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穴位詳解(2 / 3)

2.呼吸係統疾患:風門穴對於防治小葉性肺炎、肺門淋巴結核、初期肺浸潤、哮喘、支氣管炎、胸膜炎、百日咳等,都是重要的穴位。

3.預防腦出血:灸風門能預防中風。腦出血昏倒時,可在風門穴上放血,會緩和腦部充血或出血,可以急救。

4.耳鼻喉科疾患:鼻炎、鼻竇炎、咽喉炎、齶扁桃體發炎等。

5.醫治背部蜂窩織炎:即中醫外科的癰疽搭背,灸風門能有預防發癰疽的作用。

6.其他:肩酸痛、肩背軟組織勞損、頭痛、頸部痙攣。一般頭痛,隻灸風門、身柱即可痊愈。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風門穴,別名:熱府;又有左為風門,右為熱府之說,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出自《針灸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會元針灸學》)。其穴在第二椎下兩旁,為風邪出入之門戶,主治風疾,故名風門,是臨床祛風最常用的穴位之一。風門穴氣血物質為濕熱的風氣,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且為風行之狀。作用是運化膀胱經氣血上達頭部。

風門:風,言穴內的氣血物質主要為風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風門,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背腧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化風上行,故名風門。

手、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為背腧各穴傳來,性濕熱,與小腸經氣血同性,故為手、足太陽之會。

本穴可配肺腧穴、大椎穴治咳嗽、氣喘;配合穀穴治傷風咳嗽。

肺腧

【穴位一找準】人體肺腧穴位於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定穴位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腧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效】宣肺、平喘、理氣。

【主治】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現代常用本穴來治療肺經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指壓肺腧還有止痰、去除雀斑和蕎麥皮的功效。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肺的背腧穴。肺髒的濕熱之氣由此外傳於膀胱經。氣血物質為肺髒外輸的濕熱之氣,其質輕,快速地散熱冷降,所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歸降地部後循膀胱經下行。

肺,指肺髒。腧,輸也。肺腧,意指肺髒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可用本穴配風門穴治咳嗽喘;配合穀穴、迎香穴治鼻疾。

肺腧止痰、去除雀斑的指壓法操作:

咳痰時,一邊吐氣一邊在此強壓6秒鍾,如此重複三次,這時喉嚨異物便會消失淨盡。小孩指壓不可太強,但應增加次數。

去除雀斑時首先指壓第三、四胸椎之間左右4厘米處的肺腧,它是與皮膚有密切關係的穴道。一邊吐氣一邊用指頭(任何指頭皆可)強壓6秒鍾,如果不方便的話,可請他人幫忙。

其次是指壓第二腰椎、第三腰椎之間左右1厘米的腎腧,要領是一邊吐氣一邊強壓6秒鍾。上述兩步驟每20次為一療程,每日應做5療程。如此不間斷,則肌膚定然變得光滑美麗。

厥陰腧

【穴位一找準】厥陰腧穴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通常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上方,左右二指寬處(約2厘米左右)。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布有第四肋間動、靜脈後支;正當第四或第五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效】寬胸理氣,理氣安神。

【主治】指壓該穴,可以治療疾病性氣喘、止咳;此外還能使胸部伸張,使怯弱性格者緩解緊張,降低自我防衛意識,從而增加自信,克服掉懦弱的性格。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別名厥腧,心包腧,關腧,心室外衛心包中的陽熱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氣血物質為較高溫態的陽熱之氣,富含水濕,由心室的外衛心包中外輸膀胱經。

厥陰腧:厥,通闕,闕乃古代宮殿、陵墓等的衛外建築,用於厥陰經之名,指厥陰經氣血為心血的氣化之氣。厥陰腧,意指心室外衛心包中的幹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關腧:關,關卡也。腧,輸也。關腧,意指心髒中的血液被關卡於內,而血液的氣化之氣則由本穴外輸膀胱經。

可用本穴配內關穴治心痛、心悸。

厥陰腧穴點按治療中青年原發性高血壓

病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醫者站或坐於其後或一側,取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厥陰腧穴,厥陰腧,位於第4胸椎棘突下兩旁各1.5寸。雙側同取,以指代針,把握準穴位,用兩手拇指指腹,用中等力度按壓兩穴,用力不可過大或過小,過大則痛重,過小則收效甚微,按壓時間一般每次5~10分鍾即可,每日按壓1次或2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心腧

【穴位一找準】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取穴時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心腧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五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效】寬胸理氣,寧心通絡。

