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穴位詳解(3 / 3)

穴位詳解

委中穴,又名郤中,是針灸四大要穴之一,又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足太陽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是刺血較為理想的穴位,故《針灸大成》稱為血郤。別名膕中,郤中,血郤。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亦即是血的氣態物,大部分散熱冷降後歸於此部,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委陽穴。

委中:委,堆積也。中,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該穴意指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為吸熱後的上行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

膀胱經合穴本穴物質為膀胱經氣血彙合而成,故為膀胱經合穴。

現代常用於治腰痛:配腎腧、陽陵泉、腰陽關、誌室、太溪;治便血:配長強、次髎、上巨虛、承山主治便血。

按摩方法:

俗話說“腰背疼痛最難當,起步艱難步失常”。腰酸背痛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尤其是老年人患腰背疼痛,更是痛苦難堪。發作時不妨按摩一下委中穴,腰背疼的症狀就會緩解。

委中穴是治療腰背疼痛的要穴。中醫學認為,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刺激委中穴可用於治療腰脊強痛、股膝攣痛、風濕痹痛、小便不利以及頭痛身熱、嘔吐泄瀉、咽喉疼痛等病症。

按摩的具體方法如下:

1.用兩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鬆為1次,連做10~20次。

2.兩手握空拳,用拳背有節奏地叩擊該穴,連做20~40次。

3.用兩手拇指指端置於兩側委中穴處,順、逆時針方向各揉10次。

4.摩手至熱,用兩手掌麵上下來回擦本穴,連做30次。

此外,膀胱經最活躍的時候為下午3點到5點,在這段時間刺激委中效果更好。

除委中穴外,承山穴和昆侖穴也是治療腰背疼痛的常用穴位,進行正確地按摩,也能很好地解除腰背的酸痛。

需要注意的是,委中穴的委中刺血純屬瀉法,臨床應用治分虛實寒熱,實熱證宜取,虛寒證當忌。操作必須熟練輕巧恰到好處。體位多取俯臥位,對於急性腰扭傷或下肢療毒瘀血疼痛較劇者,或采用站立位。

委中刺血法放血量應視病情而定,一般約1~5毫升,色濃紫者以轉紅為度。若出血太多或本為血虛之體,可導致氣隨血脫。另外,誤傷膕動脈或膕靜脈引起血腫,易致感染,實為針家之戒,臨床上不可輕易使用,對於體質素虛、精血不足、病久體衰、孕婦、貧血、一切虛脫之症和習慣性流產、失血、易於出血的病人禁用。

附分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分布。頸橫動脈發自甲狀頸幹。在肩胛提肌的前緣分為升、降支。降支由肩胛提肌內側至肩胛骨的內側,角與肩胛背神經伴行,在菱形肌的深麵,沿肩胛骨脊柱緣下降,達該骨下角。該動脈發肌支至附近諸肌,並與肩胛上、下動脈,旋肩胛動脈及肋間動脈互相吻合。

【功效】舒筋活絡,疏風散邪。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頸椎病,頸部肌肉痙攣;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肋間神經痛,副神經麻痹;

3.其他:肺炎,感冒。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或微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手、足太陽經之交會穴。髒腑外輸脊背的氣血物質在此構成膀胱經經脈的附屬分支。氣血物質為幹熱風氣,循膀胱經上輸頭頸。運化膀胱經水濕上行天部。

附分至秩邊各穴所在的膀胱經經脈與緊鄰脊骨的膀胱經經脈相比較,此為分支,緊鄰脊旁的膀胱經為正經。分支中各穴比正經中對應的各穴氣血偏於陽熱幹性,正經則水濕稍重,分支氣血稍弱,正經則氣血較強。從功能作用看,分支作用於肩背外側強,而正經作用上下前後部強,分支與正經對應各穴功用又大體相似。

附,隨帶、附帶也。分,分開、分出也。附分,意指膀胱經的氣血物質在此形成一條經脈的附屬分支。

魄戶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二、三、四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重疊分布。

【功效】理氣降逆,舒筋活絡。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感冒,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肺不張;

2.其他: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肩背上臂部疼痛或麻木。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魂戶。肺髒的陽熱之氣由此外傳於膀胱經。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陽熱之氣,循膀胱經橫向上行。

魄戶:魄,肺之精也,氣也。戶,出入的門戶也。魄戶,意指本穴出入的氣血為來自肺髒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和肺腧穴一樣,皆為來自肺髒的外輸之氣,但因本穴與肺腧穴相比處於更外更高處,氣血物質為比肺腧穴更為幹燥的陽熱之氣,屬於肺之精氣,故名魄戶。

