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reference_book_ids\":[7317850514278845451,7145386196342934536,7339821105290431550,6883429343813438477,7316454151158778942]}],\"3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3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針灸甲乙經》reference_book_ids\":[7317850514278845451,7145386196342934536,7339821105290431550,6883429343813438477,731645415115877894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0,\"start_container_index\":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4},\"quote_content\":\"《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329733605322673214,7315417157708287015,7257088439357541410,7340094143986682942,7312743014764383266,7274904035243592758,7329737971135941694,7329733603129052222,7338342958049004606,7332300341335034942,7339789138595466302,7329733622024391742]}],\"28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28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太平聖惠方》reference_book_ids\":[7317564890288245822,731645119562567170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28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針灸甲乙經》reference_book_ids\":[7317850514278845451,7145386196342934536,7339821105290431550,6883429343813438477,7316454151158778942]}],\"1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1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針灸甲乙經》reference_book_ids\":[7317850514278845451,7145386196342934536,7339821105290431550,6883429343813438477,73164541511587789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足少陰腎經穴位詳解
湧泉
【穴位一找準】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解剖】有趾短屈肌腱,趾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
【功效】益肝調便,平肝熄風。
【解剖】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複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別名地衝穴,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湧而出,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溫熱水氣,由天部橫向傳於然穀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麵有著重要作用。
湧泉:湧,外湧而出也。泉,泉水也。該穴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湧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湧而出體表,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
1.配然穀穴治喉痹;
2.配陰陵泉穴治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
3.配水溝穴、照海穴治癲癇;
4.配太衝穴、百會穴治頭項痛。
推搓湧泉穴俗稱“搓腳心”,它是我國流傳已久的自我養生保健按摩療法之一。
推搓湧泉穴之所以能防治各種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便秘等病效果較明顯。
利用刺激湧泉穴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歸結起來可分為三類:一是用藥物烘烤、熏洗;二是用灸療、膏貼;三是用各種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下麵是幾種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
1.用熱鹽水浸泡雙側湧泉穴。熱水以自己能適應為度,加少許食鹽,每日臨睡覺前浸泡15~30分鍾。
2.用艾灸或隔藥物灸,每日一次,至湧泉穴有熱感上行為度。
3.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
4.在床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後用雙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湧泉穴處,做前後反複的推搓;或用雙手掌自然輕緩地拍打湧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
5.取自然體位、仰臥位或俯臥位,用自己雙腳作相互交替的對搓動作,可也用腳心蹬搓床頭或其他器械。