【主治】心經及循環係統疾病,心痛、驚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盜汗、夢遺、癲癇、胸痛、心悸亢進、暈車、頭痛、惡心想吐、神經官能症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鍾。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靈樞背腧》。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高溫態濕熱水氣,濕熱水氣一方麵散發熱量循膀胱經向上傳輸,另一方麵水濕散熱冷降後循膀胱經下行,散發心室之熱。

心腧:心,心室也。腧,輸也。心腧穴,意指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背腧:背,指穴所在部位為背部。腧,輸也。背腧,意指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背部。

本穴配巨闕穴、內關穴治心痛、驚悸;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失眠、健忘。

按摩心腧穴治療心肌炎

中老年人身體虛弱、免疫功能下降,患感冒後病毒侵入心肌,導致心肌炎,甚至出現心絞痛、心衰。急救不及時,就會危及生命。若急速按摩心腧穴,可起到良好療效,供中老年人朋友一試。

按摩方法:

令病者脫掉上衣後,伏臥在平板床上,雙下肢並攏,雙上肢放入肩平橫線上。術者或家屬可利用雙手大拇指直接點壓該穴位,患者自覺局部有酸、麻、脹感覺時,術者開始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堅持每分鍾按摩80次,堅持每日按摩2~3次、一般按摩5次左右,可起到明顯療效,再按摩2~3天可起到治愈效果。

注意,按摩前患者嚴禁飲各類酒和吃有刺激性辛辣食物。可以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及豆製品和海產品。患者可堅持每晚用熱水燙雙足25分鍾,可促進身體早日康複。

督腧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臥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靈台(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五、六、七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重疊分布。該穴深部為第六肋間結構。

【功效】理氣止痛,強心通脈。

【主治】

1.循環係統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動過速,心內外膜炎;

2.其他疾病:胃炎,膈肌痙攣,乳腺炎,皮膚瘙癢,銀屑病等。

【刺灸法】

刺法: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別名高蓋,商蓋,高益。體內所生的純陽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

督腧:督,督脈也,陽氣也。腧,輸也。督腧,意指督脈的陽氣由此輸向膀胱經。本穴為膀胱經接受督脈陽氣之處,故名督腧。

高蓋:高,上也,天部之氣也。蓋,護蓋也。高蓋,意指本穴氣血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陽熱之氣,性幹燥,所處為天之天部,如衛外護蓋,故名高蓋。

商蓋:商,計時之漏刻也。蓋,護蓋也。商蓋,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弱小陽氣。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陽熱之氣,性幹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經後散熱縮合為弱小的水濕之氣,氣屬外衛之護蓋,而弱小水濕之氣則如從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蓋。

膈腧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臥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陽(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六、七、八胸神經後支內側支重疊分布。背闊肌由臂叢後束發出的胸背神經支配,該神經沿肩胛下肌腋窩緣下降,與肩胛下動脈的延續部,胸背動脈伴行至該肌。

【功效】理氣寬胸,活血通脈。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神經性嘔吐,胃炎,胃潰瘍,肝炎,腸炎,腸出血;

2.循環係統疾病:心動過速,心髒肥大,心內外膜炎;

3.外科係統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狹窄,淋巴結結核,胸膜炎;

4.呼吸係統疾病:哮喘,支氣管炎;

5.其他:貧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痙攣,蕁麻疹,小兒營養不良。

【刺灸法】

刺法: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

1.艾炷灸5~7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2.艾條溫灸10~15分鍾,治療咳喘,胸悶。

3.潰膿灸,治療肺癆。

4.隔薑灸中脘,治療胃寒刺痛。

5.隔蒜灸百會,可防感冒。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補血水針。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別名高蓋,商蓋,高益。體內所生的純陽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八會穴之一,血會膈腧。氣血物質為心血液的氣化之氣,性濕熱(微觀下的血液微粒則當看成是氣態物),所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散熱化血。

膈腧: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腧,輸也。膈腧,意指膈膜中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腧。

刺灸本穴不僅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還兼具養血生血、健脾補心之力,臨床常與脾腧相伍以治療氣血不足,心脾兩虛的病證。如配脾腧、足三裏、神門等可治心悸;配心腧、脾腧、三陰交等可治健忘;配血海、肝腧、膻中等可療眩暈;與氣海、關元、三陰交等相伍可治療氣血虧虛的男性不育症;配承滿、隱白等對脾胃虛損,氣不攝血的吐血有較好療效。本穴還可與中脘、內關、足三裏等相配治療嘔吐;與心腧、氣海、百會等相伍可治猝然昏仆的血厥;配伍胰腧、腎腧等可治消渴;與華佗夾脊、身柱、命門等相配治小兒痿證。