魂戶:魂,肝之精也,風氣也。戶,出入的門戶也。魂戶名意本穴出入的氣血為橫行的風氣。本穴物質為肺髒外輸的幹熱陽氣,所處為天之天部,其運行為橫向上行,表現出風木的特性,故名魂戶。

膏肓腧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兩手抱肘,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千金要方》:“正坐曲脊,申(伸)兩手,以臂著膝前……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裏肋間空,去胛骨容側指許。”“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肩上住,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其穴近第五椎相準。”《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第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動功按摩秘訣按摩勞傷諸穴》:“在背四椎骨下,五椎骨上,兩旁各開三寸,去飯匙骨(肩胛骨)可容側指,平身坐,手按兩膝頭,開肩骨陷,穴自見也。”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間隙。皮膚由第三、四、五胸神經後支內側支分布(參看心腧等穴)。

【功效】補虛益損,調理肺氣。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陽痿,遺精;

3.其他: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經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貧血。

4.本穴為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常用穴。

《千金要方》:“膏之下,肓(膈)之上,針藥所不能及者,此穴是也。”意指此穴能治虛損重症,故名。

【刺灸法】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肩胛部放散;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穴位詳解

膏的原穴是鳩尾,也就是調節膏的合成和分解的反應點,位於胸骨柄劍突下,無劍突的人在胸骨下1寸。“膏之下”也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闕,此穴解剖位置下麵是肝髒左葉,曆來禁針。

肓的原穴是氣海,也就是調節肓的合成和分解的反應點,在臍下一寸半。肓之上也可以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陰交和神闕。《素問腹中論篇》:“帝曰: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之病。”針刺氣海也需要謹慎,免得傷及膀胱、大腸而導致排便異常。

現代人以瘦為美,不惜節食、抽脂,其實這是殘害自身、引邪入膏肓的典型行為。人之所以要長脂肪,一則為了貯存能量,二則為了保溫取暖。當人的髒器寒冷的時候,不由得會吸收、合成脂肪,形成膏肓來包裹、覆蓋髒器。可是當人一意孤行,拒絕攝入或武斷吸出脂肪的時候,就是暴露心髒和其他重要髒器於外,招災惹禍。據統計,做過吸脂手術的人,多數會反彈,少數沒有反彈的,大多陷入深深的抑鬱之中,甚至以自殺結束生命。

臨床常用配伍:

虛勞:百勞、膏肓腧。

自汗:大椎、膏肓腧、複溜。

久病體弱:膏肓腧、關元、足三裏。

神堂

【穴位一找準】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經後支。

【功效】寬胸理氣,寧心定喘。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脊背強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心室的陽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堂為陽、室為陰。該穴意指心室的陽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循膀胱經上傳。

神,心神也,心氣也。堂,古指宮室的前麵部分,前為堂、後為室。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六胸椎棘突下,靈台(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間隙。皮膚由第五、六、七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重疊分布。

【功效】宣肺理氣,通絡止痛。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肋間神經痛,腋神經痛;

2.其他:感冒,心包炎,哮喘,瘧疾,腰背肌痙攣,膈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本穴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循膀胱經上行,外散體內之熱。

:者,壓按本穴病者呼出之聲也,無他意。

五胠腧:五,五髒六腑之代稱。胠,古戰陣右翼的名稱也。腧,輸也。五胠腧,意指體內的純陽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督脈外傳的陽熱之氣,而督脈的陽熱之氣由五髒六腑的精微物質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純陽之氣也即是五髒六腑的純陽之氣,故名五胠腧。

可用本穴配大椎、肩外腧治肩背痛。

膈關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陽(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六、七、八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參看膈腧等穴)。

【功效】寬胸理氣,和胃降逆。

【主治】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胃出血,腸炎。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寒則補而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膈膜中的陽氣由此外輸。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富含水濕(即為血的氣態物),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膈,心之下、脾之上也。關,關卡也。膈關,意指膈膜中的陽氣由此上輸膀胱經。

魂門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八、九、十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重疊分布。

【功效】疏肝理氣,降逆和胃。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肝炎,膽囊炎,胃炎,胃痙攣,食道狹窄,消化不良;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肋間神經痛,神經症,癔病;

3.其他:心內膜炎,胸膜炎,肌肉風濕病。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風濕則補而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肝髒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循膀胱經上行。

魂,肝之神也,陽熱風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魂門,意指肝髒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陽綱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樞(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重疊分布(參看膽腧穴)。

【功效】疏肝利膽,健脾和中。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胃炎,消化不良,胃痙攣,肝炎,膽囊炎;

