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陰腎經穴位詳解(2 / 3)

【功效】清熱益腎,通經活絡。

【主治】

1.婦產科係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月經過少,子宮脫垂,不孕症;

2.其他:近視眼,膀胱痙攣。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對於女人來說,水泉穴可是個有用的穴位,女人一旦痛經就可以找身體裏的利水大藥——水泉穴。

具體方法是:痛經時用拇指按住水泉穴,先做向心方向推按,再順時針方向揉按,按摩時以出現酸脹、麻痛的感覺為好,按5~10分鍾即可。

那為什麼按摩穴位有效呢?那是因為水泉穴是本經的郤穴,郤穴相當於人體的滅火器,是我們人體自帶的專門用於急救的大藥。這個穴位有活血通經之功效,止痛效果非常神奇。因此,對於痛經患者來說,發作時按揉水泉穴往往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水泉穴,顧名思義和“水”有關。一切與水液代謝失常有關的問題,比如女性經期肚子脹、月經不調,或男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等,都可找水泉穴這位“利水大藥”來調治。可見,此穴也並非女性朋友的專利。

水泉穴是專門消水腫,治療小便不利的。小便不利就是剛上完廁所,還沒兩分鍾又想上,每次就撒一點。這是典型的腎氣不足。西醫通常診斷為泌尿係統感染。老年男性一般都有前列腺問題。每天要堅持多揉水泉穴。

水泉穴還有活血通經的作用。它通月經的效果很好,尤其是女性月經量特少,肚子脹得特別難受,但經血就是不下來,這時要趕緊揉水泉穴。

照海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外來經水屯於穴內,氣化之氣上行天之天部。

【解剖】在拇指外展肌止點;後方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本幹。

【功效】調陰寧神,通調二便。

【主治】咽喉幹燥,癇證,失眠,嗜臥,驚恐不寧,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不寐,腳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熱則補之灸之。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見《針灸甲乙經》卷三,為足少陰、陰蹺脈交會穴,別名陰蹺穴,漏陰穴。腎經經水在此大量蒸發,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其蒸發的水氣。

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該穴意指腎經經水在此大量蒸發。本穴物質為水泉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形成一個較大水域,水域平靜如鏡,較多地接受天部照射的熱能而大量蒸發水液,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列缺穴、天突穴、太衝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門穴、風池穴、三陰交穴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症。

該穴不但能緩解胸悶、嗓子幹痛、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症狀,還對肩周炎、失眠有輔助作用,配腎腧、關元、三陰交等穴位,還可以主治月經不調。此外,如果你有失眠證,也可以借助照海穴來緩解。睡前揉幾分鍾照海穴,不僅可以滋陰降火、補腎益氣,而且還可以讓你舒舒服服地睡個好覺。

複溜

【穴位一找準】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後肌。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

【功效】補腎益陰,通調水道。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小兒麻痹後遺症,脊髓炎;

3.其他:功能性子宮出血,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出《靈樞本輸》,別名昌陽、伏白、外命,本經(金)穴。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散熱後循腎經橫傳於交信穴。

複溜:複,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複溜,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上行。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輸來的寒濕水氣,上行至本穴後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熱而蒸升,氣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複溜。

腎經經穴:經,經過也,動而不居也。本穴物質為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經過本穴動而不居,故為腎經經穴。

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腎經的天部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其屬金。

交信

【穴位一找準】交信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直上2寸,複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

【解剖】在趾長屈肌中;深層為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後方為脛神經本幹。

【功效】益腎調經,通調二陰。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泄瀉,大便難,睾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內廉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陰蹺脈的郤穴,別名內筋穴、竹柳穴,腎經經氣由此交於三陰交穴,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吸熱後橫向外走三陰交穴。

交信:交,交流、交換也。信,信息也。該穴意指腎經經氣由此交於三陰交穴。本穴物質為複溜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因其吸熱揚散而質輕,因此從本穴外走脾經氣血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

陰蹺脈郤穴。郤,孔隙也。本穴既為腎經之穴同時又為陰蹺脈之穴,但由於本穴氣血為涼濕水氣,外傳脾經的氣血是吸熱後的氣血,量不多,如從孔隙中外出一般,故為陰蹺脈郤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關元穴、三陰交穴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配太衝穴、血海穴、地機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氣;配陰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極穴治癃閉;配關元穴治陰挺。

