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陰心經穴位詳解(2 / 3)

青靈穴:青,肝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的運動為風行之狀。靈,靈巧也。青靈穴,意指穴內氣血的運行為橫向的風行之狀。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由於其熱能的吸收與擴散處於平衡狀態,向外輸出為橫向的風行之狀,運行極為靈巧,故名青靈穴。

常用的穴位配伍主要有:

1.配曲池,有舒筋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疼痛,肩關節周圍炎。

2.配光明、合穀,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疾。

3.配天井、豐隆,有健脾化痰,行瘀散結的作用,主治腋淋巴結炎。

治療中風選用極泉、青靈、少海、陰陵泉、三陰交。要求針感傳至遠端。

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取患肢有關經脈部位敏感反應的腧穴為主穴,結合發病部位及症狀循經辨證配穴;下肢主穴:脈根、血海、陰包。上肢主穴:曲池、郤門、青靈。針法:使針感達病變部位,然後再作補瀉手法。

少海

【穴位一找準】屈肘,在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時屈肘,在肘橫紋尺側紋頭凹陷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旋前圓肌、肱肌。皮膚由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在皮下組織內有主要靜脈,該靜脈接受前臂正中靜脈或肘正中靜脈的注入。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在主要靜脈的前方,穿前臂深筋膜,深進旋前圓肌,繼穿正中神經(或其內側)及其深方的肱肌。

觸摸肘上的橫皺紋的小指側,可發現上臂骨突出的部位,然而以此為基準,尋找略靠拇指側即可。

【功效】理氣通絡,益心安神。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頭痛,眩暈,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尺神經炎;

2.呼吸係統疾病:肺結核,胸膜炎;

3.運動係統疾病:落枕,前臂麻木及肘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下肢痿痹;

4.其他:心絞痛,淋巴結炎,疔瘡。

《百症賦》:“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三裏。”

《勝玉歌》:“瘰曆少海,天井邊。”

《甲乙經》:“少海主風眩頭痛。”

《外台秘要》:“少海主寒熱,齒齲痛、狂。”

《席弘賦》:“心疼手顫少海間。”

《銅人》:“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

《針灸大成》:“主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前臂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少海的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曲節,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水。心經經水在此彙合。氣血物質為地部之血和天部之氣,地部之血循心經下行,天部之氣循心經上行。

少海:少,陰也,水也。海,大也,百川所歸之處也。該穴意指心經的地部經水彙合於本穴。本穴物質為青靈穴水濕雲氣的冷降之雨和極泉穴的下行之血彙合而成,彙合的地部水液寬深如海,故名。

曲節:曲,隱秘也。節,樹之分叉處也。曲節,意指彙合於本穴的地部經水不斷氣化。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彙合而成,經水在本穴彙合為本穴氣血的主要運動變化。但因本穴的經水溫度較高,水液亦同時進行氣化,經血的氣化如樹枝分化但又不易察覺,故名曲節。

心經合:本穴物質中,它不光有地部彙合的經水,還有自少衝穴等穴上行彙合於此的水濕雲氣,為心經水、氣二物的共同彙合之處,故為心經合穴。

本穴位針對從手肘到前臂的疼痛,以及腋下的疼痛有效果。因此,用於治療手臂部神經痛、五十肩、後頸部酸痛、頸椎扭傷、手肘麻痹等。另外,對耳鳴、腦貧血、眩暈、嘔吐、牙痛,以及因心髒疾病引起的各種症狀均有效果。

少海還可以調整心率。實驗表明,針刺少海、神門穴,可使注射腎上腺素造成動物心率減慢者,有迅速恢複心率的作用。

治療牙痛時指掐少海穴,用拇指指尖放於對側少海穴(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內側與肱骨內上踝連線的中點處),適當用力掐1分鍾。

現代常用於治療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經麻痹、肋間神經痛等,配後溪;主治手顫、肘臂疼痛,配神門、內關、大陵;主治癔病、結腸炎,配外陵等,對痙攣性結腸炎有較好的緩解結腸痙攣的作用。

