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陰心經穴位詳解(3 / 3)

人受到驚嚇,或者突然生氣出現的失語,通裏穴是有效的,這個時候可以馬上按住通裏穴,這個穴位在手腕的裏側,腕橫紋上1寸處的地方,緊挨著靈道穴,揉按通裏穴5分鍾,接著再揉一揉靈道穴,這兩個都是心經上有安心和舒解功能的穴位。10分鍾後,基本就可以說話了。

按摩通裏、少府平定情緒

考場應試,部門應聘,好友分離,以及各種突發事件的發生,都有平定情緒的需要,可通過按摩的方法來實現。按摩部位主要是通裏穴和少府穴,具體方法如下:

1.一手屈肘,前臂斜向胸約45度,另一手四指並攏,靠在前臂內側,拇指指端放在通裏穴處,用指端甲緣按掐,一掐一鬆,連做14次。

2.一手屈肘,前臂斜向胸,另一手四指並攏,越過尺側,托在前臂背側,拇指指腹放在通裏穴處,用指腹向指尖方向推擦,連做14次。

3.一手前臂在胸前,另一手四指在手背部,拇指指端按放在通裏穴處,用指腹向肘關節方向推擦,連做14次。

4.一手在胸前,掌心朝上,掌微屈,拇指指端放在少府穴處,用指端甲緣按掐,一掐一鬆,連做14次。

5.一手屈肘在胸前,掌心朝上,掌微屈,四指指向正前方,拇指指腹放在少府穴處,四指並攏,抵放在當少府對側的手背部位,用指腹推擦少府穴,連做1分鍾。

按摩作用通裏穴和少府穴均有清心寧神的作用,神經性心悸、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神經衰弱及精神病,多取兩穴按摩,考後或其他遇事緊張之時,放鬆心神,在兩穴處作和緩地按摩,有很好的平定情緒的作用。

陰郤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解剖】在尺側腕屈肌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為尺神經。

【功能】寧心涼血。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衰弱,癲癇、驚悸;

2.五官科係統疾病: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

3.其他:骨蒸盜汗、暴喑、胃出血,心絞痛,肺結核,子宮內膜炎。

《大成》:主鼻衄,吐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並可循經下行至無名指和小指,或循經上行至前臂、肘窩、上臂內側,針感還可傳向胸部。針刺時避開尺動、靜脈。

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10~15分鍾。

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本穴不宜直接灸,以免燙傷引起疤痕而影響關節活動。

穴位詳解

手少陰經郤穴,別名手少陰郤,石宮,少陰郤。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陰郤:陰,水也。郤,空隙也。本穴物質為通裏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經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陰郤。

常用的穴位配伍主要有

1.配心腧、神道,有通陽行氣,寧心定悸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神經衰弱。

2.配尺澤、魚際,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吐血。

3.配後溪、三陰交,有清虛熱,斂陰液的作用,主治陰虛盜汗,骨蒸勞熱。

《甲乙經》:驚,心痛,手陰郤主之。

《銅人》:治失喑不能言。

陰郤穴專門治療五心煩熱,小便頻數

有的人睡覺的時候,手腳心發熱,或者出汗,中醫稱此位“五心煩熱”,睡不踏實,一煩熱了就老想起夜,小便,其實也尿不出多少尿來,煩熱,急躁,覺得有小便就起來,這樣一宿當中起來四五次,睡眠也受到了影響,而且這樣的人通常夜裏也會出汗。按揉陰郤是治療五心煩熱造成的小便頻數的最佳方法。

神門

【穴位一找準】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勢,神門穴位於手腕部位,手腕關節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解剖】在尺側腕屈肌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為尺神經。

【功效】扶正祛邪,寧心安神。

【主治】

1.焦躁、心痛心煩,驚悸怔忡,失眠健忘,癡呆,癲狂癇等心與神誌病證;

2.高血壓;

3.胸脅痛;