因本穴靠近胸膈,因此具有利氣、開胸膈的作用,如配伍闕可治胃氣上逆的呃逆;與膻中、列缺、肺腧等相伍可治肺氣壅閉的呼吸衰竭;配伍內關、中脘、豐隆等可治痰阻的噎膈;配伍足三裏、氣海、膻中等可療氣虛陽衰的噎膈。

此外,本穴還可清泄暑熱,寬胸涼膈,適用於治療暑濕、風濕及邪熱盛實的高熱。治療暑濕常配少府、行間、肺腧等以治傷肺絡型;配少府、曲澤、中衝等以治暑入血分型;對於餘熱未盡,痰瘀阻絡者則常配太溪、三陰交、太衝等。治療水濕為病常配外關、內關等以治熱鬱胸膈型;配合穀、支溝、天柱等以治熱滯胸膈,微兼腑實型;與郤門、衝門、曲澤等配則治熱灼營陰的風濕。對於邪實高熱者可配伍大椎、少商、曲池等以速退其熱。取穴時患者應呈俯伏位,施術者應注意針刺方向,隻能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不可直刺或向斜刺,否則易經肋間隙刺穿胸壁,造成氣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鍾。

肝腧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臥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八、九、十胸神經後支外側支重疊分布。穴位深部對第九肋間隙的結構。在胸、腹腔內則對應胸膜腔、肺、膈、肝、脾與胃。肝、脾為實質性器官,血液供應豐富。因此,如盲目針刺時,不能提插,不能撚轉,應立即起針,應嚴密觀察有無內出血現象。

【功效】疏肝利膽,理氣明目。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急慢性肝炎,膽囊炎,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黃疸;

2.五官科係統疾病:眼瞼下垂,結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視網膜炎;

3.精神神經係統疾病:偏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精神病;

4.外科係統疾病:淋巴結結核,胃出血,腸出血,膽石症;

5.其他:月經不調等。

【刺灸法】

刺法: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肝腧經穴名出自《靈樞背腧》,為肝之背腧穴。肝髒的水濕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肝,肝髒也。腧,輸也。肝腧,意指肝髒的水濕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配伍:本穴配期門穴,為腧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膽濕熱的作用,主治肝炎,膽囊炎,脅痛;配百會穴、太衝穴,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的作用,主治頭昏頭痛,眩暈;配腎腧穴、太溪穴,有滋陰養血補腎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配大椎穴、曲池穴,有清熱瀉火,安神定誌的作用,主治癲癇,精神分裂症。

刺絡拔罐肝腧穴治療麥粒腫

取雙側肝腧穴。患者俯臥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術者以左手拇、食、中指捏起被刺部位,右手持三棱針點刺肝腧穴,有血液流出時加拔玻璃火罐,使血液流入罐內,出血量控製在1~3毫升之內。起罐後用20%碘酊棉球按壓在針孔上,膠布固定。每2日一次,治療1~2次即可痊愈。

肝腧穴按摩封閉治療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孕婦情緒與身體素質,妊娠子宮的大小,位置,毗鄰關係發生變化,子宮收縮,增長速度,圓韌帶的牽引。中醫認為妊娠腹痛的原因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胞脈阻滯所致。此病發病率較高,了解其臨床特點,防止濫用藥物,減少毒副作用,對母親的健康及胎兒發育有利。采用肝腧穴按摩,封閉治療妊娠腹痛,方法簡單,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

操作方法:

首先選準肝腧穴,雙拇指分別按壓在雙側肝腧穴上,做旋轉運動,由輕到重至能承受為止,每次持續10~30分鍾,每日3~5次。

膽腧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臥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樞(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後支外側支分布。下後鋸肌的第一個肌齒從第十一胸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於第九肋骨角。該肌由第九至第十二胸神經後支支配。

【功效】疏肝利膽,清熱化濕。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膽囊炎,肝炎,胃炎,潰瘍病,嘔吐,食道狹窄;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肋間神經痛,失眠,癔病;

3.外科係統疾病: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胸膜炎;

4.其他:高血壓等。

【刺灸法】

刺法: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膽之背腧穴。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膽,膽腑也。腧,輸也。膽腧,意指膽腑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脾腧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時俯臥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穴位對第十一肋間隙的結構。胸膜為一層薄而透明的漿膜,富有神經末梢,被覆胸內筋膜的內麵和肺的表麵,兩層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體,呈負壓。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線上投影於第十二肋上,由該點向內作一水平線達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線投影於第十肋骨;向前內,鎖骨中線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點聯於第六胸肋關節既為胸膜壁下界在體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處的胸膜腔為該腔的最低位,稱肋膈竇。