湧泉穴的主治疾病及操作方法:
1.慢性咽炎:取吳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細末,加少許麵粉與醋調和,做成麵餅,將藥餅蒸微熱敷雙側湧泉穴,敷後安睡3小時。若半夜腳心發熱,則火氣下行。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2.急性扁桃腺炎:取黃連30克、吳茱萸20克,共研細末,混勻貯瓶備用,貼敷時取上藥適量,加火醋調成糊膏狀,晚上睡前敷於雙側湧泉穴,然後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貼敷一次,3次為一療程。
3.牙齦炎:生附子30克,研為細末,用時取上藥適量,加水調成糊膏狀,敷於雙側湧泉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本方對腎陰虧損型牙齦炎療效較好。
4.小兒腹瀉:取苦參、蒼術各30克,共研為細末,用時取上藥適量,加米醋調成糊狀,敷於雙側湧泉穴,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本方用於濕熱型小兒腹瀉療效較好。
5.高血壓病:取吳茱萸100克,龍膽草60克,土硫黃20克,朱砂15克,明礬30克,將上藥共研細末,每次用上藥適量,加米醋調成糊狀,貼敷於雙側湧泉穴,覆蓋紗布,膠布固定,兩日一換,1月為一療程。
6.風熱感冒:取白芥子9克、雞蛋清1個,將白芥子研成細粉,然後用蛋清調勻,分成兩份,敷於雙側湧泉穴,1小時後取下。本方有較好的退熱效果,適用於高熱者。
7.口瘡:取吳茱萸30克,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每次取上藥適量,用醋調成膏狀,敷於雙側湧泉穴,再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然穀
【穴位一找準】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
【解剖】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展肌、長屈肌。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分布。該處為足底與足背皮膚移行部位。展肌由足底內側神經支配,長屈肌由脛神經的肌支支配。
【功效】氣固腎,清熱利濕。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精液缺乏,遺尿;
2.五官科係統疾病:咽喉炎,扁桃體炎;
3.婦產科係統疾病:月經不調,不孕症;
4.其他:心肌炎,陰癢,糖尿病,精神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脹痛,針感可向足底部擴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火,出《靈樞本輸》,別名龍淵。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大部分散熱冷降,小部分吸熱蒸升。
然穀:然,燃也。穀,兩山所夾空隙也。該穴意指腎經外湧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腎經湧泉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性溫熱,至本穴後水液大量氣化水濕,經水如同被燃燒蒸發一般,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腎腧,太溪,關元,三陰交治月經不調;配腎腧,誌室,氣海治遺精;配中極,血海,三陰交治陰癢。
然穀穴還可以有效治療糖尿病、煩躁口幹、咽喉腫痛、遺尿、遺精。
1.糖尿病:這個穴非常實用,尤其是對糖尿病很有效。古人稱糖尿病為消渴,其實消渴和糖尿病是有一定區別的,二者隻是類似,然穀穴是專門治消渴症的。然穀穴是腎經的滎穴。滎穴屬火,腎經屬水,然穀穴的作用就是平衡水火。如果心火太大,就拿這個水給澆一澆,使身體不致太熱也不致太冷。如果總想喝水,心老起急,就是心火較旺,一揉然穀穴,就可以用腎水把心火降下來。
2.煩躁口幹:然穀穴是腎經的滎穴。滎穴屬火,腎經屬水,然穀穴的作用就是平衡水火。如果心火太大,就拿這個水給澆一澆,使身體不致太熱也不致太冷。如果總想喝水,心老起急,就是心火較旺,一揉然穀穴,就可以用腎水把心火降下來。
3.咽喉腫痛:心煩的時候,針灸容易上火,有時候會喉嚨腫痛、發炎、不能咽唾液。這時候按然穀穴同樣有效。腎經是通著喉嚨的,雖然經絡圖上到腧府穴就結束了,但腎經“上咽喉轄舌本”,所以咽喉、舌頭的問題它全管。當你突然失音,說不出話來,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咽喉特別幹燥,另一種是有氣無力。然穀穴適合第一種情況。
4.遺尿、遺精、小便短赤:然穀穴還能治療男科的專病——遺尿、遺精。對小便短赤(即尿少、很熱、顏色發黃)等症狀治療效果也特別好。
太溪
【穴位一找準】取穴時,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之經過處。
【功效】益腎納氣,培土生金。
【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牙痛,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或瀉而多灸,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陰腎經穴,別名大溪穴,呂細穴。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其氣化之氣,經水循腎經而傳,氣化之氣吸熱後上行天部。
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穀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後,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大溪名意與此穴同。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然穀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腧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穀穴治心痛如錐刺。
凡是寒涼體質的人,都不妨通過常灸太溪穴,讓溫暖的生機進入寒體之內,讓“體內的冰雪”變成春天的涓涓細流……大家不妨試一下!
