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裏是胃經的下合穴,是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穴位,所謂“肚腹三裏留”,是指凡腹部疾患均能在本穴進行治療的意思。足三裏是治療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內經》說:“治痿獨取陽明。”足三裏為治療癱瘓和痹症的主要穴位。
足三裏是人身四大強壯穴之一,古有“若要安,三裏常不幹”之說,指出常灸此穴有強壯作用或常點按有保健作用。舉凡消化和運動方麵的病症,常點按此穴有加強療效作用。故足三裏有調理脾胃,調補氣血,疏通經絡,扶正培元之功效。
從中醫學理而言,“飲食自倍,脾胃乃傷”。人體的水濕,水腫,痰液,流注幾乎都與脾胃病變有關,脾胃是後天之本,《內經》中講過“胃不和則臥不安”。胃為主納,脾主化,脾統血,五行中,脾胃為土,脾藏意(五神之一),萬病歸於脾土,治病用藥,先護胃氣,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艾灸在除痰、化濕、滲水、祛風、散寒、消腫方麵有獨到的作用。而且艾灸中脘、足三裏、神闕的補益作用在消化係統方麵主要是通過對胃腸活動的變化,消化腺分泌的變化等實現的,在艾灸時發現胃腸活動出現興奮性和抑製的改變,從而起到調整作用。如:胃液分泌過多者,灸之可抑製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對於膽汁,唾液也有良好調節作用,而且清除腸胃瘀滯,開啟強壯脾胃,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健運脾胃,溫中散寒,溫補元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固脫複蘇之功效,腸胃清則五髒六腑之瘀滯有傾池之途,脾胃健則五髒六腑有生化之源。
那麼日常生活中,怎麼來護理我們的脾胃呢?首先要分清楚是脾還是胃的問題。雖然時間長了兩者都會有毛病,但一定要弄清是誰先出問題的,這樣治療才好辦,根據“脾主運化”和“脾主升清”“胃主受納”的道理,如果食欲不好或者吃過飯不消化,那是脾的問題。如果覺得有食欲但是吃下去會不舒服,那就是胃的問題。例如有些人經常在外麵吃飯,吃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但吃完後總會拉肚子,找西醫說是胃腸炎,打針吃藥不見效,其實這個情況在中醫裏麵屬於“胃強脾弱”,很明顯,胃沒問題,是脾運化不了,吃進去的食物超出了它的負荷,沒有辦法隻好拉出了,這就和卡車運貨一樣,標注的承載量是1噸,雖然也能裝上去2噸,但是車胎可能會爆,車廂下麵負重的鋼板更能變形。
《黃帝內經》記載: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濕令飽食濕地濡衣。長夏(小暑立秋之間)濕氣重,濕氣易傷脾,所以長夏之時要注意調養脾胃,少吃生冷肥膩的東西,也不要吃得過飽加重脾胃負擔,或者穿濕乎乎的衣服,睡在潮濕的地方。很多人以為夏季溫度高,多吃冰棍和冷飲,濕衣服穿在身上一會兒就幹了,這些小事情不礙事,殊不知,正是這些小事情在一點點蠶食你的後天之本。要保養後天之本,就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神仙人”。苦瓜之類的食物能祛濕,解脾胃之困,脾胃好了,身體就好了,吃嘛兒嘛兒香。
日常生活中,養護脾胃應少吃酸味的食品,多吃甘味的、祛濕的食品。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則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會使的肝氣偏旺,對脾胃造成傷害。
甘味食物首推大棗、山藥和薏米。此外還有:小米、糯米、高粱、豇豆、扁豆、黃豆、甘藍、菠菜、胡蘿卜、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等。而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尤其是體寒者)則要少吃。
烹調多用以水為傳熱介質的方法,例如煲湯、煮羹等,並且要注意保溫;少用煎、炸、烤等以油為介質的烹調方法,以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
注意食有節製,防止過飽傷及本來就虛弱的脾胃,始終保持旺盛的食欲。
下麵我們介紹健脾養胃的藥粥兩款:
1.山藥薏米粥:山藥粉60克,薏米30克。先將薏米洗淨水煮,將熟時,調入山藥粉,用文火繼續煮至粥熟。早晚溫服。功能健脾益氣,滲濕止瀉。適用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或脾虛不運、濕濁下注之婦女帶下等症。
2.黃芪大棗粥:黃芪30克,大棗30克,糯米100克。先將黃芪煎水取濾液,大棗去核,與糯米一起熬成稀粥。早、晚趁熱服食。功能益氣健脾、養血安神、固表止汗。適用於脾胃氣虛、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及年老體弱、血虛萎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