【功效】健脾和胃,利濕升清。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胃潰瘍,胃炎,胃下垂,胃痙攣,胃擴張,胃出血,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

2.其他:貧血,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肝脾腫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腎下垂,月經不調,糖尿病,腎炎,小兒夜盲,蕁麻疹等。《急救仙方》卷十一《黃帝灸二十一種癆圖並序》:“脾腧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穴理腰身脹滿,腹肚泄,瀉痢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針入三分留七分,得氣灸三壯。”

【刺灸法】

刺法: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腰間。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脾之背腧穴。脾髒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脾,脾髒也。腧,輸也。脾腧,意指脾髒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脾腧穴最顯著的一個作用是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安神。糖尿病患者閑時常常按摩這個穴位可安神、靜心、通絡,緩解糖尿病症狀。按摩方法:找準穴位後,用自己雙手手背的食指根部隆起的關節壓在脾腧穴上,緩緩旋轉按揉。一次1~3分鍾為宜,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注意骨質疏鬆者和脊柱彎曲者慎按此穴。

胃腧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臥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和第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背部的皮下筋膜可以分為兩層,其間有蜂窩狀的脂肪組織。背部的深筋膜也可分為淺層和深層。淺層薄弱,被蓋於斜方肌和背闊肌的表麵,分別稱該二肌筋膜;深層較發達,形成腱膜性質,尤其在腰背部更為增厚,包繞著骶棘肌的前、後麵,於該肌外側緣前、後兩層愈著,並形成腰肋韌帶。腹腔內相對應的器官為腎。

【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胃炎,胃潰瘍,胃擴張,胃下垂,胃痙攣,肝炎,腮腺炎,腸炎,痢疾;

2.其他:糖尿病,失眠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腰部及腹部。不可深刺,以免刺傷腎髒。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胃之背腧穴。胃腑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濕熱之氣,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胃,胃腑也。腧,輸也。胃腧,意指胃腑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三焦腧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一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效】調三焦,利水道。

【主治】腸鳴,腹脹,嘔吐,泄瀉,痢疾,水腫,腰背強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三焦背腧穴。三焦腑的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地。

三焦,三焦腑也。腧,輸也。該穴意指三焦腑的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三焦腧配氣海穴、足三裏穴治腸鳴、腹脹。

治療糖尿病代表性穴位是三焦腧。指壓此處,可使胰島素功能活躍,使精神安定,增加集中力。指壓時一邊緩緩吐氣,一邊強壓6秒鍾,如此重複20次。其次是指壓可以延長性欲時間、增長勃起的關元腧。關元腧位於第五腰椎處下方左右2指寬處,指壓方法同前。以上兩種方法每日指壓,在不知不覺中會使精力充沛、延長性欲時間。

腎腧

【穴位一找準】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臥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膚由第一、二、三腰神經後支分布。腎位於腰方肌和腰大肌的前麵,脊柱的兩側是腹膜後位器官。在腰背部的投影為:後正中線外側2.5厘米和8.5厘米處各作兩條垂直線,通過第十一胸椎和第三腰椎棘突作兩條水平線。在上述縱橫標誌線所圍成的左右四邊形範圍內,即相當於左右兩腎髒的體表投影位置。腎門在腎區內,投影在腎區的內側半,約相對於第一腰椎體的水平。經腎門的主要結構。從後向前排列有輸尿管、腎動脈和腎靜脈,還有圍繞其間的神經纖維、淋巴結、淋巴管和脂肪組織。

【功效】益腎助陽,強腰利水。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腎炎,腎絞痛,遺尿,尿路感染,陽痿,早泄,遺精,精液缺乏;

2.外科係統疾病:腎下垂,膀胱肌麻痹及痙攣,胃出血,腸出血,痔瘡,肝腫大;

3.其他:月經不調,腰痛,哮喘,耳聾,貧血,肋間神經痛,腦血管病後遺症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腎之背腧穴,別名高蓋。腎髒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大部分水濕之氣冷降歸於地部,小部分水濕之氣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高蓋:高,天部也,氣也。蓋,護蓋也。高蓋,意指腎髒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為腎髒輸出的寒濕水氣,所處為天部,為衛外之護蓋,故名高蓋。

