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衝脈氣血,故為衝脈、足少陰之會。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腎腧穴、委中穴、氣海穴腧穴治腰背痛;配血海穴、腎腧穴、太衝穴、三陰交穴、陰交穴、中極穴治婦科病、月經不調、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肓腧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腹中部,當臍中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
【功效】理氣止痛,潤燥通便。
【主治】腹痛繞臍,嘔吐,腹脹,痢疾,泄瀉,便秘,疝氣,月經不調,腰脊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深刺而瀉。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別名盲腧穴,子戶,衝脈、足少陰會穴,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體表,氣血物質為膏脂之物,散熱冷凝並輸散於腹表各部。
肓腧: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膏脂之類。腧,輸也。該穴意指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物質為來自胞宮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輸體表,故而得名(何以知本穴物質來自胞宮?其理如下:本穴位居臍旁,而臍則為人體胸腹部體表的重力場中心,本穴外輸的氣血物質必定是來自與之全息對應的體內重力場中心附近髒器。體內的重力場中心為二腎,相鄰的髒器有胞宮和膀胱,但本穴位於衝脈,這就決定了本穴的氣血物質是來自胞宮而非膀胱)。
衝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衝脈氣血,故為衝脈、足少陰之會。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天樞穴、足三裏穴、大腸腧穴治便秘、泄瀉、痢疾;配中脘穴、足三裏穴、內庭穴、天樞穴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澀痛等症。
商曲
【穴位一找準】仰臥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及鞘內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八、九、十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分布。腹直肌鞘前、後層在腹直肌內側緣合,向內移行腹白線。穴位深部,腹腔內相對應器官有大網膜、小腸,胃充盈時,可達此穴深麵。
【功效】健脾和胃,消積止痛。
【主治】消化係統疾病:胃炎,胃痙攣,胃下垂,腸炎,痢疾,便秘。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放散至上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熱則補之。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本經與衝脈之交會穴,別名高曲穴,商穀穴,腎經衝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緩慢上行,氣血物質為溫性水氣,循腎經橫傳石關穴。
商曲:商,漏刻也。曲,隱秘也。該穴意指腎經衝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緩慢上行。本穴物質為肓腧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少部分水氣吸熱後特經上行,如從漏刻中傳出不易被人覺察,故名。
衝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衝脈氣血,故為衝脈、足少陰之會。
這個穴位具有清熱降溫的功效;按摩這個穴位,對腹痛、泄瀉、便秘、腸炎、腹中積聚等不適症狀,具有顯著療效;配中脘穴、大橫穴,治療腹痛、腹脹;配支溝穴,治療便秘;配大腸腧穴、天樞穴,治療泄瀉、痢疾。
石關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
【功效】攻堅消滿,補腎種子。
【主治】嘔吐,腹痛,便秘,產後腹痛,婦人不孕,膈肌痙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水針或補之。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出《針灸甲乙經》。《太平聖惠方》作右關。別名石闕。屬足少陰腎經。衝脈、足少陰之會,腎經衝脈氣血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及地部的冷降經水,水濕之氣少部分吸熱後循腎經上行,大部分散熱後冷降歸地,地部經水則循腎經下行。
石關:石,腎所主的水也。關,關卡也。該穴意指腎經衝脈氣血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商曲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水液,地部水液不能循腎經上行,故名。石門名意與石關同。
衝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衝脈氣血,故為衝脈、足少陰之會。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中脘穴、內關穴治胃痛、嘔吐、腹脹;配三陰交穴、陰交穴、腎腧穴治先兆流產和不孕症。
陰都
【穴位一找準】仰臥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及鞘內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七、八、九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參看商曲、肓腧穴)。
【功效】調理胃腸,寬胸降逆。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
2.五官科係統疾病:結膜炎,角膜白斑;
3.其他:胸膜炎,瘧疾。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放散至上腹。不可深刺,以免刺傷胃。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經與衝脈之交會穴,別名食宮穴,通關穴,不宮穴,腎經衝脈的上行水氣在此集散,氣血物質為涼濕水氣,大部分冷降後下走腹通穀穴,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天部。
陰都:陰,陰涼水濕也。都,都市也。該穴意指腎經衝脈的上行水氣在此集散。本穴物質為石關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為雲集之狀,穴外氣血不斷地聚集本穴同時又不斷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
