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有重壓感而使手臂抬不起或肘痛等的症狀時,刺激肩髎,可得到效果。治療時,除了指壓本穴位外,同時刺激肩髂、臂臑,更可發揮治療效果。另外,也用於因腦中風所造成的半身不遂。
天髎
【穴位一找準】在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岡上肌。皮膚有頸叢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皮膚較厚,與致密的皮下筋膜緊密相連。分布於岡上、下肌的血管神經束包括肩胛上血管和肩胛上神經。血管經肩胛橫韌帶的上方,神經穿過韌帶和肩胛切跡圍成的孔,然後進入岡上窩,再繞肩胛頸,進入岡下窩。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在岡上肌表麵血管神經束內側,入肩胛上神經支配的岡上肌。勿深刺。
【功效】祛風除濕,通經止痛。
【主治】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熱惡寒等。傷科疾病: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肩胛部。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灸甲乙經》);《素問·氣府論》王注作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外台秘要》作足少陽、陽維之會。氣血物質為陽維脈傳入的陽氣及冷降後的地部經水。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陽氣由穴外彙入穴內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經水。
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髎,孔隙也。該穴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因其位處肩胛,穴內氣血所在的層次為天部,但其氣血的變化為收引冷降,氣血冷降後天部層次就為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則隨之彙入本穴,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天牖
【穴位一找準】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方直下,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頭夾肌、頭半棘肌。皮膚由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雙重分布。皮膚厚而致密。皮下筋膜由脂肪組織和致密的結締組織形成。其結締組織的纖維形成纖維刺,連於皮膚病與深筋(項筋膜)。針由皮膚、皮下筋膜致密的項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針由深層的頭夾肌,在頸深動、靜脈升支的後方,入頭半棘肌。頭夾肌和頭半棘肌均由頸神經後支支配。
【功效】清頭明目,通經活絡。
【主治】
1.頭麵五官疾病:頭痛頭暈,目痛麵腫,暴聾耳鳴,視神經炎,鼻衄喉痹。
2.其他疾病:頸肩背部痙攣強直,瘰鬁多夢。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天牖穴,天指上部,牖指窗口。穴在耳後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主治“暴聾氣蒙、耳目不明”(《靈樞寒熱》篇),耳目諸竅似天部之窗牖,故而得名。《腧穴命名彙解》雲:“天牖,天指上、指頭,牖指戶,有頭竅的意思,該穴主治頭風耳聾,目中痛不明諸疾,因名天牖”。
天牖穴屬手少陽三焦經,為頸項的八要穴之一。該穴的主要作用是清頭聰耳、通竅散瘀,古代醫家多用於治療頭風、耳目疾患。如《針灸大成》雲:“主暴聾氣,目不明,耳不聰……”頭風、麵腫,項強不得回顧、目中痛。”近人發揮較少,也多用於治療耳目疾患、頸項肩背痛以及治療頸源性頭痛。
按壓天牖穴治頸源性頭痛:
治療方法:患者取臥位,用10厘米高的枕頭墊在前胸,使頭低下靠床,醫生雙手中指沿手少陽三焦經在頸項段循行路線上,左右對照查找具有凸起頂手的壓痛點,—般多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約平下頜角的天牖穴觸到,然後用鋼筆畫上符號。醫生在三焦經頸段輕輕推拿,接著用拇指尖對準頂手的天牖穴向健側同名穴頂推,若壓痛點消失,表明指針成功,若壓痛點仍在,可再施指針1次,或者在手太陽小腸經的天容穴和阿是穴輔以指針亦可奏效。手法可分弱、中、強三種,因人體質而異,隔日1次,1~3次即可痊愈。
翳風
【穴位一找準】取正坐或側伏,耳垂微向內折,在耳垂後,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
【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腮腺。皮膚由耳大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疏鬆,耳後靜脈麵後靜脈彙合成頸外(淺)靜脈,在胸鎖乳突肌淺麵向下後斜行,至該肌後緣,鎖骨上約2.5厘米處,穿深筋膜彙入鎖骨下靜脈。沿頸外靜脈排列的淋巴結稱為頸淋巴結,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與胸鎖乳突肌前緣,繼而進達腮腺的下頜後突部,可深抵起於基突的肌肉。
【功效】聰耳通竅,散內泄熱。
【主治】頭麵五官科疾病:耳聾耳鳴,頭痛牙痛,腮腺炎,下頜關節炎,口眼歪斜,笑肌麻痹,甲狀腺腫,麵神經麻痹。神經係統疾病:痙病,狂疾,膈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2寸,耳後酸脹,可擴散至舌前部及半側麵部,以治麵癱、腮腺炎等。
2.向內前下方斜刺1.5~2.0寸,局部酸脹,可向咽部擴散,咽部有發緊發熱感,以治聾啞。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之會(《針灸甲乙經》)。