2.其他:心內膜炎,肌內風濕病,蛔蟲性腹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風濕則補而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本穴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所處為天之天部,由本穴散輸於肩背各部,散熱降火。

陽,陽氣也。綱,網上之總繩也。陽綱,意指膽腑的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陽綱穴與膽腧穴相對,氣血物質皆來自膽腑,膽腑氣血處半表半裏,而本穴又在背外之側,穴內物質為膽腑外輸的陽熱風氣,此陽熱風氣即是髒腑外輸的陽氣彙聚而成,有對體內外輸的陽氣抓總提綱作用,故名陽綱。

意舍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重疊分布(參看脾腧穴)。

【功效】健脾和胃,利膽化濕。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消化不良,腸炎,胃擴張,肝炎,食道狹窄;

2.其他:腹直肌痙攣,胸膜炎,糖尿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刺傷內髒。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脾髒的熱燥陽氣由此外輸。氣血物質為熱燥的陽氣,循膀胱經上行,外散脾髒之熱。意,脾之神也,脾氣也。

舍,來源也。意舍,意指脾髒的熱燥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胃倉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和第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重疊分布(參看胃腧穴)。

【功效】和胃健脾,消食導滯。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腸炎,習慣性便秘;

2.其他:腰背部軟組織疾患。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損傷內髒。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濕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濕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胃腑的濕熱陽氣由此外輸。氣血物質為濕熱陽氣,由穴內向穴外緩慢擴散,外散胃腑之熱。

胃,胃腑也。倉,存貯聚散之所也。胃倉,意指胃腑的濕熱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於胃腑的濕熱陽氣,至本穴後,因受人體重力場的作用,濕重而熱的陽氣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濕熱陽氣屯留於本穴之中,故名胃倉。

肓門

【穴位一找準】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一腰椎棘突下,懸樞(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十二胸神經和第一、二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重疊分布(參看三焦腧穴)。

【功效】理氣和胃,清熱消腫。

【主治】消化係統疾病:胃痙攣,胃炎,便秘、乳腺炎,腰肌勞損。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腎髒。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天部氣血中夾帶的膏脂物質在此冷降。氣血物質為冷凝後的膏脂,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歸於地部。

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內調節的物質對象為膏肓穴外傳的膏脂之物也。門,出入的門戶也。盲門,意指天部氣血中夾帶的膏脂物質在此冷降。本穴與膏肓穴相對應,膏肓穴為膏脂之物的輸出之處,而本穴則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處,故名肓門。

誌室

【穴位一找準】位於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尋找此穴位時通常采用俯臥的姿勢。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外側支,第一腰神經外側支。

【功效】益腎固精,壯腰強身。

【主治】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痛。指壓該穴道,可以影響副腎分泌的與脂肪代謝有關的荷爾蒙,可除去現有脂肪,治療腹部贅肉。此外,還可以強化夫妻性生活,對陽痿、早泄、遺精、陰囊濕疹、腰痛等病都很有效。

【刺灸法】斜刺0.5~0.8寸。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幹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精宮,腎髒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氣血物質為涼濕水氣,少部分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大部分冷降歸於地部並循膀胱經下行,內散腎髒之熱,外降體表之溫。

誌室:誌,腎之精也,腎氣也。室,房屋之內間也,與堂相對,堂在前、室在後,亦指穴內氣血為腎髒外輸寒濕水氣。誌室,意指腎髒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精宮:精,腎之所藏也,腎之精氣也。宮,宮殿也。精宮,意指腎髒水液氣化的精微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腎髒之水的氣化之氣,腎髒水液的氣化之氣大部分冷降歸於地部,隻有少部分清氣吸熱後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質為腎氣精微所化,故名精宮。

本穴可配命門穴治遺精。

胞肓

【穴位一找準】在臀部,平第二骶後孔,骶正中脊旁開3寸。俯臥位,平第二骶後孔,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髂翼骨膜。皮膚由第一、二、三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內含有豐富的脂肪,纖維組織致密和臀大肌共同形成臀部隆凸的輪廓。臀肌筋膜發達,它發出纖維束深入到臀大肌肌束內,所以該層筋膜和肌肉結合非常牢固而不易分離。

【功效】補腎強腰,通利二便。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瀦留,睾丸炎;

2.消化係統疾病:腸炎,便秘;