築賓

【穴位一找準】正坐或仰臥位,在小腿內側,當太溪與陰穀的連線上,太溪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趾長屈肌。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在皮下組織內,穴位後外側,由脛神經在膕窩分出的腓腸內側皮神經,與小隱靜脈伴行於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腓腸外側皮神經,由腓總神經分出,向下走行於小腿後區的外側。在小腿中部,腓腸內、外側皮神經合成腓腸神經,伴小隱靜脈,繼續向下外方走行,至足外側緣。該穴下的小腿三頭肌、趾長屈肌等由脛神經的肌支支配。

【功效】調理下焦,寧心安神。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精神病,癲癇;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腎炎,膀胱炎,睾丸炎;

3.其他:神經性嘔吐,小兒胎毒,腓腸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向上擴散至大腿,向下可擴散至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陰維脈的郤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散熱後橫向下行陰穀穴。

築賓:築,通祝,為慶祝之意。賓,賓客也。該穴意指足三陰經氣血混合重組後的涼濕水氣由此交於腎經。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傳來的涼濕水氣(足三陰經氣血在三陰交穴混合後既無熱燥之性亦無寒冷之性),性同肺金之氣,由此傳入腎經後為腎經所喜歡,本穴受此氣血如待賓客,故名。

陰維脈郤穴:郤,孔隙也。本穴既為腎經之穴,同時又為陰維脈之穴,而三陰交穴傳入本穴的氣血較為細少,如從孔隙中傳來一般,故為陰維脈郤穴。

築賓穴的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濕、化痰安神、理氣止痛。

陰穀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膕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有膝上內側動、靜脈;布有股內側皮神經。

【功效】益腎補陽,調理月經。

【主治】陽痿,疝痛,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或瀉之,熱則水針或補之。

穴位詳解

腎經合穴,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彙合並形成大範圍的水濕雲氣場,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高濃度冷濕水氣,部分冷降歸於地部,小部分吸熱後循腎經上行。

陰穀:陰,陰性水濕也。穀,肉之大會也,兩山所夾空隙也。該穴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彙合並形成大範圍的水濕雲氣常本穴物質為築賓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後聚集為水濕雲氣,水濕雲氣性寒冷,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照海穴、中極穴治癃閉;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門穴治寒疝、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

身體因能夠保持一定的體溫,所以在氣溫非常高時,體溫也會升高。於是,為了保持正常的體溫,身體便會流汗,流汗乃是為調節體溫。在劇烈運動之後也是同樣,由於大腦中樞神經的命令,使分布在全身皮膚的汗腺打開而發汗。

汗是由腎經與膀胱經支配。所以,稱為陰穀(即在膝蓋關節內側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與稱為腎腧(即在第2腰椎左右2厘米處)的穴位,對治療多汗症非常有效。陰穀能夠緩和衝擊肉體性、精神性的變化,更是有助於回複的穴位,腎腧穴是對因泌尿係統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治療效果的穴道。

一邊緩緩吐氣,一邊同時用力按壓這些穴6秒鍾,至發痛為止。每天需有耐心做此穴位指壓30次。如此,多汗可治愈。

橫骨

【穴位一找準】在下腹部,當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位,在恥骨聯合上際,當曲骨穴(任脈)旁開0.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錐狀肌、腹直肌、腹股溝鐮(聯合腱)、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組織由疏鬆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可分為脂性層和纖維層。兩者在中線附著於腹白線,兩側向下,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約一橫指處,附著在股前區的闊筋膜,但在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間的淺筋膜纖維層與陰囊(陰唇)、會陰淺筋膜相連。脂性層的個體差異與性別差異較大。兩層之間有皮神經、淺靜脈等經過。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在恥骨結節上3厘米處,穿腹外斜肌腱膜,布於恥骨區的皮膚。其腹腔內對應器官是膀胱、小腸、乙頭結腸下端。空虛的膀胱,其頂部不應超出恥骨聯合上緣。

【功效】益腎助陽,調理下焦。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尿道炎,尿瀦留,遺尿,遺精,陽痿,睾丸炎;

2.婦產科係統疾病:盆腔炎,附件炎,閉經,月經不調;

3.其他:角膜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放散至小腹及外生殖器。注意針刺之前應排空膀胱,以免刺傷膀胱。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先瀉後補或瀉之或灸,熱則補之。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本經與衝脈之交會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受熱後循腎經上傳大赫穴及輸散腹部各處。

橫骨:橫,指穴內物質為橫向移動的風氣也。骨,指穴內物質中富含骨所主的水液。該穴意指腎經的水濕雲氣在此橫向外傳。本穴物質為陰穀穴橫行傳至的冷濕水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脹散並橫向傳於穴外,外傳的風氣中富含水濕,故名。