敲打右少海穴,治療頑固腰疾

人體經絡互有關聯,身體某一個部位出現疾病,很有可能是多種經氣綜合失調的結果。而人體之氣一旦紊亂,隻有找到最關鍵之處才能糾正。

手少陰心經的循行並未經過腰部,所以,即使一般的專業人員,也很難理解治腰痛為什麼要在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上下針,而且隻此一穴,根本不用其他輔助穴位。

其實,人體原本就是如此複雜,雖然古人給出經絡、髒腑等理論,然而人體經氣的運行遠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是一條一條地簡單流動著。人體經絡之氣的運行構成了一張密密麻麻的網,相互製約,相互聯係,稍不注意,這張網便會在人體某處形成一個死結,這個死結不打開,無論你怎麼在疼痛部位治療,都很難起效。但隻要能夠知道死結所在的最關鍵穴位,那麼疾病就會迅速緩解直至消失。

一般的腰痛,在右少海穴下針10分鍾後,疼痛立即緩解,一小時後,疼痛徹底消失。此法操作簡便,隻取一穴,如果不會紮針,用手敲打此穴也會見效。

少海穴是“心火”的滅火器

少海意為百川所歸之處,心經的氣血彙合於本穴,有海納百川之勢。因此,它主治的疾病非常多,可以滋陰降火、調氣養血、寧心安神、緩解失眠健忘,治療神經衰弱、耳鳴和手顫等病症,還可以治療肘臂疼痛。合穴屬水,而心經屬火,因此少海穴可以幫助心火太旺的人降一降火,心火引起的失眠、健忘、牙齦腫痛、耳鳴等症狀自然就會沒有了。

心理疾病是現代人屢見不鮮的常見病,心經上的穴位,如少海穴、神門穴等,都對緩解心理壓力和疏通心理障礙很有幫助。經常失眠的人,尤其是出現易出汗、煩躁的症狀,常常按揉少海穴對穩定精神有特效。

少海穴結合曲池穴治療高血壓

曲池屬手陽明大腸經合穴,主治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高血壓、癲狂等;少海屬手少陰心經合穴,主治心痛、肘痛、攣痛、瘰鬁、頭頸痛、腋脅痛等。曲池透少海可平肝瀉火,從而達到平衡陰陽的目的。

取坐位或仰臥位,曲肘80~90度,緊靠肘關節骨邊緣取穴,常規消毒後,選用2~3寸長的毫針,直刺雙側曲池穴,根據體型胖瘦,向少海穴透刺1.5~3寸深,運針得氣後,用撚轉提插手法,使針感上傳至肩,下行於腕,以出現酸、麻、脹感為度。1分鍾後停止運針,每5分鍾行手法1分鍾,30分鍾後每10分鍾行手法1次,留針1小時即可出針。針刺前休息30分鍾和拔針後分別作血壓測量,並詳細記錄針前針後所測血壓。每天1次,15天為一療程。

針前針後測量血壓,發現每次針刺後均有即刻降壓的效果。隨著針刺次數的增加,即刻降壓的幅度減少,而血壓反跳的程度也減輕,經1個療程後,達到較明顯的降壓效果。同時對改善臨床症狀也有幫助。

靈道

【穴位一找準】靈道穴位於前臂內側遠端,在腕橫紋下1.5寸,尺側腕屈肌的橈側處。於人體的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處取穴。

【解剖】在尺側腕屈肌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為尺神經。在靈道穴遠端和近端1厘米範圍內,每隔2毫米處給予一個指壓刺激。結果隻在靈道穴處敏感。

【功效】寬胸理氣。

【主治】心痛,暴喑,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刺激靈道穴誘發的經絡感傳通手少陰心經,感傳的重點是腦內的邊緣葉。可灸。

穴位詳解

靈道穴,經穴,屬金,心經經水由此通過並氣化。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血)及經水的氣化之氣,經水循心經下行,氣化之氣循心經上行。靈道穴的經絡感傳主要通往大腦邊緣葉,主治與神誌有關的疾病。

靈道:靈,與鬼怪相對,神靈也,指穴內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道,道路。該穴意指心經經水在此氣化。本穴物質為少海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處為氣化散熱,氣化之氣循心經氣血通道而上行,故名。