3.其他:坐骨神經痛,腹直肌痙攣,腰背部軟組織疾患。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臀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膀胱經。胞,包裹胎兒的膜質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意指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胞宮中的膏脂之物,它與心下膈膜中外輸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胞肓穴膀胱腧穴相對應,氣血物質的來源相同,按前麵的穴位分析來推導,本穴物質應該是膀胱腑氣化的幹燥氣態物,何以本穴物質為膏脂之類呢?這是因為本穴與膀胱腧二穴的氣血物質並非隻來自膀胱腑,而是來自膀胱腑與胞宮。從人體重力場來看,膀胱與胞宮皆處於同一層次,坐標位置的高度相同,氣血物質的特性相同,氣血物質亦由相同的出口外輸膀胱經,隻不過胞宮外輸的氣血物質中脂質成分偏多而膀胱外輸的氣血物質中水濕成分偏多罷了。但在人體重力場中,由於膀胱腧與胞肓穴所處的坐標位置不同,因此此二穴外輸的氣血物質才表現出不同的氣血特征,這就是胞肓穴的氣血物質是以脂質為主而非以幹燥水氣為主的原因所在)。

秩邊

【穴位一找準】在臀部,平第四骶後孔,骶正中脊旁開3寸。俯臥位,胞肓直下,在骶管裂孔旁開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皮膚由第一、二、三腰神經後支形成的臀上皮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臀肌淺膜,經臀大肌直刺梨狀肌或其下方的結構。梨狀肌起於骶前孔外側,經坐骨大孔,在臀大肌深麵,向外止於股骨大轉子。該肌將坐骨大孔分成梨狀肌上、下孔。在梨狀肌下孔內,穿經該孔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有: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臀下動靜脈、陰部內動靜脈和陰部神經。

【功效】舒筋活絡,強壯腰膝,調理下焦。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急性腰扭傷,梨狀肌損傷綜合征,下肢癱瘓;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坐骨神經痛,腦血管病後遺症;

3.泌尿生殖係統疾病:膀胱炎,生殖器疾病;

4.其他:痔瘡,脫肛。

古代記述:腰痛不能俯仰、尻重不能舉、陰痛、大小便不利、小便赤澀、遺尿、痔腫、腿叉風疼、遺精、帶下。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1.5~3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下肢放散,用以治療下肢痿痹,坐骨神經痛等;

2.斜刺2.5~4寸,針尖向前陰方向呈80度角,針感向少腹及前陰方向放散,治療前陰及少腹疾病;

3.斜刺1.5~2寸,針尖向肛門方向呈70度角,針感向肛門方向放散,以治療痔瘡,脫肛。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7~9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臀部外散的水濕之氣由此傳於膀胱經。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涼濕,散熱冷降為水液後循膀胱經下行。

秩,古指官吏的俸祿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之氣。本穴所在為膀胱經,五行之水當值為官,其俸祿者金氣也。邊,旁也,側也。秩邊,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濕之氣由此傳於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腰臀部肌肉層中氣化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並循膀胱經而行,冷降之氣補充了膀胱經的地部經水,故名秩邊。

合陽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後麵,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俯臥或正坐垂足位,在委中直下2寸,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蹠肌、膕肌。皮膚由股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小隱靜脈經外踝後下方升至小腿後麵,穿膕筋膜注入膕靜脈。小腿三頭肌由腓腸肌的內、外側頭和比目魚肌相結合形成。前肌內、外側頭起於股骨的內、外側髁,兩頭在小腿中上部互相彙合,向下移行於腱膜,彙合處表麵凹陷,即為該穴取穴的標誌。比目魚肌位於腓腸肌的深麵,起於脛、腓骨的後麵,肌束向下移行於腱。廬肌腱與腓腸肌腱膜合成跟腱,止於跟骨後麵的跟結節。小腿三頭肌使足蹠屈(上提足跟),對維持人體直立姿勢起重要作用。

【功效】舒筋通絡,調經止帶,強健腰膝。

【主治】

1.婦產科係統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睾丸炎,前列腺炎;

3.其他:腦血管病後遺症,腸出血,疝痛,腓腸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合,會合、會集也。陽,陽熱之氣也。該穴意指膀胱經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

承筋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後麵,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俯臥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陽與承山之,間腓腸肌肌腹中央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後肌。皮膚由股後皮神經分布。脛神經在膕窩上角處由坐骨神經分出,然後垂直下降至膕窩下角,在膕窩內的位置最淺,即在膕動、靜脈的淺層。神經和血管穿比目魚肌腱弓,進入小腿深、淺兩群肌肉之間。神經由膕動脈的後方,漸至動脈外側下降,沿途發出若幹分支,支配小腿後肌群、膝關節及小腿皮膚。脛神經和膕動脈的體表投影在股骨內、外側髁連線中點,至內踝與跟腱連線中點的連線。