大赫

【穴位一找準】仰臥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內相對應的器官為小腸、乙狀結腸。

【功效】益腎助陽,調經止帶。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遺精,早泄,陽痿,睾丸炎;

2.婦產科係統疾病:月經不調,盆腔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有時針感可向上傳至胸腹部,向下傳至會陰部。注意針刺之前應排空膀胱,以免刺傷膀胱。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本經與衝脈之交會穴,別名陰維穴,陰關穴,體內衝脈的高溫高濕之氣由本穴外傳腎經,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高溫高壓之氣,循腎經上傳。

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紅如火燒十分顯耀也。大赫,意指體內衝脈的高溫高濕之氣由本穴而出腎經。本穴物質為體內衝脈外出的高溫高壓水濕之氣,因其高溫而如火燒一般顯耀,因其高壓而氣強勁盛大,故名大赫。

衝脈、足少陰之會:理同大赫名解。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陰交穴、腎腧穴、帶脈穴、大敦穴、中極穴治陽痿、遺精、帶下;配命門穴、腎腧穴、誌室穴、中極穴、關元穴治男科病、不育症。

氣穴

【穴位一找準】仰臥位,在橫骨上2寸,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和第一腰神經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內相應的器官為大網膜、小腸等。

【功效】調理衝任,益腎曖胞。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尿路感染,遺精,陽痿,陰莖痛,腎炎,膀胱麻痹;

2.婦產科係統疾病:月經不調,不孕症;

3.其他:腹瀉,角膜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放散至小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本經與衝脈之交會穴,腎經衝脈氣血在此變為和緩的熱氣,氣血物質為熱性水氣,循腎經上傳及散輸小腹各部。

氣穴:穴內物質為氣態物也。本穴物質為大赫穴傳來的高溫高壓水氣,至本穴後,快速強勁的高溫高壓水氣勢弱緩行並擴散為溫熱之性的氣態物,故而得名。

胞門:胞,胞宮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胞門,意指胞宮的外輸氣血由此外出衝脈。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溫熱之氣,此氣來源於胞宮,在本穴開始向衝脈以外傳輸,是衝脈氣血外出的主要門戶,故名胞宮。子戶名意與胞宮同。

衝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衝脈氣血,故為衝脈、足少陰之會。

四海

【穴位一找準】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

【功效】調經利水。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產後惡露不盡,小腹痛,遺精,遺尿,疝氣,便秘,水腫。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水針或補之。可灸。

穴位詳解

衝脈、足少陰之會,別名髓府,髓中,髓海,“海”為彙聚之處。四海是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的合稱。腦為髓海,衝脈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胃為水穀之海。腎經衝脈氣血在此散熱冷凝,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散熱冷降下行於中注穴。

四海:四,四麵八方也。海,充斥、充滿也。四海,意指腎經衝脈氣血在此散熱冷凝、充斥穴內各個空間。本穴物質為氣穴傳來的熱性水氣,水氣上行至此後熱散冷凝化為霧狀水滴並充滿穴周,故名四海。

衝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衝脈氣血,故為衝脈、足少陰之會。

中醫認為四海即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的總稱,為人體氣血精髓等精微物質彙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歸聚之處。經絡學說認為十二經脈內流行的氣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樣,如百川歸海,故《靈樞海論》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與氣街的部位類似,髓海位於頭部,氣海位於胸部,水穀之海位於上腹部,血海位於下腹部,各部之間相互聯係。

四海主持全身的氣血、津液,其中腦部髓海為元神之府,是神氣的本源,髒腑經絡活動的主宰;胸部為氣海,宗氣所聚之處,貫心脈而行呼吸;胃為水穀之海,是營氣、衛氣的化源之地,即氣血生化之源;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起於胞宮,伴足少陰經上行,為十二經之根本,三焦原氣之所出,乃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又稱“血海”。

中注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

【功效】調和月經,通調腑氣。

【主治】月經不調,腰腹疼痛,大便燥結,泄瀉,痢疾。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中注穴,出《針灸甲乙經》,衝脈、足少陰之會,腎經衝脈經水由此注入體內,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由地之表部注入地之地部。

中注:中,與外相對,指裏部。注,注入也。該穴意指腎經衝脈的冷降經水由此注入體內。本穴物質為四滿穴傳來水津濕氣,至本穴後則散熱冷降為地部經水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體內,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