心經經:經,經過也。本穴為心經地部經水運行的通道,經水在地部無散失,故為心經經穴。

按摩靈道穴養心寧神,治療情誌疾病

心為體五髒之心,具有主血、主神生理功能,由心氣推動血液體內循環、周流不息,把營養物質輸布到各組織器官,從而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活動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身體生命活動。心功能不足、心血虧虛就會出現心氣虛(心陽虛)、心血虛(心陰虛)等表現出麵白少華、心悸氣促、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狀。

按摩方法是:

取坐位或站立位,靈道穴位臂掌麵內側緣腕橫紋上三橫指處,以左拇指指腹按揉右靈道穴1分鍾,再以右拇指指腹按左靈道穴1分鍾。

治療心理恐懼、愛悲傷、憂慮、癲癇、癔病,還有精神分裂、抑鬱症或者房顫、早搏、心動過速、心髒瓣膜疾病:多揉左邊的靈道穴。

冠心病患者需按摩靈道穴

冠心病排除采用藥物、針灸等治療方法外,按摩治療也不失為一種效果頗佳的治療手段,醫生或患者家屬若能正確地施行按、壓、揉、推、拿等手法,同樣也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人體經絡內聯髒腑,外絡肢節。冠心病患者在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的循經穴位,前胸部的膻中穴,背部的心腧穴,均有較為敏感的壓痛點,按摩這些穴位,能起到疏通氣血,強心止痛的效果。尤其重點按內關穴對於緩解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的危急狀態,並及時救治病人。現將治療冠心病脈的有效穴位和按摩手法告知大家:

揉靈道穴,靈道為手少陰心經的經穴,位於小指內側腕關節上1寸(指中醫的同身寸法)處。有人發現,約91%的冠心病患者,左側靈道穴有明顯的壓痛。冠心病犯病時,可用拇指先輕揉靈道穴1分鍾,然後重壓按摩2分鍾,最後輕揉1分鍾,每天上、下午各揉1次,10天為一療程,間歇2~3天,可進行下一療程。經觀察,揉按治療後心絞痛症狀明顯減輕,心電圖亦有改善。

通裏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於人體的前臂掌側,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當神門與少海連線上,腕橫紋上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皮薄,由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前臂深筋膜,在尺動、靜脈和尺神經的橈側穿尺側腕屈肌(腱),進入指深屈肌,再經前臂屈肌後間隙達旋前方肌。

【功效】寧誌安神,益陰清心。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頭痛,眩暈,神經衰弱,癔病性失語,精神分裂症;

2.循環係統疾病:心絞痛,心動過緩;

3.呼吸係統疾病:扁桃腺炎,咳嗽,哮喘;

4.其他:急性舌骨肌麻痹,胃出血,子宮內膜炎;

5.本穴出現壓痛、結節等陽性反應,可作為心動過緩的定性診斷。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則通之,熱則瀉之。不灸。

穴位詳解

通裏穴,經穴名出自《靈樞經脈》。《千金要方》作通裏。手少陰經之絡穴。心經經水由此交於少陰腎經,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經血),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即由心經交於腎經)。

通裏:通,通道也。裏,內部也。該穴意指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的地部通道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靈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通於地之地部,經水即從本穴的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人體的同名經,它們的氣血特性相近,所處的層次亦相近,且它們之間有氣血交流的路徑。心經與腎經同名,心經氣血交於腎經即是通過本穴而實現的。因此,對於少陰經所出現的上寒下熱或心寒腎熱之症,其實質機理即是心陰太過而心氣不足,在本穴針而通之則能很好地將心經之液導入腎經,心經之寒則得以除,腎經之熱則得以解。

本穴為手少陰之絡,可由本穴橫通手太陽經。其所治諸症,有澀滯易於所生者,本穴統能治之。本穴以通為治,故名“通裏”。即通而理之,有功通於裏也。《靈樞經脈》:“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循經入於心中,係舌本,屬目係……虛則不能言……”,故用通裏治療心經氣血不足所致的失語。

暫時性失語揉通裏,心經氣血要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