4.便秘、食欲不振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條灸5~10分鍾。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神門穴為手少陰心經原穴,是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兌衝穴,中都穴,銳中穴,兌骨穴。穴名之意指經體內經脈的氣血由此交於心經體表經脈。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中部人,以候心氣。氣血物質為較高溫度的水濕之氣,由穴內向穴外傳輸。

神門:神,與鬼相對,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意指心經體內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此交於心經體表經脈。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氣血物質為心經體內經脈的外傳之氣,其氣性同心經氣血之本性,為人之神氣,故名。

神門穴能寧心安神、解痙止痛、消炎止癢、鎮咳平喘、抗過敏、降血壓、止瀉、止帶、止暈,常用於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呼吸、消化係統的多種疾病。本穴常用於診斷人體某處的疼痛性疾病和神經衰弱的參考穴,也是針刺麻醉的止痛要穴。其鎮痛、鎮靜、消炎作用廣泛用於治療各種炎症、癲癇、精神分裂症、癔症、神經衰弱、頭暈、心煩、各類疼痛性疾患以及咳嗽、哮喘、高血壓及過敏性疾病,還可用於糾正心律失常。

神門穴是心神的調節劑

神門就是心經體內的經脈氣血,在此交於心經體表經脈。神門穴在身體比較深的地方,要使勁往下按才能找到神門穴。

神門穴是心經上的原穴,是向人體各個部位傳輸氣血的重要穴位。中醫中有“五髒有疾當取十二原”的說法,這十二原就是十二原穴,心髒的疾病自然就是神門穴來醫了。神門的治療範疇非常廣泛,可謂是心髒疾病和各種精神類疾病的主治醫生,尤其對於現代人越來越多的心理疾病,神門穴更是治療專家。

神門穴也是安心寧神的,對於心火引起的腸胃不適和神經係統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常常受到失眠的困擾。經常按壓神門穴,可以幫助提高睡眠質量,降低因失眠引起的其他疾病的發病率。另外,神門穴對治療關節炎效果也很好。

按摩神門穴鎮靜安眠

如果你常發現自己有失眠、健忘、心慌、心煩等症狀,可以經常按摩手腕上的“神門”,有鎮靜安神的功效。高血壓病人則可以嚐試推橋弓,橋弓穴是指頸部翳風(耳垂後下緣的凹陷)至缺盆(鎖骨上窩中央)的連線,推橋弓時應以拇指著力,壓力適中,由翳風單方向推至缺盆,兩側交替,大約1分鍾,每日1~2次就可以了。另外,推橋弓還可以治療咽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推橋弓治療疾病,不宜於晚上進行。

少府

【穴位一找準】在手掌麵,第四、五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取穴時握仰掌屈指,在四、五掌指關節後方,當小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掌筋膜、第四蚓狀肌、第四骨間肌。手掌皮膚厚而堅韌,尺側畔由尺神經的掌皮支分布。皮下組織致密,內含脂肪組織,並被由掌腱膜淺層發出的纖維束連向皮膚而分隔。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掌腱膜,在指淺、深屈肌尺側兩根肌腱之間,經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和指掌側總動脈的尺側,深進第四蚓狀肌,再入第四掌骨間隙內的骨間肌。除指淺屈肌由正中神經支配外,其他諸肌均由尺神經深支支配。

【功效】清心瀉熱,理氣活絡。

【主治】

1.循環係統疾病:風濕性心髒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癔病,肋間神經痛,臂神經痛;

3.泌尿生殖係統疾病:遺尿,尿瀦留;

4.婦產科係統疾病:陰道及陰部瘙癢症,月經過多。

【刺灸法】

刺法:仰掌屈指,在小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即第四、五掌骨間)取穴。以28號或30號1寸毫針於少府穴處直刺約0.5~0.8寸,行提插、撚轉手法,患者有酸困感。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少府穴,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火,別名兌骨穴,心經氣血在此聚集。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高溫水濕雲氣,水濕雲氣不斷地進行散熱冷降,所散熱氣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歸落地部。