如今的腦力勞動者大多養成了在網上、電話裏解決事情的習慣,懶得運動。其實,久坐不動會導致陽氣相對不足,進而出現乏力、疲勞等各種不適,所以,建議長期從事腦力勞動而又少運動的人,平時多按摩後腰的腎腧穴,有強腎之效,可以緩解以上症狀。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中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是人體最重要的髒腑之一,為先天之本,但很容易受到損傷,其中包括長期久坐、頻繁抽煙、性生活頻繁、生活無規律等各種因素,而揉腎腧穴正是保持腎健康的常用方法之一。腎腧穴位於人的腰部,在與肚臍同一水平線的脊椎左右兩側兩指寬處,按摩它對於腰痛、腎髒疾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都有保健治療效果。由於腎主人體水液,喜暖怕寒,按揉腎腧穴正好有助於溫補腎陽,具體做法是:雙掌摩擦至熱後,將掌心貼於腎腧穴,如此反複3~5分鍾;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腎腧穴,至出現酸脹感,且腰部微微發熱。此方法適合所有人,不僅用腦多、不愛動的人應常做,它對於中老年人的養生也大有幫助。

腎腧穴也是男人的一個“大穴”,它適用於緩解腎虛腰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陽痿遺精、腎不納氣和不育等。在日常保健中,男人可以多多關注這個穴位。

首先,男性應放鬆站立,雙腳與肩同寬。兩臂平舉,緩緩抬起至頭頂上方,掌心朝上,向上做托舉狀。稍作停頓後,兩腿繃直,以腰為軸,身體前俯,雙手順勢去夠腳尖,稍作停頓。最後,兩手握空拳,擊打兩側的腎腧穴,共30下。然後身體緩緩直起,兩臂伸直,下落於體側。這樣算一組,每天重複8次。

氣海腧

【穴位一找準】人體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聯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10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補氣益腎,健腰調經。

【主治】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穀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髒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婦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氣澤穴,膊胦穴,季胦穴。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循任脈上傳陰交穴,生發陽氣。

氣海:氣,氣態物也。海,大也。氣海,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本穴物質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氣澤名意與氣海同,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為混濁之狀。

臨床用本穴配三陰交穴治白濁、遺精;配關元穴治產後惡露不止;配灸關元穴、膏肓、足三裏穴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配關元穴、命門穴(重灸)、神闕穴(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裏穴、脾腧穴、胃腧穴、天樞穴、上巨虛穴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穀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氣虛弱);配足三裏穴、合穀穴、百會穴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大腸腧

【穴位一找準】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臥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陽關(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約與髂脊高點相平。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膚由第三、四、五腰神經後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間,有腰動、靜脈經過。腰大肌位於脊柱腰部兩側,成紡錘形。起於第十二胸椎、上四個腰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麵以及全部腰椎橫突,止於股骨小轉子。腰叢的神經根位於肌質內,其分支穿行於它的內、外側和肌腹。腰大肌的前麵還有輸尿管由腎門行經到盆腔。

【功效】理氣降逆,調和腸胃。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腰痛,骶髂關節炎,骶棘肌痙攣;

2.消化係統疾病:腸炎,痢疾,便秘,小兒消化不良;

3.外科係統疾病:闌尾炎,腸出血;

4.精神神經係統疾病:坐骨神經痛;

5.泌尿生殖係統疾病:遺尿,腎炎,淋病。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2.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腸腧,局部酸脹,針感可向骶髂關節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大腸背腧穴,大腸腑的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大腸,大腸腑也。腧,輸也。大腸腧,意指大腸腑中的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本穴配氣海穴、足三裏穴、支溝穴治便秘。

關元腧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腰部,當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布有第五腰神經後支。

【功效】壯腰培元,通調二便。

【主治】腹脹、泄瀉,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鍾。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小腹中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入膀胱經。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關元穴,臍下關穴元穴也,指氣血來源於與關元對應的小腹內部。

腧,輸也。關元腧,意指小腹內部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於小腹內部的濕熱水氣,所對應的部位為臍下的關元穴,故名關元腧。

指壓該穴道,可以延長性欲時間,提高男性勃起功能。采用此穴做相應治療時,應該同時與三焦腧穴配合,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

小腸腧

【穴位一找準】在骶部,當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一骶後孔。俯臥位,平第一骶後孔,督脈旁1.5寸處,當髂後上棘內緣與骶骨間的凹陷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五腰神經和第一、二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骶神經後支共五對,第一至第四對分別由骶後孔穿出,布於髂後上棘至尾骨尖,臀部內側的皮膚。第一至第三對骶神經後支稱臀中皮神經。第五對骶神經和尾神經不分支,從骶骨裂孔穿出,分布於覆蓋尾骨的皮膚。

【功效】通調二便,清熱利濕。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腸炎,痢疾,便秘;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遺尿,遺精;

3.婦產科係統疾病:盆腔炎,子宮內膜炎;

