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的經絡穴位保健(1 / 2)

《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7338342958049004606,7274904035243592758,7332300341335034942,7339789138595466302,7329733622024391742,7329737971135941694,7315417157708287015,7257088439357541410,7329733603129052222,7312743014764383266,6488865002991127566,7329733605322673214,73400941439866829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脾胃虛弱的經絡穴位保健

中醫說脾胃是人的“後穴之本”。就是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保證,每個人在出世後,主要依賴脾和胃的運化水穀和受納腐熟食品,這樣人體才能將攝入的飲食消化吸收,以化生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才能使全身髒腑經絡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所以脾胃也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虛弱在人的身體和精神通常會有下列表現:

1.悶悶不樂,莫名地不高興,心煩,疲憊。

2.東想西想,膽小多疑,思慮太多,不愉快的事會記得很多,而且經常回味,使自己經常處於壓力下或經常生著悶氣。

3.胃難受,牙痛,肺咳。

4.能吃能喝但還是瘦。

5.有很多的精神失常狀況,通常都有要求完美的性格。

以上這些毛病如果不及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糾正的話,發展下去就會形成心鬱,肺鬱,腦鬱,腸鬱等等一連串的疑難雜症,而像那些常見的如淺表性胃炎,胃潰瘍,低血壓,十二指腸潰瘍。各種消化係統疾病就更不用說了。

既然脾胃具備了整個消化吸收功能,脾胃不好,人體很多器官運作代謝減慢,工作效率降低或幹脆停工,所以疾病就出來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脾胃虛弱,要麼沒有食欲,要麼吃了不消化,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會讓身體缺乏動力,時間一長人當然就不舒服,而脾主管人身上的皮肉,脾虛了,四肢肌肉沒東西吃,當然會四肢無力,肌肉酸懶,氣短,便稀,泄瀉。同樣,脾無力了沒法將食物轉化成氣血,氣血流不到四肢,自然會感到手腳冰涼,這還隻是人初期的症狀,到醫院去是檢查不出什麼問題的。任由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各種胃炎,腸炎都會接踵而來。

中醫的髒腑學說裏麵把脾稱作“後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腎相對應。既然能稱為“本”可見它的作用有多重要了。《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它的意思就是:人能活下來是從哪裏吸取生氣呢?是糧食,而糧食要轉化成氣血,就要先進入胃裏,所以說胃是水穀氣血之海,說穿了其實胃就是我們的“糧倉”。糧食運到這裏,先進行初步的消化(被打碎)形成食糜,然後再被脾加工好運走,脾胃是互為表裏的兩個髒腑,一個管受納,一個管消化食物,所以經常把它們放在一起稱作“中焦脾胃後天之本”。

脾胃不好的人可以嚐試我們下麵推薦的穴位組合:

中脘

中脘穴在膈下臍上,是胃之募穴,八會穴中的腑會,又是任脈,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陽明胃經之會穴,有健脾利濕;和胃降逆這功效,任脈在該部位穴位多用於治療消化道疾病,尤以胃,十二指腸疾病之效果為憑,故本穴能治療胃脘痛,嘔吐,食不消化,腹脹等病。臨床時可配用足三裏、內關等穴。

神闕

本穴正當臍中,臍為先天之結帶。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故名之以神。“厥”中門,出入中門,示顯貴也,又身以神誌為最貴,本穴為心腎(心藏神,腎藏誌),交通之門,故名神闕。

神闕穴在臍中央,臍為瘢痕組織,有回陽救逆之功,凡屬揮霍繚亂,有幹神之外感急症,本穴主之,主要用於中風脫症的麵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脈搏微細的急救,用灸法,以灸至肢暖,汗收,脈複為度。

中寒腹痛,泄瀉便溏可灸神闕或拔火罐。臍為後天之氣舍,在內接近大小二腸,按摩者可轉運此穴,通暢矢氣,消化水穀。

足三裏

“足”指下肢,“三”指膝下三寸,“裏”指內,即集合,通達之意,與手三裏上下相應,對上下三焦諸病無所不包,治症極為複雜,故名足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