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不宜瘢痕灸。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本經之原穴。
中醫認為,陽池穴是腕關節保健的重要穴位,經常按揉陽池穴,能緩解其勞損。所謂陽池,是指陽氣生發之池,位於手腕部位,腕背橫紋中,前對中指、無名指指縫的凹陷處。
對於經常麵對電腦工作的白領們,可以在閑暇之餘多按按陽池穴,如飯後或打電話時。如果手腕已經出現酸痛症狀,最好在早晨和睡前洗手後,按揉陽池穴5~10分鍾,緩解後減少到5分鍾左右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當手腕已經出現腫痛,甚至關節變形,建議到醫院就診。
外關
【穴位一找準】在手背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外關穴位於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麵內關相對(或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前臂後皮神經分布。此處皮膚及皮下筋膜較掌側厚而鬆弛,橈神經的淺支與頭靜脈起始部伴行,尺神經的手背支和貴要靜脈起始部伴行。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經小指伸肌的橈側入小指伸,深進在拇長伸肌的尺側入示指伸肌,以上諸肌(腱)均由橈神經肌支支配。
【功效】清熱解表,通經活絡。
【主治】頭麵五官科疾病: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鼻衄牙痛,開竅醒腦。運動係統疾病:上肢關節炎,橈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踝關節扭傷,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落枕等。消化係統疾病:脘腹脹痛,大便秘結,腸癰霍亂。其他病症:熱病,感冒,高血壓,心腦血管病,偏頭痛,失眠,腦血管後遺症,遺尿。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1.0寸,或透內關穴,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指端。
2.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脹,向上擴散至肘、肩部。治療肘肩及軀幹疾病。
3.向陽池方向斜刺運針,治療腕關節疾病。
灸法:艾灸內關穴,有開竅醒腦之功,治療偏癱和心腦血管病。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本經絡穴。八脈交經(會)穴之一;交陽維脈。氣血物質為陽氣。運行規律一是循三焦經上傳於支溝穴,二是別走心包經,三是上行於天部並交於陽維脈。
外關:外,外部也。關,關卡也。該穴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於三焦經。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行至本穴後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由穴內出於穴外,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於穴內,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故名。
外關穴乃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物質為吸熱後的脹散之氣,此氣外出本穴後交於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支溝
【穴位一找準】手背腕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伸臂俯掌,於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與間使穴相對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拇長伸肌、前臂骨間膜。皮膚由前臂後皮伸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貴要靜脈和頭靜脈的屬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麵的拇長伸肌。前臂後區的血管神經束由橈神經深支(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背側動脈及兩條靜脈組成。在前臂後區的下段,拇長伸肌的深麵,有骨間掌側動脈的穿支,穿過骨間膜的下緣,進入前臂前區。
【功效】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主治】針麻常用穴之一。多用於治療脅痛,習慣性便秘等。頭麵五官疾病:暴喑,咽腫,耳聾耳鳴,目赤目痛。消化係統疾病:習慣性便秘,嘔吐泄瀉。婦科疾病:經閉,產後血暈不省人事,產後乳汁分泌不足。運動係統疾病:上肢麻痹癱瘓,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其他疾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肺炎,心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上擴散至肘部,有時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五輸穴之一,本經經穴,五行屬火。
便秘者可以每天早晨於排便前,用拇指分別按摩指壓雙側支溝穴,由輕到重,按摩指壓處有酸麻脹痛感,按摩20分鍾後患者即感腸蠕動加強而產生便意,即可順利排便。若1次效果不佳,可繼續進行直到排便,堅持10天即可。
對於老人便秘和術後便秘可用灸療,選用小艾炷灸或隔物灸,每次灸5~7壯,或雷火灸條灸30分鍾左右。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選用艾絨直接或間接在穴位處燃燒,借艾的藥力與火的熱力給機體以溫熱刺激,通過經絡腧穴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常用療法。
