然要拿他做祭品的。司馬昭不顧三千太學生的反對,殺掉了嵇康,摧毀了當時人的人格偶像(嵇康被時人稱作“方中之美範,人倫之勝業”)。這裏可能有點扯得遠了,但是通過這段故事我們可以加深對竹林七賢的了解,加深對向秀的《思舊賦》的理解,從而才能更好地了解柳亞子的《沁園春》。

在《思舊賦》中,向秀有意提到嵇康臨刑前眼望日影以及嵇康索琴彈奏《廣陵散》的情形。這是因為,嵇康的被殺在向秀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震撼。那麼,當時的慘烈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當時,被押赴刑場的有兩個人。前麵一輛囚車上,站著身材修長的嵇康;後麵一輛囚車,載的是嵇康的朋友呂安。兩人是好朋友,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今天卻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了。因為是處決名士,老百姓都來看熱鬧,刑場就設在洛陽東市,也叫馬市。人們從建春門出來向東,走一段路到了東石橋,再往橋南,就看見斷頭台了。

向秀的心,隨著那一刀砍下去,就已經碎了、裂了、麻木了。殺了嵇康,朝廷監視的目光就集中到向秀身上了。向秀著實有些害怕,他清楚地記得,打鐵的時候自己和嵇康捉弄鍾會的情形。鍾會是否會像他陷害嵇康一樣,設計置自己於死地或者打擾他的隱居生活呢?不久,朝廷果然請他出來做官了,盡管他不願當官,但也不敢拒絕,他隻好從隱居狀態中走出來,又一次來到洛陽。

後來,向秀在應舉歸途中,正好經過了好友嵇康、呂安在山陽的舊居,不禁想起曾經在一起時的種種際會,想起他們被殺時的悲慘情景,向秀百感交集,悲從中來,沉浸於曾經在一起度過的歡樂時光之中,他悲戚地寫下了情調淒婉,欲言又止的《思舊賦》,他在賦前寫下了一段序言,描繪了自己此時的心境:

餘與嵇康、呂安居至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誌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餘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淒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曩昔遊宴之好,感音而歎,故作賦雲:

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予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跡兮,曆窮巷之空廬。歎“黍離”之湣周兮,悲“麥秀”於殷墟。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歎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寄餘命於寸陰。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複尋。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思舊賦》雖然短小,但對後世文人的寫作卻有巨大長遠的影響,甚至成為思念舊友的著名典故了。唐代劉禹錫《酬樂天席上見贈》中有“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兩句。“聞笛賦”就是因為向秀《思舊賦》中有“日薄虞淵,寒冰淒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複尋”等名句,人們也就將《思舊賦》稱為“聞笛賦”了。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也提到,青年時期讀過《思舊賦》,當時還不大理解這篇名賦為什麼剛開頭,卻又煞了尾。

沈先生在他詩中就有“揮淚欲吟思舊賦,解吹鄰笛亦無人”(《得印唐書,卻寄十首》)、“鄰笛遺琴思舊侶,荊雲楚水吊羈臣”(《送春》)

等句。

嵇康雖被殺,但是《廣陵散》古曲與山陽聞笛成了永遠的遺響。南北朝末期的文人庾信在他晚年的詩文中,就有“步兵(阮籍)未飲酒,中散(稽康)未彈琴”,“惟有山陽笛,淒餘《思舊篇》”等句子,一直到魯迅先生1933年2月7日至8日寫作《為了忘卻的紀念》時,還提到向秀的《思舊賦》呢,用以隱喻自己的險惡處境與不屈心誌。薪盡火傳,寒冰淒笛,詩句永遠在昭示著中國士人不泯的精神火炬。“鄰笛山陽”,柳亞子也是在思舊,他想起的是誰呢?當然是與他有生死之交的友人李少石了。當時,柳亞子想到了“昨天”,當時他還和李少石一起放歌狂吟呢,而“今天”李少石卻不辭而別了。仿佛當年向秀聽到嵇康、呂安山陽舊居的笛聲一樣,柳亞子的耳畔也一直回響著“昨日”和李少石在車中高亢、興奮的狂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