4.其他:骶髂關節炎,痔瘡。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

2.向下斜刺2~2.5寸,針感擴散至骶髂關節,用以治療骶髂關節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小腸之背腧穴,小腸腑中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濕熱之氣,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小腸,小腸腑也。腧,輸也。小腸腧,意指小腸腑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指壓小腸腧可有效要治療早泄,首先要使腰椎和仙骨結合處產生正常的柔性。要恢複它的功能以指壓“大腸腧”和“小腸腧”最有效。指壓時,一邊緩緩吐氣一邊強壓6秒鍾,如此重複10次。指壓之前如果先將手搓熱,則治療早泄效果更佳。早泄者平常應下意識地將肛門肌肉夾緊。鎮靜呼吸對治療早泄也有效。所謂鎮靜呼吸是丹田用力緩緩深吸,急吐氣,如此不斷重複,這種呼吸法平常應該有意識進行。

膀胱腧

【穴位一找準】在骶部,當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二骶後孔。

【解剖】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分布著第一、二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

【功效】通利膀胱,舒經活絡。

【主治】小便不通,遺尿,尿頻,泄瀉,便秘,腰脊強痛。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痢疾,糖尿病,子宮內膜炎,膀胱炎,膀胱結石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膀胱的背腧穴。氣血物質為寒濕水氣,大部分寒濕水氣冷降歸於地部,小部分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膀胱,膀胱腑也。腧,輸也。膀胱腧,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臨床常用的穴位配伍主要有

配中極,為腧募配穴法,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水道不利,癃閉,小便赤澀。

配筋縮、犢鼻、有通經活絡,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強痛,下肢無力。

配陰廉、血海,有祛風清熱,活血止癢的作用,主治陰部瘙癢,淋濁。

中膂腧

【穴位一找準】在骶部,當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三骶後孔。俯臥位,平第三骶後,孔督脈旁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髂骨翼骨膜。皮膚由第二、三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臀大肌由臀下神經與其伴行的臀下動、靜脈支配與營養。該肌以廣泛的短腱起自髂後上棘到尾骨尖的部位,包括有臀後線以後的髂骨背麵,骶骨下部和尾骨背麵,兩骨間的韌帶,腰背筋膜,骶結節韌帶,止於股骨體上的臀肌粗隆。肌肉與富有脂肪的皮下筋膜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

【功效】益腎溫陽,調理下焦。

【主治】腰骶痛,坐骨神經痛,腹膜炎,腸炎,腳氣,糖尿病,腸疝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中膂,中膂內腧,脊內腧。脊骨內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於膀胱經。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中膂腧:中,與外、與旁相對,指體內。膂,脊骨也。腧,輸也。中膂腧,意指脊骨中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為腎之所主,內藏水液,水液氣化後由此外輸膀胱經,故名中膂腧。別名之意與中膂腧同。

白環腧

【穴位一找準】在骶部,當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四骶後孔。俯臥位,平第四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骶結節韌帶。皮厚,由第三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發達,富有纖維束和脂肪,尤以臀部後下方更為堅硬而致密,形成脂肪墊。臀下動、靜脈和神經出骨盆點,投影在髂後上棘至坐骨結節連線的中點上。

【功效】益腎固精,調理經帶。

【主治】腰骶,坐骨神經痛,子宮內膜炎,肛門諸肌痙攣,小兒麻痹後遺症,下肢癱瘓,尿瀦留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臀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腰腧。臀部深層部位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寒濕水氣,大部分水氣冷降後循膀胱經下行,小部分水氣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白環腧:白,肺之色也,氣也。環,古指環狀且中間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濕之氣。腧,輸也。白環腧,意指臀部肌肉層中的氣化之氣由本穴外輸膀胱經。

腰腧:腰,腎之府也,此指穴內氣血有寒冷之性。腧,輸也。腰腧,意指穴內氣血來自腰臀肌肉層中的氣化之氣。本穴物質為來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層中的氣化之氣,其性寒濕,表現出腎氣的潤下特征,故名腰腧。

上髎

【穴位一找準】在骶部,當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後孔處。

【解剖】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為第一骶神經後支通過處。

【功效】健腰調經,清利下焦。

【主治】腰痛,二便不利,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現多用於骶髂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寒則通之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氣血物質為地部之經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髎,孔隙也。上髎,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可用本穴配三陰交、中極,治小便不利。

次髎

【穴位一找準】俯臥位,在第二骶後孔處取穴。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後支處;為第二骶神經後支通過處。

【功效】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主治】同上髎穴,為泌尿生殖係統疾病的常用穴。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骶部;