【功效】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清泄腸熱。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或麻痹;

2.其他:脫肛,痔瘡,便秘。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穴位詳解

別名腨腸,直腸。膀胱經的上行陽氣在此化風而行。

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風也。承筋,意指膀胱經的上行陽氣在此化風而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後為風行之狀,故名承筋。

腨腸:腨腸者,直腸也。腨腸,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的氣血物質特性相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足下部各穴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富含水濕,性溫熱,與大腸經氣血同性,故名腨腸。

承山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後麵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俯臥位,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腸肌部出現人字陷紋,於其尖下取穴。或者直立,兩手上舉按著牆壁,足尖著地,在腓腸下部出現人字陷紋,當人字尖下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脛骨後肌。皮膚由腓腸神經和股後皮神經重疊分布。前神經由脛神經發出的腓腸內側皮神經,走在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的溝內,約在小腿中部穿出深筋膜,接受來自腓總神經發出的腓腸外側皮神經的交通支,組成腓腸神經。腓腸神經伴隨小隱靜脈,經外踝與跟骨之間,行於足背外側緣。腓腸肌的內、外側頭彙合,向下形成腱膜。腱膜處皮膚表麵形成一凹陷,作為取穴的體表標誌。

【功效】理氣止痛,舒筋活絡,消痔。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腰肌勞損,腓腸肌痙攣,下肢癱瘓;

2.肛腸科疾病:痔瘡,脫肛;

3.精神神經係統疾病:坐骨神經痛,小兒驚風;

4.其他:痛經。

【刺灸法】

刺法:直刺0.7~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寒濕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之或水針。可灸。

此外還有點承山的方法:承山穴在小腿背側正中線上,伸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可以看到在小腿背側中間肌肉(腓腸肌)收縮時會形成一個人字形的分叉,承山穴就在這個人字形溝的頂點處。施治者拇指翹立,用力點按承山穴,盡量用力,並堅持點住不要放鬆,直至肌肉痙攣緩解為止。

穴位詳解

別名:魚腹,肉柱,傷山,魚腸,腸山,魚腹山,玉柱,魚腰穴。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氣血物質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風氣,風氣循膀胱經上行,脾土則屯固於穴周。

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脾土。承山,意指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上行而來的脾土與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後,水液氣化而幹燥的脾土微粒則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積如大山之狀,故名承山。

魚腹:此是從類象的角度來言穴內氣血的特性的。本穴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衝涮下行的脾土,在穴內為堆積之狀,如同魚之腹部豐滿的肌肉,故名魚腹。魚腹山、魚腸、魚腰名意與魚腹近同。

肉柱。肉,脾主之土也。柱,支柱也。肉柱,意指膀胱經氣血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本穴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衝涮下行的脾土微粒,性幹燥,在穴內為堆積之狀,有較大的承重能力,故名肉柱。玉柱名意與肉柱同。

傷山:傷,傷害也。山,土石之大堆也。傷山,意指膀胱經上行的陽熱風氣對穴內固化的脾土微粒有較大的傷害。本穴物質為幹燥的脾土微粒,而膀胱經上行的陽熱風氣又從本穴經過,脾土微粒中水濕不足則將被上行的風氣吹散傷害,故名傷山。

現代常用承山穴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痔瘡、脫肛等。配環跳、陽陵泉主治下肢痿痹;配長強、百會、二白治療痔疾。用六寸長的毫針,條口穴透承山穴治療肩周炎有奇效。為什麼條山穴能治肩周炎呢?條口和承山一屬足陽明胃經,一屬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在肩部的走向路過缺盆而絡督脈的大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於肩部。兩穴經氣上行同交於肩,所以治療肩周炎有奇效。經常敲擊能防止腿部積存廢物,使腿部線條柔美,並能消除長久站立、行走所造成的疼痛。

飛揚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後麵,當外踝後,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當昆侖上7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後肌。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外側部,經外踝後下方,至小腿後麵中線上行,與腓腸神經伴行。

【功效】清熱安神,舒筋活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痔瘡,膀胱炎,癲癇,眩暈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7~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穴位詳解

別名:厥陽,厥陰,厥揚,足太陽經之絡穴。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向上飛揚。

飛揚:飛,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也。揚,指穴內物質揚而上行也。飛揚,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跗陽至至陰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蒸升,故名飛揚。

厥陽:厥,厥通掘,乃翹起、掘起之意。陽,陽氣也。厥陽,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掘起上揚。理同飛揚名解。厥陰、厥揚名意與厥陽近同,陰表示本穴上揚的氣血物質為膀胱經的寒濕水氣而非為真正的陽熱之氣。