翳風穴是顱後窩部位的重要穴位,屬手少陽三焦經。它位於耳垂後方耳後高骨和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中醫學認為,翳風穴具有活血祛風通絡,通竅醒神之功效。刺激翳風穴可用於治療頭暈、頭痛、耳鳴、耳聾、口眼歪斜等病症。按摩要領如下:
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緩緩用力按壓穴位,緩緩吐氣;持續數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複操作,或者手指著力於穴位上,做輕柔緩和的環旋轉動。在自我按摩時,可根據自身情況把兩種技法組合起來,每次按摩10~15分鍾為宜。此法適用於各種人群,且操作不拘於時,一天之中擇方便的時候做1~2次即可。
瘈脈
【穴位一找準】頭部,耳後乳突中央,當角孫至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1\/3的交點處。正坐或側伏,於耳後發際與外耳道口平齊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耳後肌。皮膚由耳大神經的耳後支分布。皮下組織後,除頸叢的耳大神經的分布外,還有耳後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穿皮下筋膜,該處無深筋膜,所以直入耳後肌,該肌由麵神經的耳後支支配。
【功效】風解痙,活絡通竅。
【主治】
1.頭麵五官科疾病:耳聾耳鳴,視物不清。
2.消化係統疾病:嘔吐泄瀉。神經係統疾病:小兒驚癇,驚恐,瘈疭。
3.其他疾病:頭痛等。
【刺灸法】
刺法:
1.平刺0.3~0.5寸,局部酸脹。
2.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或用燈草灸。可灸。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資脈,體脈,資生。
瘈脈:瘈,指犬的發狂之狀,此指穴內氣血為急速運行之狀。脈,脈氣也,經脈中的氣血也。瘈脈,意指三焦經冷縮收引的下行水氣在此急速脹散。本穴物質為顱息穴下傳而來的水濕之氣和翳風穴上傳的陽熱風氣,二者相會後,水濕之氣吸熱並急速脹散衝出穴外,氣之外衝如犬發狂時的狂奔之狀,故名瘈脈。
資脈:資,供給、資助也。脈,脈氣也,經脈中的氣血也。資脈,意指三焦經有名無實的經氣在此得到資助。本穴物質本應由翳風穴提供,而翳風穴傳來的為陽熱風氣,氣性幹燥,有名而無實,但因有顱息穴下行的水氣本穴的氣血才得到充實,如同被資助一般,故名資脈。資生名意與資脈同。
體脈:體身體也。脈,經脈中的氣血也。體脈,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得到充實,身體的經脈氣血才得以連貫暢通。理同資脈名解。
顱息
【穴位一找準】在頭部,當角孫至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上的上、中1\/3交點處。正坐或側伏位,於耳後發際,當瘈脈與角孫沿耳輪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皮膚由耳大神經分布。皮內含有大量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皮膚筋膜由致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其內除上述皮神經外還有耳後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刺入枕額肌的肌腹,該肌腹由麵神經的耳後支支配。
【功效】通竅聰耳,泄熱鎮驚。
【主治】頭麵五官科疾病:耳鳴耳聾,耳腫流膿,中耳炎,頭痛,視網膜出血。神經係統疾病:小兒驚風,瘈疭,嘔吐涎沫。呼吸係統疾病:喘息哮喘。
其他疾病:身熱,脅肋痛不得轉側。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顱囟。屬手少陽三焦經。
顱息:顱,頭蓋骨也、腎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氣。息,停息也。該穴意指三焦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質為角孫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其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冷降,如風停氣止之狀,故名。
角孫
【穴位一找準】角孫穴位於人體的頭部,折耳郭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正坐或側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當耳翼尖所指之發際處。若以手按著使口能合,其處牽動著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皮膚由下頜神經的耳顳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除上述神經外,還有顳淺動、靜脈,無深筋膜。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由顳神經支支配的耳上肌(皮肌),繼經顳筋膜入顳肌,直抵骨膜。顳肌屬咀嚼肌,由顳深前、後神經支配。
【功效】清熱散風,清腫化瘀。
【主治】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耳周。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或用燈草灸。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手陽之會(《針灸甲乙經》);《素問·氣府論》王注作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手足少陽之會。