衝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衝脈氣血,故為衝脈、足少陰之會。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巨闕穴治心中煩滿;配三陰交穴、血海穴治閉經;配中脘穴、天樞穴、足三裏穴、四縫穴治納呆及小兒疳積。
通穀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蹠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趾蹠側動、靜脈;布有趾蹠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功效】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主治】腹脹,腹痛,嘔吐,心悸,胸痛,頭痛,項強,目眩,鼻出血,癲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補之。
穴位詳解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膀胱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大部分水濕冷降歸地後回流至陰穴,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天之天部。
通穀:通,通道、通行也。穀,肉之大會也,兩山中間的空曠之處也。該穴意指膀胱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本穴物質一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寒濕水氣,二為至陰穴上傳於此的天部濕熱水氣,二氣交會後的運行變化主要是散熱縮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經回流至陰穴,故名。
膀胱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變化主要為散熱冷降,冷降的地部經水極為細小,故為膀胱經滎穴。
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變化為散熱冷降,表現出水的潤下特征,故其屬水。
臨床上常配大椎穴治項強。
幽門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0.7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主治】腹痛,嘔吐,善噦,消化不良,泄瀉,痢疾,胃痙攣,慢性胃炎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髒;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補針。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衝脈、足少陰之會,別名上門穴,上關穴,幽關穴,腎經衝脈的寒濕水氣在此吸熱後極少部分循經上行,氣血物質為寒濕水氣,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冷降,小部分則吸熱循經上行。
幽門:幽,深長、隱秘或陰暗的通道。門,出入的門戶。該穴意指腎經衝脈的寒濕水氣在此吸熱後極少部分循經上行。本穴物質為腹通穀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因其性寒濕滯重,至本穴後,在外部傳入之熱的作用下隻有極少部分水濕循經上行,腎經衝脈氣血從此由寒濕之性轉而變溫熱之性,故名。幽關名意與幽門同。
衝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衝脈氣血,故為衝脈、足少陰之會。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玉堂穴治煩心嘔吐;配中脘穴、建裏穴治胃痛、噎嗝、嘔吐;配天樞穴治腹脹、腸鳴、泄瀉。
步廊
【穴位一找準】在胸部,當第五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外膜、肋間內肌、胸橫肌、胸內筋膜。皮膚由第四、五、六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穴位下胸腔內相應器官有:右側第五肋間隙深麵的胸內筋膜相鄰於肺前緣及其表麵的胸膜,其深麵是心髒右側。緣左側第五肋間隙深麵的胸內筋膜除相鄰於肺與胸膜外,由於肺前緣有心切跡,心及其外麵包裹的心包膜直接貼於胸前壁,心尖最遠在第五肋間隙的投影可距胸前正中線約7~9厘米。該穴不能深刺。
【功效】寬胸理氣,止咳平喘。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肋間神經痛,嗅覺減退;
3.其他:胸膜炎,鼻炎,胃炎,腹直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放散至上腹。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別名步郎,腎經上傳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化風上行,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及脾土微粒,循腎經向上傳輸。
步,步行也。廊,走廊也。該穴意指腎經上傳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化風上行。本穴物質為幽門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風氣吹刮地部的脾土微粒滾動向上,如人在走廊中行走一般,故名。步郎名意與步廊同。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定喘、列缺穴治外感和內傷喘咳;配心腧穴、內關穴治胸痹、心悸怔忡。
神封
【穴位一找準】在胸部,當第四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外膜、胸橫肌、胸內筋膜等。皮膚由第三、四、五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穴位下,胸腔內相應器官有:右側與肺及胸膜相對應;左側在第四肋間隙與胸內筋膜的深麵是心髒及其表麵包裹的心包膜。心的左側界在該穴下,距胸前正中線5~6厘米,其前麵有不同程度地被胸膜及肺覆蓋,不宜深刺。
【功效】寬胸理肺,降逆止嘔。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肺炎,支氣管炎,哮喘;
2.其他:肋間神經痛,胸膜炎,心動過速,乳腺炎,腹直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免刺傷心、肺。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腎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大部分散熱冷縮後循腎經下行,少部分吸熱上行。
