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十萬兩】(1 / 2)

“對,鑄幣權。”

徐光啟繼續他的故事:“其實自打我們祖先用金銀銅鐵來代替貝殼、紫石作為交易時的貨幣,假幣問題就一直伴隨左右。造假很容易,好比銅錢,高超的造假,把官方銅錢融了重新鑄幣,低劣的造假就是磨點邊角料下來,要麼減少重量,要麼另加雜質進去,這樣一錢可變兩錢甚至三錢。”

“但是假的一樣可以流通啊,畢竟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銅啊銀的。因為假幣的泛濫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物價瘋漲,錢不值錢,所以漢朝呢,隻在高祖劉邦時,有短暫一段時間,允許私人鑄幣。而鑒於那時楚漢爭霸未決,很有可能是為了發動一場經濟戰爭。其餘時間,鑄幣權則全掌握在中央朝廷手中。”

“但是問題又來了,朝廷鑄造的錢,根本流通不下去,好比呂後時的八銖半兩錢,品質極佳,形製又規範,還頒布律法保證其流通。但結果卻是,無論發行了多少下去,到民間很快就被融了重鑄。《史記》中有記,文帝初年,市麵上的流通的錢俗稱榆莢錢,因為被反複融了重鑄,錢輕薄得如同榆莢。鑒於這種情況,朝廷幹脆就全部放開民間私鑄貨幣。”

“允許私鑄之後,錢好不好流通就完全有市場決定,但是玩笑一句,這就相當於允許全民造假。大家鑄的都是假幣,也就沒有誰再願意造好幣,八銖半兩錢那種。結果這下好了,因為競爭實在激烈,大家都卷了起來,錢幣能不能流通,完全看假錢的價值幾何,含銅多不多,形製好不好來決定。”

“但是,也別以為假錢就完全不好,正是因‘假幣’的大流通,才揭開了文景之治之發端。”

“所以,關鍵是市場?”魏進忠忽然插了一句。

“對!”徐光啟聞之,十分驚訝,“但我說的市場並非像臨清花市那樣的市場,而是‘好錢’驅逐‘劣錢’的市場。所以你瞧,本是全民造的‘劣錢’,在這裏反而成了‘好錢’,把榆莢錢這樣的真劣錢,完全趕出了市場。朝廷甚至都沒動用一兵一卒就達成了。”

“這哪是市場?就是戰場。”

“經此,錢幣的流通迅速穩定了下來,那時流通最廣的錢,是吳王劉濞和寵臣鄧通所造的吳錢、鄧錢,所謂吳、鄧錢布天下,就是這麼來的。”

“由此及彼,就能理解這場辯論的後一半,賢良文學所持的論據——他們認為桑弘羊講的什麼鑄幣權歸於朝廷,可杜絕種種弊病,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所謂‘救偽以質,防失以禮’——一邊呼應上半部他們所提出的三代循環論,一邊還提出,想要穩定貨幣市場,方法就是朝廷減少幹涉,下放鑄幣權。像漢初那樣的情況,反而是揚湯止沸——曰‘上好貨則下死利也’。”

“桑弘羊聽了又不服氣了,他同樣例舉景帝時,因七國之亂,朝廷又收回了鑄幣權。為何?因為很多地方豪強通過鑄幣比天子還富有,而最終成為叛亂的重要原因。是以——‘故鑄錢之禁生也’。私鑄固然穩定了市場,卻也養肥了心懷不軌的地方勢力,而且桑弘羊用了大段文字複述了這段曆史,其言下之意,究竟經濟重要還是皇權穩定重要?——‘故統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

“但是呢,賢良文學依然不同意,說武帝時代也收攏鑄幣權,結果又導致造假橫行,市場一片混亂,不僅物價瘋漲,奸商牟利,貿易停滯,經濟幾近崩潰。”

“武帝為何要收攏鑄幣?”魏進忠問道。

“因為武帝缺錢,本身收攏的目的就不純,他出了一種皮幣,規定一張白鹿皮值40萬錢,又發行一種白金錢,就是銀和錫所製,有3000錢,500錢,300錢,後來呢,又弄出一個赤側五銖錢,以一兌五,來強行兌換老錢,其後果就是漢帝國,自此的幾十年之內,財政崩潰,造假盛行,一直到再發行三官五銖錢,才逐漸穩定下來。”m.X520xs.Com

說到這裏,徐光啟已是口幹舌燥,利瑪竇為他重新換上新茶,道:“今日有幸聽子先解說《鹽鐵論》,真是受益非淺。你且先潤潤嗓子,歇息歇息。”

徐光啟笑著道:“多謝西泰子。”

利瑪竇道:“聽方才子先一番解義,我覺得桑弘羊與賢良文學都在幣的問題,避重就輕。他們彼此都十分清楚對方所說,句句屬實,無法反駁而就隻能各說各的。”

“那麼麻豆先生認為誰占了上風?”魏進忠也問道。

“我倒覺得桑弘羊略占上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