會宗
【穴位一找準】手少陽三焦經穴。本經的郤穴。出《針灸甲乙經》。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穴的尺側,尺骨的橈側緣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尺側伸腕肌、示指伸肌、前臂肌間膜。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前臂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貴要靜脈、頭靜脈等血管。其深層有前臂骨間後動、靜脈的分支,以及前臂骨間後神經的分支。
【功效】清利三焦,安神定誌,疏通經絡。
【主治】頭麵五官疾病:耳聾耳鳴。神經係統疾病:癲癇。其他疾病:氣滯喘滿,上肢肌膚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多用瀉法。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穴位詳解
會宗:會,會合也。宗,祖宗也,為老、為尊、為長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天部的陽氣。該穴意指三焦經的陽氣在天之天部會合。本穴物質為三焦經的天部陽氣會合而成,所處為天之天部,如宗氣之所彙,故名。
三焦經郤穴:郤,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天之天部的陽熱之氣,水濕稀少,有名而無實,外傳的實質物質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三焦經郤穴。
三陽絡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側,手背腕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指伸肌、拇長展肌、拇短伸。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前臂後皮神經的屬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前臂的深筋膜,入指伸肌腱,深進經拇長展肌和深麵的拇短伸肌,直達前臂骨間膜,以上諸肌由橈神經深支發出的肌支支配。
【功效】舒筋通絡,開竅鎮痛。
【主治】為肺切除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
1.頭麵五官疾病:暴喑卒聾,齲齒牙痛。
2.運動係統疾病:挫閃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
3.其他疾病:惡寒發熱無汗,內傷,腦血管後遺症,眼病,失語。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肘部。斜刺2.0~3.0寸,透郤門穴,前臂感覺麻脹,並向指端傳導。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揉撥腕部“三陽穴”治療腕管綜合征。可灸。
穴位詳解
三陽絡:三陽,指手三陽經的氣血物質。絡,聯絡之意。該穴意指手三陽經的氣血物質在此交會。本穴由於會宗穴傳來的氣血為由陽變陰的寒濕之氣,穴內溫壓呈下降之狀,手陽明少陽的天部陽氣因而彙入穴內,本穴有聯絡手三陽經氣血的作用,故名。
通門:通,通道也。門,門戶也。通門,意指手陽明少陽的天部陽氣由此彙入穴內。理同三陽絡名解。通間名意與通門同,間指間隙。
手三陽經之會:本穴為手三陽經的陽氣交會之所,故為手三陽經之會。
四瀆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側,肘尖下方5寸,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尺側伸腕肌、骨間後血管神經束、拇長伸肌。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前臂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貴要靜脈的屬支。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前臂後麵深筋膜,經尺側伸腕肌和小指伸肌的交界部深進,穿經骨間後血管神經束,直抵深麵拇長伸肌和前臂骨間膜的背麵。血管神經束由橈神經深支(又稱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背側動脈以及兩條伴行靜脈,被前臂筋膜包裹而形成。行於前臂後區內淺層與深層肌之間,血管神經的分布營養並支配前臂後區的所有結構。
【功效】開竅聰耳,清利咽喉。
【主治】五官科疾病:耳聾牙痛,咽喉痛。其他疾病:偏頭痛、上肢麻痹癱瘓、神經衰弱、眩暈、腎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局部酸脹,右向肘部和手背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四,數量詞。瀆,小溝渠也。該穴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三陽絡穴傳來的水濕雲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部分水濕冷降歸地,降地之水形成向穴外流溢的數條小溝渠之狀,故名。
天井
【穴位一找準】在上臂外側,屈肘時,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三頭肌。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臂後神經分布。肘後皮膚較厚,移動性很大。在皮膚深麵,相當於鷹嘴窩的高度,有一黏液囊,稱鷹嘴滑囊,該囊與關節腔不相通。深筋膜與骨膜緊密相連。肱三頭肌腱抵止於鷹嘴,腱下有鷹嘴腱下囊。鷹嘴外側有起始於外上髁的伸肌,內側在內上髁與鷹嘴之間尺神經經過。在肘部可摸到肱骨內、外上髁和鷹嘴。當肘關節伸直時,這三個骨性標誌位於一條橫線上;如屈肘至90度時,在者則成為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此三點的位置關係,有助於鑒別肘關節脫位和肱骨髁上骨折。針由皮膚、皮下組織鷹嘴滑囊穿肘後深筋膜,入肱三頭肌的肌腱,直抵肱骨後麵下端的骨膜。肱三頭肌由橈神經支配。