神,與鬼相對,指穴內的物質為天部之氣。封,封堵也。該穴意指腎經吸熱上行至此的經氣在此散熱冷縮。本穴物質為步廊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水濕風氣勢弱緩行並散熱冷縮,大部分冷縮之氣不能循經上行,如被封堵一般,故名。
臨床上常配陽陵泉穴、支溝穴治胸脅脹痛。
中醫艾灸認為這個穴位主治:
1.具有降濁升清的作用;
2.長期按揉或艾灸這個穴位,對咳嗽、氣喘、嘔吐、不嗜飲食等疾患,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3.配陽陵泉穴、支溝穴,治療胸脅脹痛;配肺腧穴、太淵穴,有宣肺理氣、止咳平喘的作用,能夠治療咳嗽;配肝腧穴、陽陵泉,有疏肝利膽、鎮靜止痛的作用。
靈墟
【穴位一找準】靈墟穴位於人體的胸部,當第三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外膜、肋間內肌、胸內筋膜。皮膚由第二、三、四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在第三肋間隙深麵,胸內筋膜後麵有胸膜、肺、心髒及其外麵的心包膜。心髒在該左側間隙距胸前正中線為3~4厘米。胸廓內動脈起於鎖骨下動脈,在肋軟骨及其之間的肋間結構的後方,和胸內筋膜、胸橫肌前方下,降距胸骨兩側緣1~2厘米處下行,並有同外靜脈伴行。沿途分支至肋間隙,和胸主動脈的肋間後動脈相互吻合。膈神經位於動脈的後方下降,經肺根前麵下降至膈肌、胸膜壁層、心包及膈下腹膜。
【功效】疏肝寬胸,肅降肺氣。
【主治】咳嗽,氣喘,痰多,胸脅脹痛,嘔吐,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而微灸,熱則深刺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腎經經氣在此吸熱蒸升,穴內氣血空虛,氣血物質為稀薄的幹熱之氣,由穴內向經穴外部擴散。
靈,神靈也,與鬼相對,所指為天部之氣。墟,土丘或故城遺址,指穴內物質空虛荒無。本穴物質為神封穴傳來的極少水氣,至本穴後因受熱而蒸升於上,穴內氣血如同廢墟一般,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足三裏穴、中脘穴、內關穴治嘔吐、納呆;配神門穴、神藏穴治失眠健忘。
神藏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胸部,當第二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正當第二肋間神經。
【功效】寬胸理氣,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煩滿,嘔吐,不嗜食。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針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出《針灸甲乙經》,經穴之外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彙入腎經,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之氣,由穴外的天部彙入本穴。
神,與鬼相對,所指為天部之氣。藏,收藏也,指氣血物質由穴外彙入穴內。
本穴為腎經之穴,所處為腎經的北方寒濕之地,由於腎經部經脈無物傳至本穴,經穴之外天部的冷縮水氣因之彙入穴內,本穴如同神氣的收藏之地,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天突穴、內關穴、太衝穴治梅核氣;配心腧穴、玉堂穴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死。
彧中
【穴位一找準】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胸部,在腧府穴正下方,下一肋間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為第一肋間神經,皮下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功效】寬胸順氣,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氣喘,痰壅,胸脅脹滿,不嗜食。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針多留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別名或中穴,腎經的寒濕水氣在此化為天部陽氣,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循腎經上傳於腧府穴。
彧,茂盛的樣子。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彧中,意指腎經的寒濕水氣在此吸熱後化為充盛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神藏穴上傳的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而化為充盛於穴內的陽氣,腎經氣血在此重又恢複其茂盛之狀,故名彧中。彧中名意與或中同,“或”為“彧”之訛傳。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風門穴、肺腧穴治外邪襲肺;配天突穴、間使穴、華蓋穴治咽喉腫痛。
腧府
【穴位一找準】在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鎖骨下肌。皮膚由鎖骨上神經的前皮支分布。鎖骨下肌起於第一肋,向上外方而止於鎖骨的肩峰端,由臂叢的鎖骨下神經支配。膈神經由頸叢發出以後,在頸根部走行於胸膜頂的前內側、鎖骨下動靜脈之間、迷走神經的外側進入胸腔,在胸廓內動脈的後方下降,經肺根前麵下至膈肌。除支配膈肌外,其感覺纖維還分布到胸膜、心包膜及膈下腹膜等。
【功效】止咳平喘,和胃降逆。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呼吸困難;
2.消化係統疾病:神經性嘔吐,食欲不振;
3.其他:胸膜炎。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放散至胸部。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或灸之或先瀉後補,熱則補之。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別名腧中穴,氣血物質為冷降的地部經水,由體表注入體內髒腑。
腧府。腧,輸也。府,體內髒腑也。該穴意指腎經氣血由此回歸體內。本穴是腎經體內經脈與體表經脈在人體上部的交會點,或中穴傳來的濕熱水氣在本穴散熱冷凝歸降地部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腎經的體內經脈,氣血的流注方向是體內髒腑,故名。腧中者,其意與腧府同,中指內部。
此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為:氣喘突然發作的時候,可以指壓胸骨旁的“腧府”及“彧中”可達到效果,穴道指壓法治療氣喘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