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頸椎病的穴位治療法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頸椎病以肝腎不足、筋骨失養為本虛,風寒濕阻塞經脈導致不通則痛為標實,此乃本虛標實之證。治療大法為扶正祛邪,疏通經絡。再根據經絡辯證,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將其分為四型:
1.頸側麵酸脹,連及肩關節外上酸痛,且放散至肘關節外上(曲池穴處),直至前臂外上者,此為手陽明經病。我們選用巨骨、肩髃、曲池、手三裏等穴,必要時加用扶突穴治之。
2.肩關節前內側酸痛,牽及肘關節內側(少海穴處)酸痛,沿前臂內後緣直至掌麵及小指,無名指酸麻脹痛者,為手少陰經病。我們選取極泉、青靈、少海、少府等穴,必要時加頸臂穴治之。
3.肩胛岡上斜方肌,岡上肌酸痛和肩胛骨深層酸痛,沿肩下腋後(臑腧、肩貞穴處),上臂外後緣,肘後,前臂外後,至手背無名指,小指酸麻脹痛者,為手太陽經病。我們選擇肩井、曲垣、天宗、肩貞、天井、養老、中渚等穴治之。
4.項後下段(頸六、七節)酸脹僵硬,伴背上段怕冷,胸椎旁與肩胛骨之間酸痛者,為足太陽經病。我們選出大杼、厥陰腧、督腧、附分、膏肓、膈關等穴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