少府:少,陰也。府,府宅也。該穴意指心經氣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少衝穴傳來的高溫水濕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如雲集府宅,故名。

心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少府傳來的高溫水濕雲氣,在本穴又為聚集之狀,一方麵水濕雲氣進一步氣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麵散熱後的水濕又冷降於地,降地之水極為細小,為心經滎穴。

按揉少府,使皮膚變得幹淨透亮

身體受寒氣血循環就會受阻,各種廢物、毒素會到沉積身體各處,這時如能使穴位受到刺激,氣血循環就能得到改善。活了血通了脈,促進人體機能的目的就達到了。少府是火性穴位,每日空閑的時候,用手指輕壓5~10分鍾即可讓身體發熱。

少府是掌管熱的穴位,輕輕按摩對治療手腳冰涼有特效。指壓開始之後身體就會發熱、冒汗。另外,在心悸、精神緊張的時候刺激少府穴,能起到凝神的作用。

少衝

【穴位一找準】小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處,別名經始。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俯掌的姿勢,少衝穴位於左右手部,小指指甲下緣,靠無名指側的邊緣上。

【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指掌側固有神經。

【功效】生發心氣,清熱息風,醒神開竅。

【主治】少衝穴的主治病症為:心悸,心痛,胸脅痛,癲狂,熱病,昏迷、喉嚨疼痛等。

《醫宗金鑒》:“主治心虛膽寒,怔忡癲狂。”

【刺灸法】

刺法:斜刺0.1~0.2寸,局部脹痛。

灸法: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少衝穴為手少陰心經的井穴(四肢末端之井穴為經絡之根),井穴主治心下滿。少衝穴為治療痰盛不省人事的十井穴之一,臨床用來急救中風不省人事、卒暴昏沉、心煩煩滿、舌強、發熱。少衝穴五行屬木,五行相生木生火。本穴可補益心氣,寧神安誌。心經內部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向外衝出。氣血物質為高溫水濕之氣,由心經的體內經脈外出體表經脈。

少衝:少,陰也。衝,突也。少衝,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由體內衝出。本穴為心經體表經脈與體內經脈的交接之處,體內經脈的高溫水氣以衝射之狀外出體表,故名少衝。

經始:經始,即言本穴為少陰心經的起始之處,無他意。

心經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經體內與體表經脈,氣血物質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為心經井穴。

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心經體內經脈外出的高溫水濕之氣,其運行是由內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濕含量大,雖為上行但上行不高,隻有木的生發特性,故其屬木。

少衝穴結合曲池穴清邪熱

曲池穴,別稱鬼臣、陽澤。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即屈肘伸掌時,在肘橫紋與肱骨外上踝內緣中點處。是宋代馬丹陽治雜病十二穴之一,也是臨床常用的健身保健穴之一。能疏風解表、清熱退燒,如《千金要方》載:發熱仗少衝、曲池之津。

手法是:醫者先用手拇指指甲掐壓患者小指端內廉甲角旁的少衝穴,一掐一放左右側各36次,然後囑患者屈肘,醫者用拇指肚和其餘四指相對,按揉其左右側曲池穴各36次,指力要由輕漸重,尤其是掐少衝穴更要掌握好指力,以免掐傷皮膚。

推壓少衝穴治療急性中風

中風急救則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法。先將小指揉搓數10次,使之充血。取少衝穴,常規消毒後,用小三棱針或28號毫針,針尖略斜向上方,刺入1分深。疾刺疾出針,以出血為宜。若未出血者,醫者可用拇指沿患者小指向少衝穴推壓令出血。

中暑急救按壓“三衝”穴位

輕症中暑,可取足三裏、大椎、曲池、合穀、內關五穴,以單手拇指或雙手指順該穴經絡走向,由輕至重在該穴位上掐壓,緩慢疏推和點按穴位,反複進行3~5分鍾,以局部產生酸、麻、痛、脹感為度。

為了預防“夏季高溫病”,閑暇時不妨多按按“三衝”。所謂“三衝”,即指少衝、中衝、關衝三個穴位。