膀胱經絡穴:本穴氣血為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它不光膀胱經上行,同時亦向外擴散於與膀胱經相表裏的少陰腎經,故為膀胱經絡穴。

長時間站、坐或步行,都會引起腿腳的疲勞和腫脹,刺激飛揚穴能夠緩解症狀。另外上火、鼻塞、流鼻涕時刺激這個位置也會覺得舒服一些。

跗陽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後麵,外踝後昆侖穴直上3寸。正坐垂足或俯臥位,在足外踝後方,昆侖直上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踇)長屈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該神經為腓總神經自膕窩內發出,向下走行於小腿後區外側,並沿途發出分支,分布於小腿外側的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發交通支,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與腓腸內側皮神經會合成腓腸神經,伴小隱靜脈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側緣。曲張的小隱靜脈和皮神經可以反複交叉。

【功效】舒筋活絡,退熱散風。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頭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足陽明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千金要方》作付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附陽,別名外陽、陽蹺。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蹺之郤穴。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循膀胱經上傳於飛揚穴。

跗陽: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跗陽,意指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膀胱經足部上行的陽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濕冷的水氣,由於有足少陽、足陽明二經上行的陽氣為其補充熱量,足太陽膀胱經的水濕之氣才得以繼續上行。本穴水濕之氣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陽氣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陽。付陽、附陽名意與跗陽同(何以足少陽、足陽明經的氣血交會於本穴,而經書卻不言本穴為足三陽之會呢?這是因為本穴在人體重力場中是處於肌肉隆起的高地勢,所以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上行陽氣會交於本穴,陽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陽、足陽明二經上行至本穴的陽氣有名無實,隻是虛熱之氣,熱多而氣少,故此經書不言此穴為足三陽經之會)。

陽蹺脈郤穴:郤,孔隙也。本穴物質為足三陽經上行的陽氣構成,氣血之性同於陽蹺脈。但由於膀胱經上行至此的陽氣較為寒濕,即使有足少陽、足陽明的陽氣帶動足太陽的陽氣上行,由本穴上輸的陽氣量亦較少,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陽蹺脈郤穴。

昆侖

【穴位一找準】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腓骨短肌;布有小隱靜脈及外踝後動、靜脈;有腓腸神經經過。

【功效】清熱鎮痙,通絡催產。

【主治】

1.後頭痛,項強,腰骶疼痛,足踝腫痛。

2.癲癇。

3.滯產。

【刺灸法】直刺0.5~0.8寸。孕婦禁用,經期慎用。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天之天部。

昆侖:昆侖,廣漠無艮也。昆侖,意指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經水的氣化之氣,性寒濕,由於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外散之熱作用,寒濕水氣吸熱後亦上行並充斥於天之天部,穴內的各個層次都有氣血物存在,如廣漠無艮之狀,故名昆侖。上昆侖名意與昆侖同。

膀胱經經穴:經,經過也,動而不居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運行變化為吸熱上行,動而不居,故為膀胱經經穴。

現代常用本穴配風池、天柱、肩中腧、後溪治療項強;配太溪、丘墟、三陰交治療足跟痛。

仆參

【穴位一找準】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外踝後下方,昆侖直下,當跟骨凹陷處赤白肉際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跟腓韌帶。外踝後區的皮膚活動性大,角化層較小腿為厚,神經由腓腸神經分布。皮下筋膜疏鬆,小隱靜脈起於足背靜脈網的外側,經跟腓韌帶的淺麵上升。踝後區的深筋膜在踝與跟骨之間形成韌帶。在外側形成外側韌帶,該韌帶起自外踝,以三束分別止於距骨前外側成,距骨後方和跟骨外側麵,三束集中總稱外側韌帶。此韌帶較內側薄弱,故損傷機會亦多。跟腱兩側的脂肪增多。跟結節周圍的動脈稱跟網,其形成包括外、內踝網的分支,即脛後動脈的跟內側支和腓動脈的跟外側支。穴位結構則由該網的外側部血液供應。

【功效】舒筋活絡,強壯腰膝。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足跟痛,膝關節炎,下肢癱瘓;

2.其他:尿道炎,癲癇,鼻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

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安邪,安耶,安邦。濕之氣在此有少部分吸熱上行。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吸熱後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仆參:仆參者奴仆參拜也。仆參,意指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有少部分吸熱上行。本穴所在為膀胱經,穴內物質為寒濕水氣,水為主,火為仆,穴外傳來的火熱之氣僅能使較少部分的水濕之氣氣化上行於天,火熱之氣相對於本穴的寒濕水氣來說就如奴仆一般,故名仆參。