2.直刺2寸左右,使小腹內有熱感,用以治療經帶諸疾;

3.直刺2寸左右,使針感向會陰部放散,以治療遺精,陽痿;

4.直刺2寸左右,使針感向尾骶部放散,以治療肛腸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次髎,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中髎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骶部,當次髎穴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後支處;為第三骶神經後支通過處。

【功效】健腰調經,清利下焦。

【主治】便秘,泄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別名脊中腧、中膂內腧。“膂”本作呂,《論文》:“呂脊骨也。”居人體的正中,因名為中膂。一股多以膂為夾脊肌肉。本穴內應中膂與督脈之氣相通而為之腧,故以中膂腧名之。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髎,孔隙也。該穴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本穴配足三裏穴治便秘。

下髎

【穴位一找準】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四骶後孔處。俯臥位,在第四骶後孔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四骶後孔。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後孔與相應的骶前孔基本上在一個平麵上。

【功效】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主治】同上髎穴。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外生殖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本穴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髎,孔隙也。下中髎,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

會陽

【穴位一找準】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俯臥位或跪伏位,在尾骨下端兩旁,督脈旁0.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皮膚由第四、五骶神經後支和尾神經分布。第五骶神經和尾神經由骶骨裂孔穿出,分布於尾骨表麵的皮膚。骶管下口的兩側,原為第五骶椎的下關節突,即骶角,形成骶管裂孔的外側界,其間距為15.9~18.2毫米,裂孔的高度為23.5~25毫米,該孔為骶尾韌帶所覆蓋。

【功效】清熱利濕,益腎固帶。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前列腺炎,陽痿;

2.皮膚科係統疾病:外陰濕疹,陰部瘙癢,陰部神經性皮炎;

3.其他:經期腰痛,腸炎,腸出血,痔瘡,坐骨神經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會陰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利機。氣血物質為陽氣,由本穴循膀胱經傳於上下二部及傳於臀之各部。

會陽:會,會合、交會也。陽,陽氣也。會陽,意指膀胱經經氣由此會合督脈陽氣。本穴物質為下髎穴傳來的地部剩餘經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後吸熱氣化為天部之氣,此氣與督脈外傳的陽氣會合後循膀胱經散熱下行,穴內氣血的變化特點是天部的陽氣相會,故名會陽。

利機:利,便利也。機,機關也,巧妙也。利機,意指本穴向臀部輸送陽氣。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與督脈的陽氣會合而成,陽熱之氣不光循膀胱經而傳輸,亦向穴外的臀部傳輸,臀部受此陽熱之氣後方能靈活自如,如同方便的活動機關一般,故名利機。

承扶

【穴位一找準】在大腿後麵,臀下橫紋的中點。俯臥位,在臀橫紋正中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坐骨神經、內收大肌。皮膚厚,由股後皮神經的臀下皮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闊筋膜。在半腱肌和股二頭肌之間,或穿經股二頭肌長頭刺入坐骨神經幹。坐骨神經由梨狀肌下孔離開骨盆,出現在臀大肌的深麵,位於出入骨盆結構的最外側。該神經在臀區和股後區的體表投影在髂後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的中點,坐骨結節與股骨大轉子之間連線中點稍外側,和股骨內、外側髁之間連線中點,以上三點的連線上。

【功效】通便消痔,舒筋活絡。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坐骨神經痛,腰骶神經根炎,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後遺症;

2.其他:便秘,痔瘡,尿瀦留,臀部炎症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5~2.5寸,局部酸脹,有閃電樣感向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肉郤,陰關,皮部。膀胱經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外散。氣血物質為地部脾土水濕及天部之氣,脾土物質屯固於穴周,水濕氣化後則循膀胱經上行。

承扶:承,承擔、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外散。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下行的地部經水和經水中夾帶的脾土微粒,由於膀胱經經水在上、次、中、下髎四穴處大部分流落於地之地部,至本穴後氣血物質實已變為經水與脾土微粒的混合物。

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為吸熱氣化,水濕氣化上行於天部,脾土微粒則固化於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質質幹堅硬,能很好地承托並阻止隨膀胱經經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按壓承扶穴增加對性的感受力

承扶位於臀部橫紋線的中央下方,主導生殖器官的神經從此處經過,經常按壓可以強化陰道的收縮力,增加對性的感受力,所以中醫也利用刺激這個穴位來治療性冷淡。

承扶穴治療臀部下垂

取穴時,可采用俯臥的姿勢,承扶穴位於大腿後麵,左右臀下臀溝中心點,此點即為承扶穴。此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指壓此穴可以治療臀部下垂。

