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7338342958049004606,7274904035243592758,7332300341335034942,7339789138595466302,7329733622024391742,7329737971135941694,7315417157708287015,7257088439357541410,7329733603129052222,7312743014764383266,6488865002991127566,7329733605322673214,73400941439866829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秋季的護肺腧穴
肺在中醫理論當中,主要有兩大功能,一個是宣發,一個是肅降。宣發主要是通過發汗、咳嗽、流涕來表現。肅降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二是推動腸道,排泄糟粕。但肅降的功能通常要從病理狀態中才能感知到,正所謂“善者不可得見,惡乃可見”,也就是說它的功能正常時,你根本看不到它的作用,但不正常了,才會有症狀表現出來。許多便秘患者並不是大便幹硬,而是大便無力下行;還有人小便艱澀,需良久方出,這些都與肺不肅降有直接關係。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力量來自哪裏呢?來自中氣,也就是脾肺之氣。
秋季的保健養生要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秋在五行中和金相對應,《黃帝內經》說“金曰肅殺”,所以秋天的時候萬物開始蕭條,枯萎。我們通常也說“秋收,冬藏”。秋收就是為了冬藏。對我們人體來講,這時陽氣應該往回收了,才便於冬天的內藏。但是這時外界的溫度還很高,陽氣還在往外泄,毛孔仍是舒張的,人還是容易遭到外邪的襲擊。秋天的主要邪氣是燥,但燥有溫燥和涼燥之分,在由夏季轉為秋季的時候,濕氣雖然退了,但氣溫並沒有降下來,我們都知道有“秋老虎”之說,民間都說“秋後還有一伏”。這時如果不注意的話,人就容易出現鼻涕含有血塊、咳痰帶血絲,肺特別容易受傷,呼吸係統埋下重大隱患。
所以在秋季的前半程我們要像春天那樣養生,不同的是不用把重點放在平肝上麵。穴位主要選擇肺經上的魚際和大腸上的曲池、迎香。
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有很好的清熱作用。每天陽氣最盛的時候即中午1~3點時按揉兩側穴位2分鍾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每天做。它們在肘關節的外側,胳膊屈曲時肘尖和肘外側橫紋的中點處。因為肌肉比較豐厚,所以按的時候要先加點撥的手法。
具體操作法:先用另一手的拇指按下去,有脹感之後再向外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