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氣也。安邪,意指穴內的火熱之為弱小之勢。本穴物質為寒濕水氣,穴外傳入穴內的火熱之氣是為邪氣,但穴外傳入的火熱之氣不足以改變穴內氣血的寒濕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與安邪同。

申脈

【穴位一找準】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腓骨肌下支持帶、腓骨長、短肌。皮膚由腓腸神經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帶,限製腓骨長、短肌(腱)於外踝下方的踝溝內。二肌腱穿經支持帶的內麵時,有一總腱鞘包繞,以減少肌腱在運動過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淺神經支配。血液供應來自外踝前後動脈、跗外側動脈、腓動脈的跟外側支,以及足底外側動脈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網供應。

【功效】清熱安神,利腰膝。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頭痛,內耳性眩暈,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症,腦血管病後遺症;

2.運動係統疾病:腰肌勞損,下肢癱瘓,關節炎,踝關節扭傷。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蹺脈。別名鬼路,陽蹺。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氣血物質一為經部經水,其量少,二為天部的濕熱之氣,經水循膀胱經下行,陽氣循膀胱經上行。

申脈:申,八卦中屬金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脈,脈氣也。申脈,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本穴物質為來自膀胱經金門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氣,其性偏熱(相對於膀胱經而言),與肺經氣血同性,故名申脈。

足太陽、陽蹺脈之會:同陽蹺名解。

臨床上常用本穴配翳風、太衝治療內耳性眩暈;配金門治療頭風頭痛;配後溪治療癲癇。

“腰背曲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配上小青龍湯服用,表裏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體內的寒邪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又能恢複自身的陽氣。也可以說它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

值得提示的一點是:當身體受了風寒,點按申脈穴的時候會感覺有點酸脹,熏灸時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體陽氣升發祛除風寒的表現。

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不關愛自己的身體,而是缺少關愛自己身體的方法。如果你身邊的親人體質虛弱,畏懼寒冷,腰酸背痛……那就用你手中的艾條來幫助他們開啟這溫暖身體的源泉吧!

下麵介紹的按摩法是緩解寒冷的快速有效方法,以下四個穴位指壓時,請把大口吸的氣緩慢吐出,每6秒鍾按壓一次。

全身寒冷的情況,可按壓氣海穴,以直線聯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10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做6次。

治療腳部寒冷的穴位是梁丘穴。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肉凸出處的凹窪,從膝蓋骨右端,約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就是該穴。做20次。

肩膀及手腕寒冷的情況,治療上半身寒冷,可按壓申脈穴。該穴在腳踝根的凹窪處。做20次。

腰部寒冷的情況。可按壓腰陽關穴,該穴在第四腰椎與第五腰椎間的凹窪,做10次。

指壓百會穴和申脈穴對做任何事情都會感到厭煩這種沒有耐性的人很有效。它能使這類型的人增加穩定感,集中精力做事,具有耐性。

百會穴位於頭頂之上,“申脈”位於腳外踝中央下端1厘米凹處。指壓時一麵緩緩吐氣一麵用手掌慢慢劈打,每次打10下,每天打3次。

申脈穴指壓時,盡可能將一次所吸之氣一邊緩緩長吐,一邊重複2次,指壓數日,可使容易厭倦之性格大變。

金門

【穴位一找準】金門穴位於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解剖】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功效】補陽益氣,疏導水濕。

【主治】頭痛,癲癇,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不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關梁。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之郤穴。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金門:金,肺性之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金門,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溫熱之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下部經脈上行的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名金門。

關梁:關,關卡也。梁,屋頂之橫梁也。關梁,意指膀胱經的天部之氣由此上行。本穴向上傳輸的為膀胱經下部經脈吸熱蒸升的陽熱之氣,膀胱經滯重和寒濕水氣則被關卡於下,故名關梁。梁關名意與關梁同。

膀胱經郤穴:郤,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寒濕,隻有少部分水濕氣態物吸熱上傳並成為膀胱經經脈中的氣血,此上傳之氣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膀胱經郤穴。

本穴配太陽穴、合穀穴治頭痛。配跗陽、委中、環跳等穴,可提高痛閾、麻醉止痛。

京骨

【穴位一找準】在足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足跗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第五蹠骨(骨膜)。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分布(參看金門穴)。

【功效】清熱止痙,明目舒筋。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腦膜炎,腦溢血,癲癇,小兒驚風,頭痛;

2.其他:心肌炎,佝僂病,瘧疾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背部擴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