太溪穴為腎經輸穴、原穴,長於滋陰補腎、通調三焦,可用於治療陰虛之消渴、咯血、吐血、衄血、咽喉腫痛、耳鳴、耳聾、口中熱、咽幹、唾痰如膠、牙齦腫痛、尿黃、便秘,肺腎兩虛之咳喘,腎陽不足之遺精、陽痿、小便頻數,失眠,腰酸,婦女不孕、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月經不調、絕經前後諸症。曆代文獻和臨床未見有明顯的禁忌症。
取太溪穴時,須令患者臥位或坐式,放鬆全身肌肉,並將襪子褪至露出足跟部。術者用定位的手拇指用力均勻地在內踝與跟腱之間反複仔細地按壓,尋找患者感覺酸、痛、脹最為明顯且為凹陷的地方,即為此穴的準確位置。一般多用撚轉補法,即術者用同側持針的手,左側太溪用左手,右側太溪用右手持1.5寸毫針垂直刺入約1寸深,待有酸、脹、麻等感覺時,施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後同時微微向下按壓針身,撚轉幅度小於90度,頻率大於180次\/分的撚轉補法。一般留針30分鍾為宜,並在留針過程中矚患者意念施針處,每10分鍾行針一次,令針感向足跟、內踝或脛骨內側放散。
太溪穴的日常保健需要注意四點事項:
1.按揉太溪穴前後各喝300~500毫升的溫熱白開水;
2.按揉力度不宜過大(太輕也不行),以感到穴位處有酸、麻、脹感即可;
3.如果你沒有痛感,而且剛按就陷下去了,說明你體質較虛弱,所以你要把它揉痛;一按就痛的,你要每天堅持,揉到它不痛,以後1~3天按揉一次也可;
4.平時應盡量避免如房事過濫、腰背部著涼等。
大鍾
【穴位一找準】正坐或仰臥位,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蹠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支分布。皮下組織疏鬆,其內的淺靜脈向前注入大隱靜脈,跟腱前及兩側脂肪組織較多。在跟腱前,有脛後動、靜脈和脛神經。針經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脛神經幹之間,或刺於神經幹上,神經的前方即是與該神經伴行的脛後動脈和靜脈。
【功效】益腎平喘,調理二便。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衰弱,精神病,癡呆,癔病;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尿瀦留,淋病;
3.其他: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狹窄,便秘,瘧疾。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按摩大鍾穴:大鍾穴位於足內踝後五分的太溪穴下部與後跟腿側邊的交點。用大拇指指腹按壓在該穴上,每側由上而下按摩20次。
大鍾穴是治療多種慢性疾病的保健大穴。大鍾穴是腎經的絡穴,絡膀胱經,主要的功效是排毒和禦寒。它位於人體的足內側,內踝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腎氣不足的時候按下去肯定很痛。
所謂大鍾,大,巨大也;鍾,古指編鍾,為一種樂器,其聲渾厚洪亮。該穴意指腎經經水在此如瀑布從高處落下,聲如洪鍾,因此而得名“大鍾”。大鍾穴有益腎平喘、通調二便的功效。由於腎經連絡氣管,所以大鍾穴能治療支氣管哮喘方麵的疾病。此穴還有強腰壯骨、清腦安神的功效。
我們知道,絡穴是治療慢性病的,大鍾穴也不例外。下麵就為大家介紹幾種慢性病的治療方法。
1.治療無精打采:有些人總想睡覺,還整天沒精神,無精打采的,這些都是腎精不足的表現。所以要想精氣神好,就得先從補腎開始。而補腎,平常就要多揉大鍾穴。還有一些人心裏想得都挺好,可老沒勁做事情,或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心有餘而力不足,很多人會認為這些是沒有意誌力的表現,其實不然,這些同樣是因為腎氣不足引起的。隻有把腎精補足了,才會有精神做自己想做的事。
2.治療足跟痛:腎主骨,所以凡是骨痛都和腎經有關,如足跟痛等。大鍾穴就是治療足跟痛的一個要穴。經常按揉此穴,對治療足跟痛很有幫助。
此外,大鍾穴配太溪穴、神門穴可以治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間穴治虛火上炎之易驚善怒;配魚際穴治虛火上炎之咽痛。總之,很多慢性病都可以用大鍾穴治好。
水泉
【穴位一找準】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屈肌支持帶、踝管及其內容。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皮下組織內的淺靜脈流向大隱靜脈,向後外方則歸流小隱脈。深筋膜發達,局部增厚,在內踝與舟骨、距骨、跟骨內側麵之間形成屈肌支持帶,韌帶和跟骨之間形成隧道似的踝管。管又由韌帶深麵的纖維向跟骨麵發出間隔,將通過管內的肌腱之間和血管神經束分開。在踝管內,自前向後排列纖維鞘的內容有: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脛後動靜脈及脛神經、(踇)長屈肌(腱)。脛後動脈和脛神經在未入踝管前,發出跟內側動脈和神經布於跟骨內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