【功效】行氣散結,安神通絡。
【主治】
1.五官科疾病:眼瞼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紅腫、咽喉疼痛。
2.神經係統疾病:中風、憂鬱症、精神分裂症。
3.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頸淋巴結核。
4心血管疾病:心痛、胸痛。
5.其他疾病:偏頭痛、頸項痛、肘關節及上肢軟組織損傷、落枕。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五腧穴之一,本經之合穴,五行屬土。
很多卵巢囊腫患者的右側天井穴按著即很酸痛,而這些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或者在右手的無名指上戴有戒指,影響了手少陽三焦經的運行;或者因為感覺緊張、壓力等等,也影響了人體氣機的運行。
清冷淵
【穴位一找準】在臂外側,屈肘,當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有中側副動、靜脈末支。分布著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
【功效】清利濕熱。
【主治】肩痛臂不舉,偏頭痛。現多用於肝炎,腸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
清冷淵穴是去火的穴位,當你著急上火,嗓子痛,牙也痛,眼睛也痛,眼紅目赤的時候,揉清冷淵穴火氣馬上就會降下去。尤其是當頭痛、頭脹、發熱、心裏煩躁時,揉外關穴不管用,可以揉清冷淵穴和天井穴,效果立竿見影。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肩髃、曲池,有行氣通絡的作用,主治肩臂痛;配太陽、率穀,有疏風通絡的作用,主治頭痛;配內關、期門,有舒肝止痛的作用,主治脅痛。
消濼
【穴位一找準】在臂外側,當清冷淵與臑會連線中點處。
【解剖】在肱三頭肌肌腹的中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功效】清熱安神,活絡止痛。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臂痛,齒痛,癲疾。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穴位詳解
消濼:消,溶解、消耗也。濼,水名,湖泊之意。該穴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清冷淵穴傳來的滯重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消解並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
臑會
【穴位一找準】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緣。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三頭肌。皮膚由橈神經的臂後皮神經分布。深層有橈神經,肱深動、靜脈。
【功效】化痰散結,通絡止痛。
【主治】瘰鬁癭氣,目疾,肩胛疼痛,腋下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肩部,或有麻電感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素問·氣府論》王注作手陽明、少陽二絡氣之會。《針灸聚英》作手少陽、陽維之會。
上肢先用貼片貼在雙肩肩井穴上,用觸頭在前肩穴和肩貞穴上定做幾分鍾。在肩髃穴和臑會穴上定做幾分鍾。用一隻觸頭定在肩髃穴上,一隻觸頭從臂臑穴下滑至商陽穴,往返5~10次。一隻觸頭定在肩髎穴上,一隻觸頭從臑會穴下推滑至關衝穴,往返5~10次。一隻觸頭定在極泉穴上,一隻觸頭從肩貞穴下滑至少澤穴,往返5~10次。
肩髎
【穴位一找準】在肩部,肩髃後方,當肩關節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位於肩膀大關節後側約一半肩高附近所生成的凹陷處的穴位。手背抵住背部,直接向上提升。此時觸摸肩膀前端後側,會摸到凹陷處,就是肩髎。
【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後部)、小圓肌、大圓肌、背闊肌。皮膚由腋神經發出的臂外側皮神經分布。三角肌深麵的血管神經束有旋肱前、後血管和腋神經。腋神經為臂叢後束的分支,與旋肱後動脈一起通過四邊孔,在三角肌後緣中點,緊靠肱骨外科頸後麵走行。所以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肩關節脫位時,都可以影響腋神經而導致三角肌麻痹和三角肌區域感覺消失。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三角肌筋膜,入腋神經支配的三角肌後部和小圓肌。經旋肱後動、靜脈及腋神經等形成的血管神經和肱骨外科頸之間。深抵肩胛下神經支配的大圓肌和胸背神經支配的背闊肌。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
【主治】蕁麻疹,肩關節周圍炎,腦血管後遺症,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1.0~3.0寸,臂外展,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進針,深刺右透極泉,酸脹可擴散至整個關節腔,可有麻電感向下擴散。
2.向下斜刺2.0~3.0寸,退針至淺層,再依次向兩旁斜刺,即“合穀刺”,酸脹感可擴散至肩部,或麻電感放散至手指。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灸5~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
肩髎穴在肩部;髎,孔隙的意思。“肩髎”的意思是指三焦經經氣在此穴位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到本穴後,因散熱吸濕化為寒濕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就像從孔隙中漏落一樣,故名“肩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