角孫:角,耳也,腎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收引之氣。孫,火也,角為之水,則孫為之火也(腎之子為肝,肝之子為火),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氣態物。該穴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氣由此彙入三焦經。本穴為三焦經經脈中的最高點,三焦經無氣血傳至本穴,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足太陽膀胱經外散的寒濕水氣夾帶著足少陽膽經的外散水濕風氣因而彙入穴內,穴內氣血既處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現出腎水的潤下特征,故名。
角孫穴與率穀穴配合治療偏頭痛
角孫和膽經上的率穀穴配合,可以很好地治療偏頭痛。角孫和率穀都運行於耳朵兩旁,可想而知,治療的是少陽經的頭痛。可以將雙手抱住頭,然後用大拇指在耳後來回按摩,摩到頭皮發熱發脹就可以了。
耳門
【穴位一找準】人體耳門穴位於麵部,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定位此穴道時通常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仰臥、仰靠的取穴姿勢,以便實施者能夠準確地找尋穴道和順利地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耳門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麵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張口時取穴。在聽宮的稍上方。
【解剖】有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麵神經分支。
【功效】聰耳,利牙關。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牙痛,頸頷痛,唇吻強。耳鳴、聾啞、牙痛,以及其他常見的耳部疾病等,該穴是治療多種耳疾重要的首選穴位之一。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三焦經經氣中的滯重水濕在此冷降後由耳孔流入體內,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和冷降的地部經水,大部分水氣冷降為地部經水,小部分水氣吸熱後循三焦經上行禾髎穴,經水則下行並循耳孔流入體內。
耳,穴內氣血作用的部位為耳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意指三焦經經氣中的滯重水濕在此冷降後由耳孔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角孫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並循耳孔流入體內,本穴如同三焦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
臨床上常配絲竹空穴治牙痛;配兌端穴治上齒齲。
和髎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頭側部,當鬢發後緣,平耳郭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
【解剖】有顳肌和顳淺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分支,麵神經顳支。
【功效】聰耳通竅。
【主治】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頷腫,鼻準腫痛,口渴。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和髎,手、足少陽,手太陽的交會穴,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彙入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寒冷,由天部冷降後歸於地部。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理同禾髎名解。
臨床上常配養老穴、完骨穴治耳聾。
絲竹空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麵部,當眉梢凹陷處。
【解剖】有眼輪匝肌;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麵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
【功效】開竅瀉熱,消腫利舌。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
【刺灸法】平刺0.5~1寸。宜補不宜瀉,禁灸,灸則不幸,目小而盲。
穴位詳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巨窌穴,目窌穴。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彙入三焦經後冷降歸地,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從穴外彙入穴內後化雨冷降為地部水液。
絲竹空:絲竹,古指弦樂器,八音之一,此指氣血的運行有如聲音飄然而至。空,空虛也。絲竹穴,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彙入三焦經後冷降歸地。本穴為三焦經終點之穴,由於禾髎穴傳至本穴的氣血極為虛少,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因而彙入穴內,穴外的寒水水氣如同天空中的聲音飄然而至,故名。
絲竹空穴祛除眼角皺紋
雙眉的眉尾處向下凹陷的部位就是絲竹空穴,用兩手中指輕輕按壓並反複重複該動作。這個穴位不僅能祛除眼角皺紋,對於因血液循環不暢通而造成的色素沉著及色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