按摩方法有訣竅,用大拇指按揉臀部兩側的凹陷及臀部橫紋正中處,這是膀胱經脈循行的部位;按摩力度可稍強些,通過強刺激對減少脂肪堆積有益。其次可常用雙手五指揉捏大腿後側肌群,並以手掌自上而下反複揉壓臀部肌肉,久之,也能收到變肥臀為美臀之良效。

另外,洗澡時用蓬頭衝洗承扶穴,具體方法:蓬頭斜上,直衝承扶穴5分鍾。然後順著臀橫紋由下向上衝臀部肌肉3分鍾。假如感到一點酸痛,說明刺激很有效。

殷門

【穴位一找準】在大腿後麵,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俯臥位,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坐骨神經、內收大肌。皮膚由骶叢的股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稍,厚脂肪組織較多。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在股二頭肌和半腱肌、半膜肌之間深進,入坐骨神經幹。經股後骨間隔,深至內收大肌。營養動脈來自股深動脈的第一、二穿支。內收大肌由閉孔神經支配。

【功效】舒筋通絡,強腰膝。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小兒麻痹後遺症;

2.其他:腰背痛,股部炎症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5~2.5寸,局部酸脹,有閃電樣感向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穴位詳解

膀胱經經氣在此升至天之天部。殷門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專門治療腰背疼及腰椎間盤突出症。傳統針刺患者不容易接受也很不方便。患有腰部病症的患者可以用敲打殷門穴的方法來緩解,療效幾乎是立竿見影的。很多患者經過簡單的輔導以後就可以自行操作,用小木槌等器物均可。

患者站立,用小木槌輪換敲打殷門穴各300次,力度適中,腰背疼痛明顯改善還可以大大緩解椎間盤突出症及慢性腰背疼。平時堅持敲打還可以積極預防腰突症的發生。同時很多患者在敲打殷門穴的同時發現前列腺炎尿路不暢、尿滴瀝等症狀也消失了,此法簡便,效果頗佳,很值得推廣。

浮郤

【穴位一找準】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俯臥位,在膕窩上方,股二頭肌腱內側,委陽上1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腓總神經。皮薄,易移動,由股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富有脂肪、淋巴結、淋巴管以及疏鬆結締組織。坐骨神經在膕窩上角處,分成腓總神經和脛神經。前者沿股二頭肌形成的膕窩上外側界向下外方行,達腓肌小頭下方,分成腓淺、腓深神經。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筋膜,在膕窩上外側界的內側深進,穿腓總神經至膕窩底部的深筋膜和股骨外側髁後麵的骨膜。營養血管來自膝上外側動脈。

【功效】舒筋通絡。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急性胃腸炎,便秘;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膀胱炎,尿瀦留;

3.其他:髕骨軟化症,腓腸肌痙攣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小腿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浮郤:浮,陽也,氣也。郤,孔隙也。浮郤,意指膀胱經經氣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質為委陽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經氣血性本寒濕,即使吸熱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氣態物也少,如從孔隙中上行一般。

委陽

【穴位一找準】在膕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側。俯臥位,在膕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腱內緣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腓總神經。膕窩由肌、腱圍成,成菱形,其上內側界為半膜肌、半腱肌,上外側界為股二頭肌。下界分別由腓腸肌的內、外側頭形成。窩底從上向下可看到股骨膕平麵、膕斜韌帶,膕肌及其筋膜。腓總神經的表麵投影在膕窩上角至腓骨小頭後側所劃的一斜線表示之。

【功效】舒筋活絡,通利水濕。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腰背肌痙攣,腰背痛,膝腫痛,腓腸肌痙攣;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腎炎,膀胱炎,乳糜尿;

3.其他:下腹部痙攣,癲癇,熱病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脹,可向大腿及小腿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三焦之下合穴。膀胱經的天部陽氣在此聚集。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富含水濕,不斷地吸熱並循膀胱經傳於浮郤穴。

委陽:委,堆積也。陽,陽氣也。委陽穴,意指膀胱經的天部陽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委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化為天部陽氣,陽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委陽。

三焦經合穴: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富含水濕,其性同於三焦經氣血之性,且聚集於穴內,故為三焦經合穴。

委中

【穴位一找準】委中穴位於人體的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在膕窩正中,有膕筋膜,在腓腸肌內、外頭之間;布有膕動、靜脈;有股後皮神經、脛神經分布。

【功效】理血泄熱,舒筋活絡。

【主治】

1.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

2.腹痛,急性吐瀉。

3.小便不利,遺尿。

4.丹毒。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膕靜脈出血。針刺不宜過快、過強、過深,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