寒濕則點刺出點或溫灸,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原穴。膀胱經的濕冷水濕在此聚集。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京骨:京,古指人工築起的高丘或圓形的大穀倉也。骨,水也。京骨,意指膀胱經的濕冷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吸熱蒸升的水濕之氣,性寒涼,在本穴為聚集之狀,如同儲存穀物的大倉,故名京骨。

膀胱經原穴: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涼水氣,氣血場範圍大,最能體現膀胱經的氣血之性,為膀胱經寒濕水氣的輸出之源,故為膀胱經原穴。

束骨

【穴位一找準】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蹠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足跗外側,第五蹠骨小頭後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第五蹠骨骨膜。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分布。腓腸神經沿跟腱外側緣下降,經外踝與跟骨之間,在外踝下方轉向前行,改稱為足背外側皮神經,沿足及小趾外側緣,達小趾末節基底部。

【功效】通經活絡,清頭明目。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性頭痛,頭暈,癲癇,精神病;

2.五官科係統疾病:耳聾,眼結膜炎,淚管狹窄;

3.其他:高血壓,腓腸肌痙攣,疔瘡,肛門手術後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背部擴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

寒濕則點刺出點或溫灸,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原穴。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木。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京骨:京,古指人工築起的高丘或圓形的大穀倉也。骨,水也。京骨,意指膀胱經的濕冷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吸熱蒸升的水濕之氣,性寒涼,在本穴為聚集之狀,如同儲存穀物的大倉,故名京骨。

膀胱經原穴: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涼水氣,氣血場範圍大,最能體現膀胱經的氣血之性,為膀胱經寒濕水氣的輸出之源,故為膀胱經原穴。

足通穀

【穴位一找準】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蹠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第五蹠趾關節前下方凹陷處,赤白肉際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短、長屈肌腱、小趾近節趾骨骨膜。皮膚為足背和足底皮膚移行部位,皮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的淺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內,足趾的淺靜脈注入足背靜脈網的外側,並有纖維束連於皮膚和足筋膜。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底深筋膜,在小趾近節趾骨下方,經趾骨和趾長、短肌(腱)之間,該肌由脛後神經及其分支足底外側神經支配。

【功效】清熱安神,清頭明目。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頭痛,哮喘,精神病,癲癇;

2.其他:頸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脹痛。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補之。可灸。

穴位詳解

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火。膀胱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大部分水濕冷降歸地後回流至陰穴,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天之天部。

足通穀:通,通道、通行也。穀,肉之大會也,兩山中間的空曠之處也。足通穀,意指膀光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本穴物質一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寒濕水氣,二為至陰穴上傳於此的天部濕熱水氣,二氣交會後的運行變化主要是散熱縮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經回流至陰穴,故名足通穀。

膀胱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變化主要為散熱冷降,冷降的地部經水極為細小,故為膀胱經滎穴。

至陰

【穴位一找準】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足小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骨膜。皮下筋膜致密,由纖維束和脂肪組織形成。小趾端的動脈來自第四蹠背動脈在蹠趾關節附近分出的趾背動脈;蹠骨底動脈在蹠趾關節底麵分出的趾底動脈以及弓狀動脈發出至小趾的趾背動脈,在趾端這些動脈與對側同外動脈互相吻合,而形成豐富而密集的血管網。

【功效】正胎催產,理氣活血,清頭明目。

【主治】

1.婦產科係統疾病:胎位不正,難產,胎盤滯留;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腦溢血,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後遺症;

3.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尿瀦留,遺精;

4.五官科係統疾病:眼結膜充血,角膜白斑,鼻塞。

【刺灸法】

刺法:

1.淺刺0.2寸,局部脹痛;

2.三棱針點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20分鍾。寒則深刺閉孔出針,莫留針,熱則淺刺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至陰,五輸穴之井穴,五行屬金。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體表。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溫熱水氣,散熱冷縮並交於足通穀穴。

至陰:至,極也。陰,寒也,水也。至陰,意指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物質為來自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它位於人體的最下部,是人體寒濕水氣到達的極寒之地,故名至陰。

膀胱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相通,為膀胱經體內與體表的氣血交換處,故為膀胱經井穴。

至陰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穴,《醫宗金鑒》裏記載這個穴位可以用於治療因為胎位不正造成的難產。據實驗觀察發現,艾灸至陰穴可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從而增加子宮活動,同時胎兒活動也增強,這有助於胎位的自動轉正。

其他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痛經、更年期綜合征及乳癰、乳癖等,在至陰穴采用灸法治療也很有效,因此,至陰穴是一個婦科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